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林和安的个人主页 > 印刷理念 >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大中华经济区与印刷业的前景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大中华经济区与印刷业的前景

发表于《印艺》2003年第5期总第233期
作者:林和安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重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也正在形成。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三大经济圈将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三地的GDP和出口都将超过全国的80%),为整个国家、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印刷工业,是一个传统的都市型工业。伴随着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三大城市群(带)经济圈的形成,可以预见大陆印刷业的三大区域经济格局即将形成。对两岸四地印刷界来说这是件好事,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区内还是区域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存在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课题。继去年12月台北首次两岸四地印刷同业交流联谊会之后,现各位印刷界前辈、新朋老友又汇聚于此,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冀望于在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自在、资金、人才、市场、科技、人力、信息以及管理等各种资源方面的互补性,以提升大中华印刷的整体竞争力。

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由中国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教授为首的近百位一流专家,经过历时两年的调研和超过10亿次的数据运算后,一部极具分量的中国城市发展白皮书《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于不久前面世。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形成三大城市群,这就是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伴随着三大城市群的兴起,相应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形成,他们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目前,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谁优谁劣的各种综合经济研究分析报告很多,长三角确实处于上风。在《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真实能力”一项表明,前两位为上海、北京,深圳居第三,广州居第四。尽管如此,专家们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成熟,发展潜力更大。

专家们认为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比长三角快半拍;它在资源整合协调上,要比长三角一市两省的整合有效率;它在地缘上与港澳、东南亚经济合作更趋明朗,并已开始动作;而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首先会在珠三角发挥作用。比较而言,面积比珠三角大一倍的长三角的综合实力虽然强过珠三角,但其发展潜力不如珠三角。而京津唐地区则因为经济基础较差,商业活动密度较低,发展潜力只能屈居第三。

原宁波市副市长、现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的刘福坦指出: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的,调控起来非常简单,导致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也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这一点和长三角地区涉及两个省和一个直辖市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香港是世界四大印刷中心,区域竞争推动粤港整合。近来粵港合作、深港合作,建立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进程也在加快,各方表现出的积极姿态正进一步验证专家们的论断。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随着中国入世及市场的进一步放开,香港加强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将可提供一个完善的国际服务中心及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香港—珠三角经济区将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经济枢纽及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的6.2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1%,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围绕着上海经济的增长,第一扩散圈层是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这一圈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乡镇企业发达,普遍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和财税来源;第二扩散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这一圈层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向机械、电子方向发展;第三扩散圈层是扬州、南通、湖州和舟山,这一圈层的乡镇企业发展较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而台资企业则是推动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生力军。短短十年之间,长江三角洲集聚了数十万台商、上万家台资企业,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后又一个台资企业高度密集地区。

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到上海来就意味着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拥有更广的市场。飞速发展的上海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的热土。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7个外商投资项目登陆上海,有3000万美元的合同外资流进上海。上海同样吸引着众多国内投资者的目光。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9800万元人民币的内资进入上海,平均每天新增15家外地在沪企业。目前已有10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已经迁到上海,随着大陆加入WTO和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成功,上海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建设“国际大都市”进程的加快,将是上海印刷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样,这也吸引了港商的注意。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亦称大北京经济区,是指由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区域,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石家庄等,区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相比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但这一地区潜在的优势却不容忽视。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大趋势下,这个地区巨大的潜力开始凸显。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并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京津唐是千年帝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中心,现代中国高等学府和高科技的聚集地,对于横跨制造业和文化传播业的印刷业来说,其发展势头也不可忽视。

交通地理位置上,京津唐距日本、韩国较近,基础工业及网络投资是较有利地区。另外,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火车与汽车车程均为2小时,天津拥有15米水深的深水港,连接京津唐的高速铁路正在考虑中,可将三地的交通时间缩短到半小时。

从纳什“非合作博弈论”看区域经济合作

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数学天才,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好莱坞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他以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注: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的理论),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

从“纳什均衡”中我们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当今时代,我们立足的是一个WTO的地球,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印刷业的竞争已演变成全球化的竞争,未来几年印刷企业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无论你在哪里工作,做决策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多从全球性、产业链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方面考虑,进行策略性分工合作,在业内错位生产,才能共同发展。

九七金融风暴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不约而同的进入通货紧缩年代,通缩导致微利时代的来临,WTO、全球经济一体化,预示着贸易壁垒的打破和垄断经济时代的终结,给发展中国家和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以往几个大公司通过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各有千秋,各种印刷包装基地、印刷城、包装中心的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方面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海外印刷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我国印刷市场,进一步激化了供需矛盾,竞争更加激烈。大中华区印刷业急需扩大全球印刷市场份额,急需优化产业链、分工合作,香港、台湾、新加坡将更注重全球市场开发、创意设计、产品开发以及高档书刊的印刷,而中国大陆将注重内销的包装印刷以及人力成本较大的其它环节。

2002年,香港本地印刷企业萎缩了1000家,但印刷出口仍获得5%的增长,说明香港印刷已成功转变为以珠三角为生成基地。但冠状病毒给香港旅游、零售、物流、金融造成严重灾难时,印刷业有可能如98年金融风暴时体现出强劲的抗灾能力,为经济增长保留一些气息和实力,为未来的发展铺路。

大中华区印刷业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如今,华人印刷企业仍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本会顾问林光如先生不久前披露了最新统计数据:印刷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之一,2001年全球印刷产值达4210亿美元,亚太地区印刷产值占32%,高于欧洲的30%,及美洲的28%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刷份额将会更大。

这里借花献佛,提供业界几位专家、学者的预测与印刷同人共勉:

北京印协武文祥先生预测,一个大中华、大印刷的产业链即将形成。

台湾学者陈政雄先生预测,汉字传播圈5年内将超越德文成为世界第二传播语言。甚至超越英文传播圈也是有可能的。中文传播发展对日本、韩国、海外华人及越南都有磁吸作用。以人口和经济力量做后盾,在电脑科技持续发展下,相信汉字传播会有更美好的前景登上传播盟主的宝座。

香港印艺学会顾问林光如先生指出:印刷业这个全球制造业巨人,正以无比迅捷的速度向前迈进,华人印刷界是这个巨人强有力的支撑。

香港印艺学会李育才先生预测,地球上大的时区有三个:伦敦、香港和纽约,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巧妙地分布在三个时区上,世界上三大物流港也巧妙地分布在这三个时区上,全球三大印刷中心有可能也巧妙地分布在这三个时区。

早些时候(3月13 日),香港印艺学会庆祝成立20周年,邀请了两岸五地印刷同业共12个代表团访港。除庆祝活动外,同时还举办了两场研讨会,一场是与职训局合办的《大中华区印刷业务现况报告及前景》,另一场是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的《拓展国际印刷市场攻略》。在这次香港研讨会上,上海来的同业希望香港发挥国际市场经济纽带作用,协助上海进入国际市场;台湾来的同业也表示须摆脱内销惯性,着眼全球市场。

从目前华文印刷增长势头来看,中国人均用纸量10年来上升了4倍,首次超越日本,直逼美国。可以预测,大中华印刷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印刷产业。我期待着在中国印刷业未来发展岁月中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注:本文所提到的部份经济理论可参看《经济小知识》

Switch to our mobile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