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专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兴才教授

作者:林和安
发表于1987年印艺学会月刊45期

chun2.JPG (20169 bytes)

李兴才教授(左)与作者摄于文化大学

一九八七年九月上旬,本人受命往台湾与中国文化大学联络,抵达台北入住酒店,即时致电李兴才教授住家,李教授家居台北郊区天母,由天母往台北,车程约四十多分钟,李教授闻讯后即乘搭计程车赶至酒店。见面后即热情地表达欢迎之意,并在酒店房间内,恳切地交换双方学会的资料。

李教授从事印刷教育卅多年,是台湾印刷业人所共仰的著名学者,除著作本身外,门下桃李遍天下。现身兼印刷组主任、中华学术院印刷工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印刷学会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称,而李教授更领导编写及出版多类印刷学术专著和在各著名印刷杂志及学报上发表论文,其对印刷学术的研究和传播科技的热忱,极受钦仰。近年来台湾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李教授及文化大学印刷学系的贡献固不待言,而由他所领导的中国印刷学会,不停地出版各类印刷学术书刊,亦肯定提高印刷从业员的技术水平。

在初步交换资料之后,我简略介绍了印艺学会在香港的成立经过和最近的发展,对于印艺学会创办之艰辛和经营上的困难,李教授感同身受,并即时同意委任印艺学会全权代售中国印刷学会出版及其名下之学术著作。对于初次见面,便得到这样大的支持,使我很感鼓舞,更可见李教授热心关怀所有华语区的印刷学术研究和进步。其推已及人,竭诚助人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chun4.JPG (24265 bytes)

李兴才教授在铸字机旁

李教授亦表示同意印艺学会的刊物可转载及摘录其著作内容,无须任何代价,这样的慷慨支持,使我非常感动。

谈了个把钟头之后,李教授盛情邀请前往晚膳,一尝其家乡名菜:云南过桥米线、破酥包子、牛肉干巴、大薄片等丰富菜式,使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晚饭中,我们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由印刷技术,以至世界大势,大家边吃边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饭后李教授亲以自行车送我回酒店才自行回家,并约定于周一引领我参观中国文化大学的印刷学系。

中国文化大学位于阳明山的华冈,而其印刷学系则远在二十四年前由张其昀先生创立,最初命名为中国文化学院“印刷研究中心”,后改“印刷工业研究所”。经过二十余年之努力,中国文化学院正名为中国文化大学。除了大学部日、夜间部的印刷学系已毕业印刷学士逾千人之外,并于四年前增设“造纸印刷研究院”硕士班,内分“造纸”及“印刷”两组,现已有两届研究生毕业,促进了印刷学术的发展。

chun1.JPG (23044 bytes)

李兴才教授赠印刷书籍

李教授在带领参观同时,详细介绍了印刷研究所,并解释因台湾的开课日期在九月下旬,故无法看到学员上课实习的情景。李教授阐释印刷研究所的意义,是使印刷教育自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大学教育、推广教育、研究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金字塔的状况,可大可久。并希望由跟随外国模仿抄袭,逐渐转变为自立研究,发展自己的科技,使祖先发明的印刷术,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和发扬光大。

印刷研究所聘请的知名学者,除李教授兼任所长之外,有廖大林博士、管康彦博士、殷富博士、黄宗仁博士、陈靖宇博士、张三奇教授、许瀛铿教授、林启昌教授、史梅岑教授、许庆云教授、林裕发教授、何寿川教授,还由前年到去年,特别自美国RIT请来客座教授钟宜宁助阵。至于硕士论文指导教授,另聘有吴绍起博士、黄营彬博士、陈尧博士、刘聪桂博士、刘健雄博士等协助,可称人才济济,而师资仍将继续加强。

chun3.JPG (25170 bytes)

李兴才教授与作者在文化大学印刷厂外合影

李教授特别提及其建教合作方式来支援研究生的研究,辅导研究生于课余到有相关印刷生产的企业单位合作,利用其完善的生产设备和现况资料作为研究工具。而印刷企业单位也可利用研究生的专案研究,协助解决其内部的难题。各企业单位对这计划极表支持,像裕台中华印刷厂、沈氏艺术印刷公司、荣氏印刷厂、中央印刷厂、中华彩印、永丰馀造纸公司……等都鼎力合作,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该研究所有大量资料库存,并陆续增购国内外的参考书,本人随即致赠全套印艺学会的出版物予该学院,并蒙李教授回赠其名下出版之中国印刷学会出版物多本,因全部书本太多且颇为沉重,我不能全数携带,只提取一部份回港。

李教授翻阅过本会之出版物后,赞许我们的努力和成果,并对我们的出版计划大表支持,他同情我们征稿的困难,并允许将来的合作。对于本会出版物的内容和印刷质素,认为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希望更能充实月刊的内容,使可观性提高。

最后我与李教授合影留念,依依珍重道别,踏上归途。对于此行,可说是满载而归,除谈妥港台两地学会间合作,建立了浓厚的友谊,也为学会带回了大批的参考书籍,而部份的印刷刊物,将于以后数期,陆续介绍给本会会员,亦欢迎会员委托本会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