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版30年的变化
适逢香港印艺学会成立30周年及印艺月刊出版至350期,我们除了制作《香港印刷弹起》立体咭回顾印刷技术于过去30年的发展,也访问了蔡克勇先生,回顾书版于过去30年的变化。蔡先生于1991年成立印刷代理公司World Print Limited,并担任董事总经理,浸淫在书版业界多年,一直见证着业界的发展及变化。
数码打稿取代湿稿
蔡先生指出, 从前打稿是打湿稿(wet proof),也就是传统打稿, 油墨不稳定, 套准不精确。及后数码印刷普及起来,大多数人都转用数码打稿。现在仍少数客人对数码打稿没有信心, 要求打湿稿, 尤其是做四色黑白, 艺术书一类, 他们始终对数码打稿的信心不大。
打湿稿的困难
「打湿稿及数码打稿各有不同的困难」, 这是蔡先生的经验之谈。打湿稿的最大困难是套准。过往打湿稿是有红、黄、蓝、黑四色十字来显示套准,但现在有些打稿公司很取巧,不打红、黄、蓝三色十字, 只打黑色十字, 令客人误以为套准精确没问题。蔡先生指行内人当场是可以分办出, 但外国书商往往也受骗。
「有些客人会要求全书打湿稿,大多数客人要求打散图,也有的是随机打, 但随机有时候也会有问题, 有时候跟I N KTRACK排,会有次序问题。」仍然要求打湿稿的客人, 大多也是对印刷有认识的, 他们也明白印刷的难处, 知道是颜色油墨叠印的问题, 所以会接受轻微的色差。
数码打稿的困难
至于数码打稿, 蔡先生指出很多外国的出版商会将分色及印刷两项工作委托给两间不同的公司去做, 他们会先找制版公司做分色, 然后看价钱才决定找哪间公司印刷。很多人认为分色跟印刷当然是要找同一间公司做, 但买家却会从经济及成本的角度看, 会分别找不同的公司做分色及印刷以降低成本。虽然这做法或可节省成本, 但却会衍生另一问题,就是难以跟色。那又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蔡先生说: 「不少印刷厂接了由客人提供数码打稿的印刷订单后,都会先试一、两版, 如果发现色相真的有问题, 那就在晒版作出微调。当然,如果分色、晒版是由同一间公司做, 那效果会更理想, 但理想归理想, 现实归现实, 现实就是买家都很看重成本问题。」
蔡先生认为现在有F o g r a 及G 7等色彩认证体系, 对于色彩管理已经是很大的帮助, 因为印刷厂大都是运行G7,大家要跟色也就有个标准去跟。以前没有G 7 时, 跟色更加困难。现在大家运行G 7 , 即使颜色不是百分比准确, 但最少也能跟上七、八成。亦基于使用不同的油墨及纸张, 效果始终会有差异。
钉装机器越趋快速
至于钉装方面, 蔡先生指示这30年来的变化不大,只是钉装机器的速度越来越快了。香港有不少的印刷厂都因为成本问题而迁至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由于近年来中国内地工人的薪金上升, 且难以聘请人手,大多数厂都尽量以自动化机器代替人手进行印后加工。需要以人手制作的立体书(pop up book)已越来越少出版。
黑白印刷市场萎缩
大多数印刷厂都不太愿意接黑白色的印刷订单, 他们宁可接四色印刷订单, 印工可以收贵一点。印刷厂现存的黑白印刷机大多已经使用了多年, 开始变得陈旧, 导致印刷质素下降, 但因为黑白色印刷利润很低, 大多数厂都不愿意投资添置新的黑白印刷机, 以致黑白印刷市场逐渐萎缩。
电子书及数码印刷带来的冲击蔡先生坦言电子书及数码印刷已经是大势所趋, 对传统印刷带来极大的冲击。近年欧美经济严重衰退, 印刷业也因而萧条, 订单锐减。有的出版商过往出书是印一万本的, 现在可能分开两、三次印, 又或是减少至五千本。而电子世界对传统作业的打击更加大, 某些类别的书, 大多数人倾向买电子书而非实体书, 信息越是多的书就越是消失得快。唯独是一些具有收藏价钱的书,例如油画书, 大家都仍然会选择实体书。
身为印刷代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的蔡先生认为印刷代理公司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经营越见困难。「电子书及数码印刷对传统印刷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可以找到新客户, 我们超过八成的客户都是长期合作了逾二十年的。」蔡先生亦勉励同业要努力另觅发展方向, 以迎合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