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湾印刷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一)
要消弭两岸服贸协议带来的争议,工业局自六月底即展开与印刷七团体及印刷业者紧密的沟通,也针对服贸协议有关印刷业协议内容、陆资来台审查机制、业者关注事项、后续协助事项提出政府的积极态度,7月22日提出「严审五原则」:逐案审、查资格、设门坎、禁出版、打垄断及「升级三措施」:技术辅导(诊断问题立即改善)、市场拓展(商机媒合能量建立)、资金措施(提供资源强化实力),希望让国内印刷业者,能透过服贸协议稳站台湾市场外,并打造亚洲印刷精品输出中心 ,具体辅导做法包括印刷技术跨领域应用,持续辅导印刷产业与其他领域策略联盟,为台湾印刷产业另辟蓝海、导入数字化印刷作业模式、导入云端客制化服务模式、绿色印刷及印刷产业外销人力育成等,工业局强调,本次服贸协议在印刷业部份,陆资「仅能投资现有印刷业者」,因此能有多少陆资来台「业者拥有决定权」,政府则以保障产业界利益的立场提出「严审五原则 升级三措施」严格把关,并为产业创造优质的经营条件。
自7月8日起工业局结合中卫发展中心、印研中心及专家学者,开始展开印刷产业辅导关怀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印刷产业咨询诊断(每案诊断费用约1.5-2万,由工业局全额补助)、实质辅导(短期技术辅导每案20万内由工业局补助95%,年度技术辅导每案150万以内,执行期6-12个月)、规画产业策略蓝图、印刷产业营销推广、印刷产业技术推广交流等,到8月8日止,工业局举办全省印刷业升级交流会座谈共32场,参与交流业者共766人,辅导团共拜访北、中、南、东部约337家印刷业者,已提出实时辅导有28案、协助传统产业技术开发计划(CITD) 15案及VOCs制程技术改善1案,而综合业者的需求,技术辅导包括认证辅导、设备提升、制程技术辅导、媒合文创进行策略联盟、强化印前设计能力、ERP及云端网络整合、设备节能技术辅导,资金议题包括优惠贷款、改善价格标制度,人才议题包括人才来源与培育,其他议题包括外销市场开拓、产业聚落专区、产业商情数据库等。
很多印刷团体及产学相关人员都说,这是中华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印刷业产业调查,虽然整个辅导方案是临时起意、辅导专家是紧急调配、访问内容与主题不够精准,但还是可以看到工业局及印研中心,为解决服贸协议冲击诚心与用心的做法,工业局长沈荣津也在多次场合提到,要印刷业一起合作建立产业发展策略,工业局将拨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持印刷业的发展,8月7日起,工业局开始举办4场有关研商印刷产业发展策略及措施座谈会,分别与代表性大型厂商、学界专家、各县市公会理事长及七团体理事长与代表性厂商,共商印刷产业发展策略的相关议题,但问题是人动员了、钱也花了,这次的产业调查或辅导措施是否能给印刷业带来何种帮助,印刷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措施又能带来何种的愿景,我相信这才是大家要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印研中心与工业局提出的印刷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草案)报告,整理给大家参考。
一. 台湾印刷产业发展现况
以印研中提供的资料来看台湾印刷产业发展现况(如表一),2012年的印刷产值约722亿台币,而过去6年内的印刷产值几乎没成长(内销、外销与进口都一样),但印刷厂家却是增加的,平均每家的年营业额约954万(2012年),毛利率则由过去的25%降至10%,产能利用率也由过去的70%降至60%,但实际上工业局的访问过程中,单张机的稼动率才是60%,但轮转机的稼动率只有约30%左右。
表一:台湾印刷产业现况
项目/年度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家数 |
6,819 |
6,727 |
6,771 |
6,928 |
7,534 |
7,567 |
员工数 |
63,032 |
64,678 |
62,961 |
64,034 |
66,246 |
67,980 |
产值(忆) |
701 |
708 |
674 |
736 |
751 |
722 |
国产内销值 |
551 |
560 |
538 |
594 |
613 |
580 |
内销规模 |
626 |
634 |
606 |
665 |
682 |
651 |
占有率(%) |
88 |
88 |
89 |
88 |
88 |
87 |
外销值 |
87 |
85 |
75 |
83 |
75 |
91 |
进口值 |
75 |
74 |
68 |
71 |
69 |
71 |
毛利率(%) |
25 |
20 |
20 |
20 |
10 |
10 |
产能利用率 |
70 |
70 |
70 |
70 |
60 |
60 |
数据源:印研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财政部
这资料看出台湾印刷产业面临几个问题,包括整个市场规模过低,产业发展几乎停滞(比GDP还差),每家印刷厂的年均产值比起大陆4550万台币(2012年),美国的18,000万台币都差得太多,这么多的小厂林立竞争当然激烈,加上产能过剩造成稼动率下降,难怪毛利率逐年下降。
香港的印刷业产值是1,248亿台币,年人均产值约1.76万台币,新加坡印刷业年产值有590亿台币,年人均产值是1.14万台艺,台湾印刷业产值是722亿,年人均产值才只有0.31万台币,中国大陆的印刷产值有46,546亿台币,年人均产值约0.358万台币,这些数字的比较,会让台湾印刷业者怀疑政府的统计数字的正确性。以工业局及印研中心提供的资料,印刷业的统计是以政府行业标准分类161为依据,即印刷及辅助业是指从事报纸、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之印刷及其辅助活动之行业,如制版、装订等服务,基本是不包括纸箱、纸盒、软性包装、卷标、票据、卡片、文具、大图输出、数码服务等印刷相关产业,这个统计思维及认知与印刷业者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对产业各部门都没有清楚的认知,那统计资料是没意义的,又如何做好对产业的辅导与关注,难怪台湾印刷业的年人均产值比中国大陆还低,印刷业者也感受不到政府对印刷业的重视。
二. 全球印刷市场发展概况
(一). 技术发展趋势
1. 传统印刷
(1). 数字彩色及宽幅数字印刷将成主流
(2). 网络印刷将主导市场供应链
(3). 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与数字印刷
(4). 绿色环保材料与制造改善
(5). 标签、防伪与包装印刷成长快速
(6). 因应数字化制程管理及外销业务需求,质量标准化更显重要。
2. 跨领域印刷
(1). 印刷的被印物将更为多样化
(2). 印刷的加值化:从服务(企划设计、客户数字资产管理、多媒体产品制程)、技术(防伪、特殊上光)、产品(如3C其周边产品)来着手。
(3). 服务多元化:印刷业由代工转为内容的提供,如印刷品的整合营销企划、物流等。
(4). 以数字商务与多媒体服务家数转型。
(5). 喷墨印刷的应用领域,持续成长。
(二). 台湾与其他国际竞争力分析
1. 优势分析
(1). 企业规模小,具有弹性
(2). 跨领域技术合作研究与应用有助产业创新
(3). 位于亚洲地理中枢,与其他亚洲市场交通便利
(4). 印刷品售价与成本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仍具竞争力
2. 劣势分析
(1). 制程分工较细,无法因应大印量订单。
(2). 缺乏国际观,价格竞争激烈
(3). 缺乏印刷专区,产能难以整合
谈到全球印刷媒体产业趋势,报告提的问题都是对的,但很难能让印刷业者有完整、精准及重点的掌握,我宁可说未来印刷业一定走上综合印刷及跨领域(多元出版与多渠道营销)、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个人化及整合服务的需求、数码科技将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包括网络印刷服务、数码印刷与制程优化)、由制造到服务到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变革、标准认证及绿色印刷的必要性、创新印刷领域(如电子印刷等)的机会等,如果要谈产业发展趋势,只要看看各国际印刷展的相关主题你就会很清楚,印研中心与工业局的报告内容结构还是有需要加强。
如果要谈台湾印刷产业的优势是越来越少,因为市场迟滞很难有创新机会,小厂林立竞争激烈怎会想要投资,环境也吸引不了年轻人的投入,优势仅存在现有业者的敬业精神,原有台湾制造业对质量、效率等的执着,当然工价低是事实,但没有好的渠道与外销机会也是枉然,这也是业者期待这次工业局的关注,能否带给印刷产业未来发展的曙光与机会。
三. 产业发展愿景及目标
以印研中心与工业局提出台湾印刷产业发展愿景,到2020年台湾成为亚洲印刷精品输出中心,发展的目标是稳定内销及外销倍增,到2020年的外销比例将由目前的12%(91亿台币)成长为24%(约200亿台币),依此来看2020年台湾印刷业总产值将是833亿台币,扣除外销200亿元,内销约有633亿台币,八年间比较2012年仅成长9%,比 较2011年则仅成长约3.2%,也就是说未来印刷业的内销几乎是不会有增长空间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愿景与数字目标是如何产生的?是否有严谨的规划还是即兴演出。
我们再看细部的发展愿景目标(如表二),全部都是口号式的说明,包括云端、美学、国际业务专才、一条龙产业链、国际友善度、MIT印刷形象、新纪元、产业精品国际化,看后谁能感受到产业发展的愿景及目标?谁能对未来发展的具体做法有感觉?
表二: 产业发展愿景及目标
2013 |
2015 |
2020 |
|
1.云端科技落实于产业的加值与转型,增加市场竞争力 2.强化美学设计能量,发展客制化产品,创造差异化优势 产业人创新育成,培养印刷业国际业务专才,开辟外销市场。 |
1.规划印刷专区,结合印前印后厂商,打造一条龙印刷产业链。 2.全面发展绿色印刷,打造国际友善度。 3.建置台湾优质MIT印刷形象,拓展国际视野。 |
产业发展新纪元,台湾产 业精品国际化 |
以印刷精品这字眼来谈,印刷业如果不参与全球性印刷品竞赛,不支持台湾金印奖活动,印刷如不参加世界技能竞赛,不培养优良的技工与人才,不培养一些带头有发展性的厂商,没有明确的绿色印刷政策及采购,没有重点性的研发策略与产业整合机制,不重视制程标准与优化流程,没有目标产品与客户等,我不知谈印刷精品是否谈爽的就好,这个愿景很难让人有感觉。
四. 印刷产业发展策略
工业局报告也提到印刷产业四项发展策略如下:
(一). 提供租税减免及优惠贷款
1. 租税减免
(1). 机器设备国内无产制证明免进口关税。
(2). 冲退外销品原料税
(3). 公司研究发展支出投资抵减
2. 优惠贷款,包括有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及非中小企业的各种优惠贷款
(二). 加强技术辅导及提升产业竞争力
1. 纸张印刷技术
(1). 由代工转为信息服务导向
(2). 辅导印刷业者建立产业平台
(3). 整合数字印刷及云端技术,开发多元商机
(4). 媒合并辅导印刷业者发展垂直及水平策略联盟
2. 包装印刷技术
(1). 取得质量、环保、材料、资安相关国际认证,争取外销订单
(2). 强化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计划
(3). 包装技术扎根计划
(4). 成立包装品牌设计服务平台
3. 非纸张印刷技术
(1). 辅导产业进行跨领域材料的应用与创新印刷工法
(2). 推动跨域策略联盟,研发创新应用及产品开发
(3). 成立印刷色彩实验室,建置云端色彩数据库平台
(4). 建立不同材质之印刷适性数据库
(5). 结合科技美学,与地方特产、文创及观光结合开发具有市场魅力的设计与产品
(6). 成立产学技术交流平台,进行跨域技术知识分享。
4. 环保节能技术
(1). 落实节能减碳及环境污染制程改善(如:溶剂、VOC、废水等)
(2). 成立国家级环境绿色印刷产品检测实验室
(3). 建立绿色印刷示范企业牌,成为亚太绿色印刷指标
(4). 持续推动其他版式(如网版、凹版、凸版)环保标准
(5). 取得环保认证(如ISO14000, SA8000, 产品碳足迹等
(三). 优化产业人力素质
1. 强化产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之人才培训
2. 办理印刷外贸人才种子训练
3. 推动产业人才扎根计划,鼓励产学建教合作
4. 强化印刷相关技职课程及就业媒合
5. 建立建教合作平台,提供产业人才需求信息
6. 透过产学合作及异业策略联盟,推动印刷与其他领域人才交流
(四). 稳定内需及外销倍增
1. 稳定内需
(1). 协助与国内其他产业(如观光、婚纱)商机媒合,开发内需市场
(2). 检讨现行政府采购法的招标门坎及条件
2. 外销倍增
(1). 协助印刷业办理海外商机媒合会
(2). 建置市场商情信息平台
(3). 规划印刷专业区
(4). 推动国外印刷技术合作交流
(5). 与上下游及异业结合,拓展海外市场
(6). 邀请成功台商进行经验分享
由管理的角度看产业策略,必须要在竞争的环境中,考虑本身的优劣,据以形成优势和创造生存与发展空间所采取的反应,这分报告并没法呈现台湾各个印刷部门不同的的优劣环境与问题,即使透过这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就可以了解产业问题及提出产业发展策略,这也太传奇了,加上发展策略是要针对目标与愿景,报告中的四项发展策略是否适合也是值得关心的。
不谈报告中的发展策略细部内容是否完整或适当,台湾的印刷产业确实要面对到未来发展与竞争力再提升的问题,就未来发展上如何发展综合印刷、跨领域服务及外销市场开拓,如何由制造转型到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如何推动异业结合与协同合作来创新发展(如电子印刷等),这才能扩大产业的市场规模,产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而就印刷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报告中提到产业标准与认证、绿色印刷与节能减碳、自动化及优化制程、人才培育、数码技术等都是,所以我觉得未来发展方向与竞争力提升,才是策略发展报告中要凸显的核心问题。
工业局针对印刷产业发展在8/7到8/13日一星期内,与代表性大型印刷厂、学界专家、各县市公会理事长及印刷七团体及直辖市理事长等共举办四场座谈会,如果要在这么短的时间由与会者得到很好的建议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因服贸争议中让大家了解工业局的用心、诚心是看得到的,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策略需要长期的观测,由这份报告谈产业发展策略是离专业还有点距离的,希望工业局能坚持关心印刷业发展的诚心,好好的再整合出未来的产业发展政策,其实类似的产业发展策略草案应有适当幕僚单位整理与沟通,工业局的长官直接在处理此事是让人很惊讶的事。
由几次开会中,工业局长官提到辅导纺织业成功的范例是很有成就感的,也提到对纺织业的个别个案经费都有约2000万台币,但工业局提到印研中心是所有产业研究中心最小的单位,据了解,工业局年给印研中心的经费却不到一千万台币,这么少的经费如何要印研中心养多少人做多少事,难怪工业局长官对印研中心的感受是没有成就感的,我们知道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均等的分配资源是必要的,希望工业局这次对印刷业的承诺能过实现与承诺,不要因服贸争议结束而结束。
各位读者如果关心印刷业发展策略报告内容,可以直接找印研中心沟通,印刷人趁服贸议题是该多关心产业发展政策,除了给这两个月来印研中心与工业局的辛劳鼓掌外,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监督,让产业政策更能符合印刷业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