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与美国出版硕士课程比较研究
摘要
出版产业随着科技进步,数位科技与电子书的出现让出版已不仅是传统纸本印刷与编辑,除了有新的制作与出版方法,商业流通与销售模式也更加多元,尤其关于数位版权的认定与交易,都使从业人员与教师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学术方面,学校须随时注意全球市场与环境,配合最新资讯调整教育发展与策略方向,更新课程设计与内容,使教师与学生都能配合社会环境变化成长,让学术与产业无缝接轨,带动国家进步。本研究以台湾、中国与美国地区为范围,选取11 所出版相关研究所,采用比较教育法对出版硕士课程进行相关分析,以瞭解中美台地区出版硕士课程规划、设置与异同,探讨台湾出版教育议题。本研究发现中美台地区对于出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其实差异不大,基础知识能力都有兼顾,差异会因每个学校发展策略以及教育资源不同而有所改变,其中针对出版的课程大约开设10 堂,依本研究设计分类,世新大学平均开设2 堂,师范大学针对商业与技术开设5 堂;中国吉林与南京大学平均每个领域开设4 堂左右,并且针对各种出版品开设相对的编辑课程;美国佩斯与纽约大学除法律与科技外,皆开设5 堂以上,台湾的出版课程在硕士授予以课程专精上仍有所困难。
关键词:出版教育、出版硕士课程、课程设计、比较教育
壹、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若有一名学生想针对出版领域进行求学、甚至未来作为职业考量,在台湾他可以选择以下三个求学阶段:从高职的图文传播科着手进行,经历大学图文传播系所与研究所,取得理学或其他硕士学位。
台湾的出版教育研究多以高职和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探讨出版硕士课程的文献也须因应时间变化有所更新,高职和大学的出版教育也以实务基础能力居多,出版或图文传播教育最高学府的硕士学位能提供学生哪些更专业的课程,对培育专门出版人才资源是否足够。因此本研究选定出版硕士课程,并探讨台湾与中国、美国的出版硕士相比有何差异?台湾的图文传播又与出版专业有何不同?
因应社会与科技发展,出版产业近年来已由传统的印刷、编辑领域转变为数位时代,随选印刷、数位出版甚至于电子书、电子出版形态的出现,让市场迈入新的潮流。最先受到冲击的业者势必需要马上学习与因应市场动向,进行在职教育并改变工作内容。当商业市场与环境都已经改变,为了使产学能够合作,学生求学后能有效投入职场,学校教育必须进行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帮助学生求取知识与技能。
教育改革与演变的同时不能故步自封、埋头苦干,也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比较环境、市场与民族性等差异,配合全球环境发展,寻求对我国有益之成功经验与体制。
出版可以成为专门独立学门,也包含新闻、传播或资讯领域,出版除了采访编辑内容外,也包含摄影、印务与通路、行销等多种范畴,因此提及出版,万荣水(2005) 提出六大面向,包含印刷、传播、新闻、文化、出版事业、行销管理等,由此可知,出版范围相当广泛。由于出版涵盖领域多元,各院校学科分类皆不尽相同,甚至将出版与印刷分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科目,若广义涵括大众传播或行销管理范畴反而更模糊出版之定义。因此本研究将重心放在出版专门领域,欲了解各国对出版研究所课程有何规划与异同,是否能做为本国借镜与参考,以提供学界关于课程规划上的建议。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本研究欲将台湾图文传播课程中的出版专门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出版课程进行比较探讨,了解台湾在出版人才培养中,是否可以对求学者提出更多帮助。基于此背景与动机提出以下研究目的:
( 一) 了解台湾出版硕士教育发展
( 二) 了解台湾、中国与美国出版硕士课程规划异同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 一) 台湾出版硕士教育现况为何?
( 二) 台湾、中国与美国出版硕士课程规划为何?异同为何?
三、研究流程
本研究采用比较教育研究法概念,调查台湾、中国与美国出版硕士课程并进行比较,其流程设计如图1 所示:
收集出版教育相关文献以确定研究主题,寻找问题、拟定目的,决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后,进行资料样本收集,其详细取样说明于研究设计章节。最后分析取得资料并撰写结论与后续建议,以提供研究成果。
贰、文献探讨
一、教育制度
本研究对象锁定台湾、中国与美国,并以硕士高等教育为范畴,因此探讨三国之硕士教育体系与制度,以及硕士教育现况,分述如下:
( 一) 台湾
硕士班的入学资格为取得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公开招生录取者,修业年限1~4 年,应修学分数与获得学位所需考核规定依各大学拟定,台湾各研究所资料依教育部统计数据整理如下:
( 二) 中国
1981 年,中国实行学位制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 年,入学年龄不得超过40 岁。根据2011 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 万人,包含大学与其他高等体系,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则有755 个,包含高等学校481 个,科学研究机构274 个。招收研究生有5,602 万人,比2010 年增长4.09%,其中博士生有656 万人,硕士生有4,946 万人,在学研究生16,458 万人,比2010 年增长12.09%,其中在学的硕士生有13,746 万人,毕业硕士生有3,797 万人。
( 三) 美国
高等教育设立研究所,授予硕士、博士与其他专门学位,例如MA、MS、Ph.D、MBA等学位。硕士课程需要至少一年的上课听讲或个别研究,依各校规定完成测验、撰写论文、报告或修满学分可取得硕士学位。
细分美国硕士学位名称,MS(Master ofScience) 为理学硕士,MA(Master of Arts) 为文学硕士、MFA 为艺术硕士、MEng 为工程硕士。学术性的MS 与MA 硕士需要完成两年课程与研究,修得30 至60 学分,通过论文与口试获取学位,并可攻读博士课程;职业性的硕士乃针对特定行业或专业,而非着重于继续升学,如最常见的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ed(Master of Education) 教育硕士,MSW(Master of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硕士,MFA美术硕士等,须修得36 至48 学分,无论文要求。
根据美国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 至2011年美国研究所有1,729 所,其中公立有978 所,私立有751 所。统计至2009 至2010 年硕士生总人数为693,025 人,男性人数为275,197 人,女性人数为417,828 人,女性占了总人数六成左右。取得出版领域硕士有145 位,男性有18 位,女性有127 位。
二、图文传播与出版
欲了解台湾出版教育课程,需先探讨台湾的图文传播学科概况,出版虽有狭义的定义,其涵盖学科范围却不仅仅只有一项,步骤可分为印前制作、印刷出版、销售流通,出版行业除了编辑制作、采访撰稿工作外,还包含印刷业务、行销企划、经营管理、物流平台、电子商务、网路部门、法律产权等相关业务,出版业更因为社会环境与科技改变,还需因应电子书的出现与潮流,虽减少了仓储流通等成本,但却增加在制作与版权的成本中。新兴的电子书市场让业者与学界都需要学习发展新的技术与专长,工作与教学环境皆已改变,学生所需求取的专业能力也更加多元。
下列文献将先探讨出版之定义与领域,说明台湾的图文传播包含范围,并从中挑选出版专业做为本研究探讨主题,简述台湾从高职到硕士的图传教育变化。
图文传播在销售流通之前的流程包含印前、印刷与印后制程,印前制程包含设计、文字与美术编辑、摄影、排版与制版,也就是出版流程;印刷制程包含拼版、印刷;印后制程包含装订与加工,属于印刷范畴。
但新兴的电子书产业仅需出版流程,无需印刷,需要的是多元载体的相关知识与技术,以及流通过程所产生的销售、产权保护专业能力。图文传播内容多元,可从事的产业领域也广泛,但是针对出版,从出版的制作到印刷完成,以及后续的传播行销、经营管理等。
台湾缺乏以出版专业为出发点的全观教育系统,图文传播专业繁杂,出版涵盖学科多元造成专业分散,文字编辑专业多属于新闻科系、美术编辑分属于设计系、出版经营属于企业管理系、印刷业务包含于图文传播,而相关课程逐渐减少,在图文传播教育中,针对出版专业的教育是否足够将是本研究欲探讨的主题。
( 一) 图文传播发展与教育
图文传播科原为工业技职类的印刷科,后改制为图文传播科,课程内容也有所变动,从原有的印刷科目增加更多元、跨科目的学科,图文内容包含文字、图片与影音,透过各种载体与平台传递,以印刷、网路或其他媒体进行传播(陈皇利,2008)。图文传播是指将图片、文字、影音内容整合制作,大量复制于各种载体,藉由各种活动销售或传播给阅听者的活动( 贺秋白,2007)。凡举文字、影像、语音等产业皆属于图文传播产业,包含视觉艺术、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设计和数位休闲产业,而图文传播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因应社会与科技变化,印刷产业逐渐多元,自2000 年起高职与大学纷纷由印刷相关更名为图文传播相关,拓展就业与学习领域。2000 年的印刷科注重学生实作、培养专业技术、以工业层面为主;2005 年,图文传播科培养印前操作与初级技术人员,能设计、整合印前作业、执行并输出。因此课程安排上,设计领域增加、印刷实务减少、增加多媒体传播( 陈皇利,2008)。
根据贺秋白(2007) 研究指出,2006 年台艺大硕士以培育高阶管理与专门研究人才为主;世新大学培育图文传播数位应用科技之产业人才;师范大学培养印刷出版与影像传播人才。
( 二) 图文传播与出版相关研究
台湾有许多针对图文传播与出版进行探讨的研究论文与期刊,图文传播相关论文大多以高职体系教师与学生之专业能力评估分析为主,也有部份针对大学生与从业人员之职能分析,以下整理各研究结果,简述台湾图文传播相关高职学生、高职教师、大学生之专业能力比较。
图文传播人才可从事行业领域包含数位出版、数位游戏、电脑动画、数位影音、行动应用、视觉艺术、电影电视、广告设计、数位休闲娱乐等,也有从事公职的选择。
( 三) 出版流程与核心能力
整理上述文献,台湾的图文传播教育可分为设计、印前作业、印刷实务、多媒体传播领域。而出版领域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包含编辑出版与文化专业人才、行销流通与管理人才等,由于出版领域牵涉到跨学科教育,因此与出版相关的学科有新闻与传播、文化产业、行销流通、商务与管理等,然而要培育全能的出版专业人才,需要学校科系合作统整,或是开设专门训练课程,规划完整出版教育,使学生能得到综观的知能以提高就职能力,并且有能力从事高阶管理职务。
出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由编辑中心转为知识管理中心,除了出版型态的改变外,新的电子科技与产品也造就人才能力的变化,教育上应垂直专业培育、水平跨学科整合与清楚明确定位专业能力,在教育课程设计上,可多配合产业实际需求。依照经营决策、管理、技术等人才进行短中长期培训,而出版高等教育多以培育高阶管理人才或专门研究人员,其教育应多元、专精与国际化,并能整合来自不同领域之基础,以及整合文化内容与商学管理科别。
根据贺秋白(2010) 针对具备图文传播能力者从业方向的研究指出,与图文传播有关行业有数位内容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印刷业、出版业、摄影与其他产业;其中,出版业又可分为图书出版、新闻出版、通讯稿业、有声出版、杂志出版、数位出版、软体出版、其他出版业( 行政院主计处,2006)。其研究发现与结论说明,拥有图文传播能力者在专家意见下,最适合从事图书、新闻、杂志、数位出版、印前设计、印前制版、数位印刷种类( 贺秋白,2010)。由此可知,台湾的图文传播相关教育,可与国外出版教育进行比较。并根据出版所需的流程,如表4 所示,可发现出版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参、研究设计
本节说明研究采用方法理论与研究对象范围限制,比较研究法跟比较教育法都采用比较概念,只是比较教育法因素较多元,并针对各样本的教育政策、体制与策略与其他因素探讨。研究对象样本数量庞大,本研究选择能取得所需资料者为研究限制,说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法(Comparative Education),旨在研究国外成功经验,以改善本国教育情形。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比较法为研究方法,寻找规律与异同,探究影响因素与相互影响关系,以帮助改善未来教育发展。
比较教育富有多元与时效性,可以跨国家、跨地区或跨民族性,探究不同群体;时间上虽不能忽视过去历史,研究上仍是以现存体制与背景进行讨论,以解决现实问题。
比较教育的优点与目的在于透过国外教育经验可以吸取经验、认识各种体制以提供本国教育改革与参考;在不同影响中寻求共同条件,即为无差异性的规律,或是了解其他国家环境背景等因素,探索合作方法与机会,展开国际交流。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众说纷纭,贝瑞岱(George Z.F. Bereday,1920~1983) 提出比较四步法,分别为区域研究( 描述、解释)、比较研究( 并列、比较);先收集文献与考察资料,运用各种角度对某国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出因素与影响,再对各资料内容做整理以便于比较,最后对各物件进行同时研究,提出验证。
详细来说,贝瑞岱认为描述为一般资料搜寻编目,包含各层级资料与学校访视,并进行组织整理,才能进行解释;并列阶段是将各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的整理,制作图表或描述寻找可共同比较之标准,最重要的是比较阶段,针对问题进行全面性或各种比较方法。
霍穆斯(Brian Holmes) 也提出先选择、分析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对应合适的国家或环境,详尽严谨的验证因素,最后根据各国意识形态如政治、宗教;体制如政府、法律;自然如环境、人口;精神如民族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而找出对本国最佳的解决方法。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方法主要为比较概念,容易将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法混合,比较研究法是将相同事物不同性质或种类进行异同评比,如潘文年(2007) 于“大陆、台湾和美国八所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研究中,使用比较研究法进行课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法着重与教育与影响教育之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探讨,乃是将比较研究应用于教育层面,如吴瑞淑(2002) 撰写“高等出版教育之跨区域比较研究─以硕士学程为例”研究中,使用比较教育研究法,除了课程等基本资料外,还有研究环境、政治等相关因素讨论。
二、研究对象、范围与限制
( 一) 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使用定义与研究目的为出版领域硕士课程,样本虽不设限院系所种类,应至少包含出版课程。研究范围定为高等教育之硕士课程,为一般正规日间课程,不包含夜间部、社区教育与线上远距学习。
亚洲地区如日本、韩国因语言及学制不同不列入范围。资料时间以各高等学校或教育部等相关机构所公布最新讯息为主,囿于研究资源限制,资料来源以网际网路所能取得资料为限,未公布、公开或资料不符者皆予以删除。
( 二) 台湾地区样本
台湾地区与出版相关研究所有四所,包含世新大学、南华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师范大学) 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 以下简称台艺大),然而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因改制而无法取得相关课程予以剔除。因此台湾地区样本为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硕士课程、台艺大图文传播艺术学系硕士课程与师范大学图文传播学系硕士课程。
( 三) 中国地区样本
中国出版课程为编号0553 出版类别,属一级学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http://souky.eol.cn) 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等招生系统以出版专业进行搜寻比对,搜得出版硕士院校共26 所,包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两种。另外,2010 年取得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之14 所高等学校,包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以下简称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吉林师范大学,足以作为中国出版专业代表性学校。经交叉比对并阅览课程设计后,剔除未公布课表、课程不符与无法取得者,共取得6所硕士课程,如表1所示:
( 四) 美国地区样本
以美国教育部搜寻出版领域,所得包含爱默森学院(Emerson College)、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 University)、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New York)、罗切斯特技术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of Technology)、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Victoria) 等五所大学,删除未包含出版课程、无法取得课程内容与未符合一般日制课程等项目后,决定样本为纽约大学与佩斯大学。
综合以上资料,台中美三地区共取得11 所学校样本。所收集课程样本为2011 年之版本。
肆、结果与分析
根据研究对象取得之基本资料与出版硕士课程项目,进行课程规划比较分析,分为课程设置概要与内容章节,首先对各校课程综观比较,了解整体设计,并从多元领域课程中挑选针对出版专业进行教育之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比重分析,最后可由这些分析结果得出各校课程设计方针与出版教育之不同。
一、各校课程设置概要
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隶属新闻传播学院,毕业授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图传学程与新闻摄影学程,开设7 门必修科目,包含论文科目,以及17 门选修科目,包含设计、摄影、出版、印刷类别;师范大学图文传播学系隶属科技学院,授予工硕士,开设2 门必修、2 门必选科目、48门选修科目,选修课数由教授指定,有6 门大学与硕士合开科目,并有10 门引导研究与8 门论文专业,类别包含出版、印刷、影像与科技;台艺大图文传播艺术学系隶属传播学院,授予理学硕士,开设4 门必修科目,22 门选修科目,6 门个别研究,5 门专题研究,以及院选修、跨科系科目、非本科生补修科目,包含传播、摄影、色彩、出版与印刷类别。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授予出版硕士,研究方向分为出版经营管理与现代出版业务,学位课包含公共必修课3 门与专业必修课6 门,非学位课的选修课程有11 门,以及不计学分的补修课2 门,分别为编辑出版概论与实务,整体类别有出版、传播、新闻、电视广播等,另有科研训练课程,并要求至少两学期的实习;北京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基本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有六大方向,为国际传播、新媒体与网路传播、广告学、编辑与出版学、媒体经营管理与传播方向,偏重编辑与出版学专业,并配合导师指导独立研究,专业课程开设32 门共45学分,专业必修可为其他专业选修,至少三门即可;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硕士基础课2 门,专业必修课6 门,专业选修课18 门,集中于出版基础与应用领域。
河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包含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图书出版产业、新闻理论与实务、中国新闻传播史,开设专业基础课3门、专业课3 门、专业方向课3 门、专业选修课5 门与补修课2 门,内容着重编辑企划与管理,补修课也针对编辑或新闻写作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中,隶属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理论、出版业务、出版数位化、国外编辑出版与出版史,专业基础课程有3 门,专业方向课程有4 门,分别为信息管理与编辑出版学,选修课程有10 门;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编辑出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4 门、专业基础课5 门、专业方向课3 门,分别为传播与文化、广告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8门。
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中心出版硕士课程包含核心课程8 门,三大研究专业为媒体内容发展专业6 门学科、市场与行销专业4 门学科、财务营收专业4 门学科,与专业选修7 门研讨课程、1 门指导研究、1 门出版实习;佩斯大学戴森学院的出版硕士课程包含核心课程7门、专业选修19门、商务选修10 门与研讨会、实习课程各2 门。
台湾与中国出版课程除了一般学分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外语能力检定资格,以及实习研修课程,这是因为出版领域需要搭配充足的实务经验,以利学生掌握更精深的学业知识与能力,未全数针对出版专业的课程也多为设计、影像、印刷与传播相关;美国出版课程强调出版与设计,并与财务经营管理并重。
二、课程比较
本节将各学校课程依照课程设置设计、课程相关度与专业课程分析三部分进行探讨,并对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比较。
( 一) 课程设置比较
本研究将学校课程依照基础理论、管理应用与科技技术分为三大类别,基础理论类包含历史研究、理论基础等课程;管理与应用类包含商学产业、广告行销、版权或其他应用课程;科技技术类包含印刷、数位科技与技术项目。论文与研究方法、实习课程为论文研究基础,不列入必修课程;中国的公共必修课程如政治、社会主义与英语课程属于国家教育因素,因此不列入专业必修课程。美国学校课程为避免翻译误差,使用英文课程名称记录。分类课程时,以课程名称做为判断基准,多重主题以主题相关度高或优先出现做为依据;学校样本有出版教育课程或多元领域课程,皆做为相关课程列入讨论。佩斯大学的商业选修课程虽未针对出版领域,但商学也可应用于出版专业,故仍列入课程讨论。
根据表5,将各校必修课程总开课数与课程类别数量整理成表7 与表8。
11 所大学总开课数为73 堂,必修课程在理论与基础的授课数量最多,商学类的管理与应用数量也不少,基础类还包含传播学领域,管理类偏向出版与媒体经营,科技技术类包含数位出版或印刷科技与其他媒体;依据表7 可看出开课数最多的纽约大学偏重于商学应用课程,河南与湖南大学偏重基础与理论课程,师范大学着重科技技术研究,台艺大必修课程着重论文撰写与研究方法,因此未列入讨论,其他大学开课则平均发展。根据表8 看各校综合比较,纽约大学着重商学与科技基础,师范大学偏重科技技术研究,其他学校在基础理论课程上分布相当且平均。
根据表6 将各校选修开课数量与百分比以表9 与表10 呈现,选修总开课数为251 堂,其中基础课程占了半数,这些基础课程还包含与出版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因此仍有许多奠定知识与理论的课程;其次为应用课程,包含经营管理与设计应用项目,显示商学领域与出版领域密不可分,科技技术课程依照各学校专长领域与研究方向不同,可看出师范大学着重于技术研究与应用。师范大学的选修课堂数远远超过其他学校,涉及领域以资讯、印刷、科技为大宗,显示师范大学在科技领域分类较细致。
综合表5 至表10 分析结果,开课总数最多的师范大学以选修课程为重心,选修课程数是必修课程的五倍之多,其次为纽约、佩斯、北京与台艺大,其特色为选修课数量几乎都是必修课程的三倍以上,显示各大学扣除论文、研究方法与共同必修的基础课程外,许多学校另开设多门选修课让学生自由挑选组合,以便适性学习,为河南大学以必修课居多。在基础与理论课程设置上,北京、师范与纽约大学占多数,管理应用课程以师范、纽约大学居多,科技技术课程以师范大学为大宗,这是因为师范大学的选修课程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大学,在基础、管理与科技的课程分配上也相当平均,纽约与佩斯大学偏重基础与商学应用、湖南与传媒大学重视基础学理、尤其以北京大学基础学理课程开设最多,此外其他大学课程种类分布相当,但科技技术类别课程仍偏少数。
( 二) 出版领域课程比较
本研究表5 与表6 为所有开设课程统计,此节将各校开设课程设置从中筛选,并依出版领域分为与出版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和与出版领域相关、能应用于出版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各校针对出版领域的课程开设分析,与出版直接相关的内容有编辑能力、版权与针对出版领域的商学类课程等,传播、新闻、影像与媒体研究,以及印刷知识与科技课程,皆与出版息息相关,既可结合应用又能成为独立专业,因此归属于相关课程。
根据表11 与表12 的出版专业、相关课程统计整理,表13 与表14 呈现各校在出版专业与相关课程设置上的分配与比例。世新、吉林、南京与佩斯大学的必修课全部安排出版专业课程,可以习得与出版直接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传媒、河南、师范与纽约大学对出版与相关应用课程分配平均,多了应用技能,而这些应用能力多偏重传播与新闻学领域,显示传播与新闻对出版职业是有影响的。可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中,吉林、南京针对出版能力做集中授课,世新、佩斯大学与传媒、湖南、纽约大学出版能力授课比例也占半数以上。
表15 与表16 综合各校在出版领域上的开课数量进行整理与比较,排除各校教育方针与培养专业的不同来看,可从表16 中看出吉林大学的课程是专门培育出版产业人才,授课集中,南京、佩斯、世新与纽约大学对出版专业授课也相当重视,可以得知以上学校对培育出版人才是有帮助,而欲从事出版产业学生可于上述学校习得相关知识技能,在多元领域中也能藉由选修课程专研出版能力。
( 三) 专业课程分析
本节排除必选修之分别,综合出版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出版课程中又偏重于哪些专业,依照基础知识、编辑能力、出版商业、出版科技技术、出版法律与出版相关媒体或传播知能,分为六大类别,如表17 所示:
根据表17 至表19 所示,针对出版课程的吉林大学在出版领域中,以编辑能力课程最多,其次为商学、基础与科技课程;出版专业课程占所有课程一半以上的大学,包含南京、佩斯、世新与纽约大学对出版教育的分配在基础、编辑、商学、科技类别上仅因各校教育政策而略有不同,多以编辑能力或商学应用为主要课程,基础、科技与法律类别则无太大差别,强调商学应用的纽约与佩斯大学则在科技类别授课不多;出版法律因课程变化不大,属于基本授课;传播类别仅有台艺大提出,故不讨论。
综观表19 结果,可得知研究所的出版教育以商业应用与编辑能力为主要发展,而从表17 的课程统计分析,编辑能力课程强调各类出版品的编辑方法、实务与企划;商业应用课程分为行销策略、经营管理、经济市场项目;基础理论以历史和概论为主,科技技术重视数位出版,法律课程讨论版权、数位版权与版权贸易。
伍、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台湾出版硕士教育现况
台湾的出版课程最早由高职教育开始,高职图文传播课程是以印刷专业转型而来,强调基本技能,能从事出版产业基层人员,例如美编与文编职务;大学与出版相关学院有数所,培育操作相关工具能力、影像色彩应用、各载体认知与规划、数位整合与经营管理知识;研究所课程多专题研究,针对各种细节进行探究,尤其资讯应用、管理经营层面与研究方法探究。
本研究使用100年度课表进行分析,因此100年度入学学生尚未毕业,以较偏向出版教育之世新大学为例,世新大学图传所日间学制于98年度有29人注册,一般两年硕士课程,100年度毕业人数2人,从93年统计至101年共有42人。100年度注册新生有31人。虽说硕士课程并非义务课程,大多学生也选择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就业,但若进修至硕士学位,并且专研出版领域人数不多。
(二)中国、美国、台湾出版硕士课程异同
根据研究结果,台湾学校样本在出版专业授课上以世新大学居多,师范大学侧重技术发展,中国学校样本有吉林大学专门培育出版硕士,南京大学在出版课程开设上也有相当比重,编辑课程依照出版品性质不同个别开设,商学应用着重行销、管理与财务,科技上探讨数位出版与印刷,以及基本的出版学理论与法律,课程设计上相当完善;美国的佩斯与纽约大学出版课程中也超过一半以上,两所大学都将儿童图书出版、排版软体技术与电子书列为独立课程。
针对出版专业课程,其定义为与出版知识、能力、应用专业有直接相关,不包含传播新闻、资讯科学、印刷专业、色彩设计等,是为了瞭解若出版作为专精而独立的学科,其可行与目前现况为何。依照本研究采用之学校样本来看,中国有2 所出版专业研究所、比例为三分之一,美国有2所、比例为一,台湾有1所、比例为三分之一。
根据比较研究法比较中美台三个地区对出版教育的分析,在课程设置上其实差异不大,基础知识能力都有兼顾,差异会因每个学校发展策略以及教育资源不同而有所改变,以开课数为例,师范与台艺大开课数量庞大,但以资讯、印刷科技或艺术相关为主。针对出版的课程大约开设10堂,依本研究设计分类,世新大学平均开设2 堂,师范大学针对商业与技术开设5 堂;中国吉林与南京大学平均每个领域开设4 堂左右,并且针对各种出版品开设相对的编辑课程;美国佩斯与纽约大学除法律与科技外,皆开设5 堂以上,一样有对图书、期刊、专业刊物与儿童文学分类,以及电子书专题。碍于师资、教育资源、社会环境与市场等各种因素,台湾的出版课程在硕士授予以课程专精上仍有所困难。
二、建议
(一)课程解决方案
台湾地区学校数量众多,学生却逐年减少,当学校面临缩减的时候,各学校可以发展专门领域以差异化教学范围,因出版学科涉及领域多元,即可能被分散于各种学科分众教学,而未能集中呈线性教学,在学生人数减少下增设学系有所困难,但各学校不妨推出专业进修课程或学程,针对出版产业集中授课,以培育出版人才,又不增加学校增设学系困难。
课程设计上,基础理论包含出版历史,包含媒体与载具演变;编辑能力,包含纸本与电子书都能完成制作;设计规划课程,包含设计与品牌、书籍企划案等;科技载体,涉及资讯工程,了解各种载体需求以配合书报杂志出版或电子书阅读器研发;印刷复制能力,传统印刷与电子科技复制技术,以及科技转型;加工加密能力,一般传统后制,DRM加密技术与应用;法律课程,针对著作权、版权、财产权、DRM等,因应数位化时代而讨论法规修正;流通能力,包含物流、仓储、数位平台等与通路有关课程,包含实体虚拟书店架设销售;经营管理能力,现今出版已结合电信通讯、网路平台、实体书店等各种产业,如何整合经营、定价拆帐等帐务分析,产业环境分析等。
尤其在数位化时代,电子书仍在探索研发,学校应着重电子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传统出版,但具备数位编辑能力以准备就业;具备电子书知能,以期就业后能改善出版环境,在数位阅读迈向成熟阶段时能充分提出各种科技能力、经营策略,在内容、软硬体与市场行销领域都能发挥所学。
另外,本研究建议学校在各种授课上,应注重国际发展,甚至可有专门课程分析国外动向,例如分析欧亚地区各种成功案例、环境转变、政策发展,唯有剖析国外成功因素,并修正应用于台湾环境,了解台湾不足之处,配合国情文化提出发展建议,国际情势之重要不仅能运用在出版领域,其他学科也应如此。
在短暂的求学期间,想要学习综观面向稍嫌不够专精,除了基础理论、国际情势与正在发展的电子书知识外,其他能力可列为选修辅导,由指导教授辅导学生选择欲专精能力深入发展。
(二)后续研究建议
本研究希望能作为后续研究者之参考,并往台湾出版教育线性研究、台湾出版课程授课内容比较、台湾出版领域硕士生职能探讨与实际就业差异、台湾出版业者如何看待出版教育、台湾出版教育导入新课程企划等方向发展,透彻台湾出版教育,并与国外比较以提出台湾出版教育问题和改善,共同对台湾出版教育贡献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取自:http://yz.chsi.com.cn
中国教育在线,取自:http://souky.eol.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取自: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wxx/bw/jyb/index.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取自:http://big5.huaxia.com/qn/qxdl/00214396.html
全国法规资料库,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10
吴瑞淑(2002)。高等出版教育之跨区域比较研究─以硕士学程为例。南华大学出版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嘉义县。
美国教育部,取自:http://www.ed.gov/
洪雯柔(2000)。贝瑞岱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市:扬智文化。
孙传耀(2004)。中国大陆出版教育研究。出版界,72,P67-70。
陈信元(1991)。大陆出版教育现况。出版学刊,2,P14-17。
陈皇利(2008)。高职图文传播科专业科目教师专业能力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文传播学系硕士论文,台北市。
教育部全球资讯网,取自:http://www.edu.tw/
张懿文(2003)。出版教育- 纽约大学的出版中心。出版界,67,P47-49。
贺秋白、徐明珠(2010)。具备图文传播复制前数位能力职业生涯进路行业调查。艺术学报,6:2,P243-270。
贺秋白(2007)。大学图文传播系学生之复制前数位能力指标建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台北市。
彭杰(2008)。比较教育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及理论之析论。教育趋势导报,30,P91-99。
杨深坑、李奉儒主编(2009)。比较与国际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万荣水(2005)。台湾教育体系对出版人才养成之检视与展望。出版界,75/76,P65-71。
潘文年(2007)。大陆、台湾和美国八所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44:4,P473-490。
欧文(2008)。比较教育。台北市:志光教育文化。
魏裕昌(2002)。台湾高等出版教育之现况与展望。中华民国出版年鉴2002,P202-227。
苏精(1991)。美国大学出版教育的发展、目标与课程。出版学刊,2,P4-9。
作者简介
何慧仪(Hui-Yi Ho),文化大学印刷传播学系学士,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 国际教育与创业管理博士。曾任财团法人中华出版基金会专案经理。现任文化大学广告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国印刷学会秘书长,中华图文传播学会副秘书长。
陈靖雯(Ging-Wen Chen),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毕业。目前就读世新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