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元开印刷厂到百亿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掌门人
1978年,19岁的谢力健看着伶仃洋边的张家边乡穷得可怜兮兮,从那个晒干汗珠子的采石场一步跨出,来到中山名镇小榄,花8000买下了一个淘汰的小厂设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张家边印刷厂”。而这个“张家边印刷厂”就是在中国印刷界声名显赫的中山中荣集团的前身。这个八千起家的作坊式工厂,几经资本引进后,如今已经成长为员工6000人,产值15个亿,正引领中国印刷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中荣集团。
在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象这样成功的故事数不胜数,而这些,都与堪称中山印刷领头人的谢力健密不可分。
潮涌伶仃洋 风起张家边
位于伶仃洋侧畔的中山张家边,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随着蒙人的铁蹄践踏南下,汉人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辗转逃亡至此。在这片背山靠海之地,张家在此搭草寮而居,靠捕鱼、种地为生。其后,有不同姓氏者不断迁来聚居张家之旁,生息繁衍,形成村落。因张凤岗姓张,此处又是海边,故称张家边。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张家边还是一个破落的小渔村,典型的一穷二白。
不过,4000多人侨居海外的张家边,是当地人取之不尽的宝库,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一些海外华侨开始回乡办厂。当时刚好19岁的张家边青年谢力健目睹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产品包装成为许多企业的必需品,决定创办印刷厂。
没想到,这个花8000买下了一个淘汰设备的“张家边印刷厂”,竟然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订单源源不断,工厂迅速发展壮大。谢力健的成功给了当地人极大的鼓舞,整个张家边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的出现……
产业链思路捧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节节胜利,谢力健已经不满足一人一厂的模式,他希望为张家边引进更多的包装印刷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他先通过一个印刷厂,然后引进一个纸箱厂,再引进相关的印刷材料厂等,这样通过工厂引进工厂,达到产业聚集。仅十年工夫,原来没有像样企业的张家边,成为中山印刷包装业的聚集地。
1999年,经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由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和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正式成立,这是一个集产、学、研、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包装基地占地5000亩,配套完善、产业聚集程度较高。自成立以来,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著名包装印刷企业前来投资设厂,其中包括香港鸿兴印刷集团、大连盛道集团、东运制版、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香港印艺制版公司、台湾永丰余纸业等。现有各类包装印刷企业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装装潢、塑料包装、商标印刷、防伪包装、印刷制版、包装材料等各种印刷包装领域。在成立八年后的2007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106亿。
2006年,时任火炬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的谢力健对记者说,产业的集聚在火炬区已是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随着几大基地的建成壮大后,产业招商的效果十分理想。
“最佳搭档”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之所以得开放之先风,除了政策的推动之外,还因为有谢力健这样一大批富于实干精神,具有造福乡梓使命感的精英人物。
在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所在的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谢力健与党委书记冯梳胜被誉为“最佳搭档”,有着一股拓荒牛的“牛劲”。谢力健曾说:“冯书记是搞战略的,擅长谋篇布局,而我是个搞战术的,在经济战场上滚打多年,也算有点实战经验。战略战术的紧密结合,就能无往而不胜。”
冯梳胜是正规军出身的正师职军人,强于谋划,而农民出身的谢力健,是当地有名经济能人,强于实战。“搞战术的人的本事就是会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和愿望变成现实。”谢力健的自信来自他成功的创业实践。
若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论功行赏,身为中国包装协会副会长的谢力健,无疑是张家边能够甩掉落后帽子的主功之臣。如今,当中国包装印刷业面临全面转型升级之际,时代正在呼唤更多象谢力健那样极具实干精神的改革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