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贸协议对台湾出版及阅读生态的影响——调查采访及公职会综合报告
说明:郝明义先生就服贸协益问题已完成一本270页的综合报告,请各位可以在他的网站下载,很值得大家参考;因为郝明义的文笔及对此事的思维,印刷业才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因为他的发言政府才注意到印刷业的生态,印刷相关业者应给郝明义先生一个掌声。
有关综合报告PDF档案请大家由http://savetaiwanreading.com/?p=20 下载,以下我们摘要他的结论报告给大家参考:
两岸服贸协议之风暴越演越烈,一个主因是政府始终不肯面对一个事实: 这个协议事涉六十四个产业领域,影响到的GDP 是70%,涉及四、五百万人的工作机会时,不能事先毫不沟通与知会,事后只是讲一句「利大于弊」就想略过对许多个别产业或行业的影响。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这个协议为许多企业争取到在中国大陆开展新的利多与突破机会,甚至有谓全世界未有之待遇。政府也强调这是ECFA 之后必走的一步,可以因而得到和更多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机会,为台湾的经济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对于更多以美容美发、洗衣等众多立足于本地庶民生活的行业来说,这个突然从黑箱里蹦出来的协议,却让众多语言、文化、生活习惯都相同的中国人可能借由低门坎的投资涌进台湾,成为自己厝边的竞争者。原来就对ECFA 有忧虑的人,更因而看到这是中国从全方位淹没或吞没台湾的起点。
出版产业的上下游,在一个很特别的位置上。
过去一个多月,这个产业的出版、印刷、发行、零售四个链条也都一直是舆论焦点。其中,印刷业被纳入两岸服贸协议的消息曝光,事实上更是这场风暴的起源。因而,在政府口中,或甚至在媒体的版面上,印刷业一直被拿来和美容美发等行业的抗争相提并论。
也因而,出版产业里对服贸协议有异议的人,也容易被冠上「悲观」、「保守」的形容词,也不断地被鼓励要「加强竞争力」、「往外走出去」。
事实上,出版产业的上下游,和台湾众多庶民经济活动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 平均规模都不大,不但是中小型企业,更是小型和奈米型的业者居多; 不同的是: 这许多规模和资源远不能和金融与电子商务等大企业相比的小公司,太多人不但早就放眼大陆,甚至超前于二十多年前就揭开了西进的大乐章。
这一次,这个产业里也有人反对服贸协议如此签署的声音很激昂。然而他们的角度却和台湾许多其他庶民经济的行业不尽相同。
所以,出版产业上下游这四个链条里的企业,在这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的处境、挑战、需求,和希望,都很特殊。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如何面对出版产业上下游真正的发声,很有指标意义。如果《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意是鼓励、加强台湾一些产业走向对岸、开发新市场的竞争力,却连这个二十多年来一直积极进取中国大陆的产业所遭遇到的难题都看不出来、需求协助不了,那更遑论如何面对许多其他原来就更立足于本土的庶民经济行业,说服他们这可以如何促进国内经济及提高国内就业率,提升他们的产业竞争力了。
以下,就是我们综合整理七月一日以来调查采访和公听会的报告结语。
之一 业者的对服贸协议的响应
由于详细内容都在报告本身,所以这里只按公听会的四大类议题来归纳重点。
1. 无法接受黑箱作业
印刷业者: 全数没法接受或不同意。
发行与零售业者: 绝大多数没法接受或不同意。
出版与杂志业者: 绝大多数没法接受或不同意。
其中有些代表性的发言如下:
「协议过程中政府的策略、态度、做法、思维、专业、团队,事前都没有沟通,每个单位互推,各讲一套,对两岸印刷环境缺乏了解,明显是随着政府政策,譬如金融、电子商务等送出去的,并没有落实把产业带出去。」—— 黄义盛(盛康企业公司董事长)
「印刷的开放应是中国大陆提出来的,台湾政府当礼物送给人家。」—— 郭立人(贝尔敦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心这次协议及其影响的朋友或许感到好奇,这次谈判并没有开放出版业,我们为何那么紧张?其实这个协议对出版产业影响甚巨,政府不应有所隐瞒,我们也不能接受未告知的签署。
我们忧心的是,政府并不明确知道产业生态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与业者多些对话,包括: 两岸交流现况,应该要争取什么条件的开放?现在开放的几个项目,到底对出版产业有什么影响?政府理应事先与业者共议攻守对策后,再与中国大陆进行协议。」—— 李锡敏( 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政府这次闭门造车,事先完全没有召开公听会或座谈会,如何让业者相信政府真的能代表产业?我们完全不怕对岸的媒体或信息等产业来台,只是不能接受政府信息不公开,事前事后均未获征询。民间做事都会事先演绎、评估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拟定完整的对策及配套措施; 政府如果觉得一对一沟通太麻烦,至少可以找公、协会了解产业需求。」—— 王彩云( 动脑杂志社社长)
2. 同意开放,但必须对等
不论印刷业、发行与零售业、出版与杂志业,绝大部份都同意开放,但必须在对岸也对等开放给我们的前提之下。政府必须要让对岸也对等开放,才能为台湾的业者开拓新的市场。
其中有开放中更强调防护的。代表性的发言有:
「很多人都说开放陆资会有好处,不应该一昧要求保护。但我们所在意的防守,不是『开放的保护』而是『开放的防护』,因为对方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并非抱持友善态度,所以不得不防护。服贸协议根本没做到防护,看不到任何战略的制高点,反过来,中国大陆却防守的很好,占足了利益。」—— 不具名者
「攻占印刷,等于出版也沦陷。我们不怕开放,只怕不对等,不管大陆国情国家政策怎么样,国际谈判就是要对等。此次开放的64 个产业中,如果是在对等、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以价格和技术,印刷是最有筹码竞争、最能挺住的产业。但也是唯一涉及意识形态,必须要有政治警觉性的产业。… 印刷的利基不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想象隐藏在背后的其他意图。」—— 吴朝阳(台湾省印刷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政府更必须百分之百审慎的是中国大陆因人而异,说变就变的政策。中国大陆业者只能与台湾企业合资且股份不得超过50%,也不得跨入出版业。但我们忧心的是,大陆印刷业厂多数有国营色彩,此其一。台湾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只要有心进入经营印刷事业,所有的限制都不会成其为限制,想印怎样的出版品就印怎样的出版品,然后四处流通,这也是开放印刷最不可不防的挑战; 印刷的内容具有文化意识形态,洗脑于无形,也所以印刷业的开放不仅仅是单纯的服务业开放,也所以印刷业在中国大陆是为特许行业。
「台湾业者到中国大陆纯粹就是做生意、赚钱,中国大陆印刷业入资台湾,会不会就只有『做生意』这么简单呢?」—— 张中一(中华彩色印刷公司董事长)
「这次虽然出版业没开放,但发行与通路是开放的,这个影响力会比大家想象得大得多。通路不只是帮大家卖书,也等于是出版品的媒体。如果今天博客来或金石堂是陆资,台湾的出版品不管是什么内容,是否进货、能否上架,就可由陆资方决定了。再者,如果没事来个35 折大清仓,低价销售打乱行情,冲击会有多大?….. 如果这次协议就这么通过,我大胆预言,当台湾的出版品通路都变成陆资,5-10 年内大部分出版社都会不见….」——张天立( 学思行数位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
「政府现在看到的是,协议签订后,印刷业者可以进入中国大陆广大的市场,但未来恐怕是跟中国大陆有合伙关系的公司才有办法存活,必将大大影响台湾中小企业,也影响许多在家创作的作家以及小出版社,影响台湾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徐莉玲(学学文创志业董事长)
有开放中更强调进取的。代表性的发言有:
「《两岸服贸协议》签署当天,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已发表声明,要求之一就是我们拒绝在不对等的情况下,接受这样的谈判。……不担心大陆业者来台,也欢迎他们一起来竞争,前提是『要在平等互惠的条件下开放』,所以也要让台湾业者正式公开进去大陆市场。」——陈淑婉( 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秘书长)
其他有少部份业者主张主张无论如何都不开放的。代表性发言有:
「现在陆资已透过不同管道进来,包括投资台湾的出版社,但规模不大。一旦开放印刷,陆资就可能大规模进入,因为印刷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尤其台湾有些印刷业也投资小出版社,若让陆资合法进来,资金很好运用。
在这方面台湾是开放的,没有法令管制,也没有书号问题; 相对地,大陆管控严格,没有特许证,书刊都不能印。所以,根本不应开放陆资投入印刷业、书刊发行和零售。」﹣郭重兴( 共和国出版集团社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曾经积极在中国大陆耕耘多年的代表性业者,也持同样的主张:
「我主张这次协议内容中有关文化思想的部分,都不应该纳入开放。过去一、二十年,我常去中国大陆,也与当地业者尝试过一些合作,最后决定放弃合作项目,只剩下版权交易。最重要的理由是,大陆对他们的人民都不开放出版,也不可能对台湾人开放。所以要谈对等, 其实是梦想,我们这些出版人这个梦都做了20 年,也看透了这一点。退一步想,要怎么守住台湾?才是重点。 虽然我们不怕大陆业者竞争,但是牵涉到政治,中国大陆的整个结构是没有人可以挑战的。例如大陆对网络的控管,寸土不让,却处心积虑用政策力量向台湾推进,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大陆出版品用赠送方式进入学校和军中,政府难道都不了解?」——沙永玲( 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
「20 年前,我们就进大陆布局,办公室和员工宿舍都有了。但这个梦早就破了,近5 年来我都固守台湾。 因为我已深切体认到,在台湾,出版品叫做文化、书和知识; 但在中国大陆,出版品则是枪炮弹药。这是政治的问题,不能用经济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如果陆资到台湾来开印刷厂,只要省下3 颗飞弹的钱,就可以让台湾印刷厂亏10 年、20 年,他们却可以透过国家补助,以低价策略印书做政治宣传。」——张辉明( 三采文化集团董事长)
另外,也有少部份业者主张无论如何都先开放的。代表性发言有:
「台湾出版业并非资本密集的行业,而是创意密集、健康有活力、不怕竞争的市场。以畅销排行榜为例,上榜书未必是雄厚资本如城邦系统出版,反而多是小出版社创意企画选题胜出。可见台湾出版业不是砸大钱就能做好的行业,选书强才是致胜关键。」——陈颖青( 猫头鹰出版社顾问)「这样的开放对台湾的业者是好的,毕竟多了一些机会; 至少想寻求资金时,还多了一些大陆业者为对象。」——童再兴(Money 杂志发行人兼社长)
3. 政府要向对岸争取对等开放条件
印刷业者绝大多数认为政府这次没有争取到任何新的有利条件。其他上下游者也大致相同。代表性发言有:
「单纯就印刷及其辅助产业相关的服贸协议内容来看,中国大陆方面对台湾开放三项,台湾则对大陆开放一项。我三他一,看似对台湾有利,实则不然。中国大陆对台湾开放的三项,包装、装潢与印前,其实台商在大陆已行之有年,把既成的事实形诸于协议,看似政府为业者争取到什么,实则一点意义也没有。
「至于台湾业者最想争取的『准印证』及『秘密载体证』,因为中国大陆对出版品的严格管控,台商一直无法突破,屡屡败阵,这也是政府在谈判时最需要为台商争取而未去争取的。」——张中一(中华彩色印刷公司董事长)
对于政府这次很夸耀的争取台版书审批的「绿色通道」,代表性发言有:
台版书审查的绿色通道,效益应该有限; 要想想,中国大陆有多少人在买台版书?——李锡东(红蚂蚁图书公司总经理)
「有关对岸提出将建立「绿色快速通关」,但我们想了解到底怎么审?架构是甚么?目前每次到对岸去一次审一次,每个单位都要审,类似作业就是一个不对等的关系,希望能在对等开放出版零售的状况下跟对方谈。」——郭树炎(中华民国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
对于未来,上下游业者期待政府能做的事情有:
「准印证和秘密载体证。有业者反映,政府官员说,『不可能的事就不要提。』由此可见,政府谈判欠缺技巧。」——陈景浪(台北市印刷商业同业公会)
「两岸体质不同,台湾几无国营出版事业,多是中小型民营出版社; 中国大陆全是国营单位,财力资源雄厚,且由相关单位一条鞭管理。因此,政府不应以和美国对谈方式,去和中国大陆谈判,这样行不通。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求中国大陆书号和刊号开放给台湾业者,我们可去,陆资才可来。」——陈本源( 中华民国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
「2003 年新闻局已核定开放『自然动物生态』、『地理风光』、『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四类陆资媒体来台,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大陆可以先对等开放这四类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洪善群( 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赞成(出版、印刷、发行、零售捆绑的)四合一谈判,更准确说法是64+1 项( 出版) 的对等谈判。因为中国大陆有终极统一台湾的需求,台湾必须创意突围( 四合一包裹谈判),才能为出版界找到进入大陆市场的战略。民主进程应该尊重,我们可理解中国大陆对意识型态内容的把关严密,双方可协议通过「审批」的书刋出版品即可以合法、公开、透明地进到对方的市场。对台湾出版人来说,打开大陆的出版之门,印刷、批发、零售的开放才有意义,我们才真的可以享受华文出版市场一体化的好处。」——王荣文(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
「希望有专责机构,统整官方和民间。稍有专业与智慧者都应该敏感的知道,这是中国官方巧妙主导的文化攻防战略,台湾当局绝对有人洞悉这样的蝴蝶效应,应该是高层决策者有意配合,否则文化部不会自废武功,完全无专业担当和作为。如果此时不警醒振作统合谈判,印刷相关的出版、文创、艺文、数字汇流、电子商务和云端商机都将拱手让人。」——郭立人(贝尔敦有限公司董事长)
4. 有关产业发展之长期建议
全世界出版生态都在改变,传统产业链关系已扩大到「数字」,文化部人文出版司已有「数字出版」专职单位,但「数字内容」又属于经济部工业局管理,如何归为一个整体或部门?——洪善群( 台北市杂志商同业公会理事长)
「(1.)一定要走到国外,希望政府协助业者开拓外销市场。1987-1990 年我在纽约,目睹韩国外交人员带着业者拜访美国厂商,韩国可以做到直接到港口出货,以争取时效。
(2.)防止陆资在台湾抢食外销市场。
(3.)工业局应长期和产业接触协调,了解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现在服贸协议之后,才开始拜访一千家厂商。
(4.)为提高竞争力,应有长期的规划,譬如进行长期的产业调查、建立专责机构,掌握自身优势、了解自身缺点。印刷业反映国家的景气的起降,不可忽视。」——叶振壁(中华印刷科技学会理事长)
「台湾出版产业不振,这个问题比中国大陆出版业要不要来台湾还要更严重,政府除了签订服贸协议外,更应该从政策面帮助出版产业,毕竟中国大陆市场那一块不容易吃到….. 不如务实一点,整顿台湾自己这里的出版产业,让业者有机会在自己的主场获利,还比较实在。
「既然出版是与文化、 思想和价值观相关的产业,政府应该更积极一些。
1. 效法法国,立法院立法规定零售端书价统一。
2. 国民买书可扣抵税。为什么国人投保保险可抵税,买书却不可以?保险公司大都是大财团,财力雄厚,出版业多是苦哈哈的小公司,更需要租税鼓励。
3. 公立图书馆采购不要采最低标,这种做法是让劣币驱逐良币,图书馆买到一大堆质量、内容不好的书,就算数量很多、很便宜,这样又有什么意义?
这3 件事,出版业界不知要求了多少年,为什么政府做不到呢?」——杨克齐(中华民国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
「我教育与科技主管部会长期独尊SCI、SSCI 的结果,已导致台湾的优质高等学术著作均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其版权因此落入国际知名的少数出版社,如Elsevier 公司手中。他们再以每年调升的价格回销台湾的大学院校图书馆。近年学校经费缩减,影响中文数字出版与数据库的采购预算; 再加上国内图书馆馆藏受限于《采购法》最低标规定,不断比价、杀价的结果,压缩了台湾数字出版厂商的利润空间,甚至发生通路商破产情事,导致劣币逐良币之事时有所闻。
「长此以往,未来台湾极可能没有足以向后代子孙传承交付的优质中文著作,因为只有英文内容的版权都在国外出版社手中,此问题不赶紧研议解决,台湾的学术出版将因此空洞化。」——朱小瑄( 汉珍数字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政府应拟定出版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议:
1. 奖励及补助原创出版品。出版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的开发、拥有、经营和管理,要与世界接轨,必有中国大陆市场,才易取得国际版权。另外,台湾出版人和政府均应积极投入华人原创作品的产出,透过有效经营,加上大陆市场必可扩大影响力。
2. 透过文创创投基金整合出一个兼具出版、印刷、发行及零售功能的大平台,以「台湾出版发行集团」之名进入大陆市场营运。争取对等开放书刊号,替作家开拓大陆简体字市场,让台湾出版品牌在大陆市场大显身手。」——王荣文(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
之二 政府的问题
看过以上出版产业上下游这些响应的重点,可以具体地看出我们政府在这次风暴中出的问题。
? 决策黑箱,完全漠视产业的需求与声音
印刷业有一个由工业局和印刷公会合作成立的「印刷工业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本质就是一个半公半民的组织,负责政府与印刷业的沟通,以及许多政策的倡导与协助。
「印刷工业研究中心」的董事长陈政雄,在接受我们的调查采访里说:「以我来说,我在印刷业有多重角色,印刷研究中心董事长、印刷区域公会常务理事、印刷人杂志发行人,有自己的印刷公司,也在大学教书,如果政府重视业者意见,我相信我有很大机会被征询,可是就是没有。印刷业界至今无一人出面说『我有被征询』。」
政府这次对许多产业的需求与声音,漠视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印刷业要开放与否,要如何为业者争取什么,如果连半公半民的「印刷工业研究中心」都完全不征询意见,这种决策「黑箱」的原因,实在无从探索。
? 把商业利益置之于更大的国家安全与利益之上
第一场印刷业公听会,工业局民生化工组组长洪辉嵩出席发言时,说政府为什么开放印刷业的辩护理由之一,是台湾印刷业近十年来产值几乎没有任何成长,所以希望引进陆资来刺激成长。对比一下产业业者的担心,我们可以为政府官员在这么敏感而重要的事情上会如此不设防,而不知如何形容。
反观对岸,始终把出版与印刷等当作国家意识型态的核心来保护,我们的政府只想「拼经济」,完全没有对国家安全与利益有同样的重视。
许多印刷业者认为: 由于政府没有这些认知,就为了满足金融及电子商务等大企业在这次服贸协议里的需求,干脆当作附赠品似地送给窥视已久的对岸。
(忽视国家安全的例子,还出现在这次台湾在服贸协议里开放「桥梁与隧道管理」给对岸投资的争议里。)
? 对两岸许多产业的严重不对等性没有觉察
出版业,在对岸全部是国营,并且和印刷、发行、零售一体整合为资产总额可达200 亿人民币的大型出版集团。台湾却是全部民营,各自独立,资本额不过几百万到几千万台币的规模。
对岸是出版、印刷、发行、零售集体结合,相互呼应,我们政府却不但切割处理,并且始终不肯接受对方是相互结合的事实。
这次对岸在开放给我们印刷业的项目里,附带承诺加了一句:「简化台湾图书进口审批程序,建立台湾图书进口绿色信道」。这是中国大陆自己就承认印刷和出版、发行、零售是一体的证据。否则,这是和发行、零售相关的议题,为什么要放在印刷业的附带承诺里?
? 谈判的策略混乱,不成章法
七月十二日,经济部次长梁国新和陆委会副主委张显耀和出版上下游代表开会时,都说政府不是不知道要帮出版、印刷等产业链争取开放中国大陆的市场,但是他们发现那是个政治议题,对方坚决不肯让步。
问题是,既然已经知道这是重要的事,也发现对岸把出版视为政治议题而不愿开放,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要先把印刷、发行及零售不对等地开放给对方?
梁国新和张显耀等人的回答是,这次先签协议,下次谈判时可以再争取对岸开放。事实上,这是谈判策略混乱。
举个例子。好比对方有四个苹果,你有四根香蕉。你跟对方要求彼此互相开放一下,交换一下口味。对方坚决不肯。所以你就先把自己的三根香蕉送给对方吃,还说这可以等以后再跟对方要四个苹果来吃。
这是哪一种谈判策略?
? 对谈判细节的不注意,造成双重不对
等政府过于沿伸引用WTO 的许多案例,却忽视两岸在地理距离、语言背景、生活习惯上都有其必须特别考虑或争取的因素,结果造成对谈判细节的不注意,造成一些双重不对等的问题。
在发行与零售业里,我们给对岸开放「跨境提供服务」,却坐视对方对我们完全不开放(仅零售的「邮购」除外),是典型的例子。双方在「跨境提供服务」上不对等的开放所造成的影响,请见本报告书第83~84 页。
(残障联盟抗议说,台湾社福机构属于非营利单位,但是这次服贸易协议竟开放陆资来台合伙的社福机构可以营利,造成新的不对等,是另一种例子。)
? 政府官员的错误观念
服贸协议签订后造成巨大争议,政府官员显露出许多错误观念。
由于许多行业都提出对陆资来台可能不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而有其他所图,经建会主委管中闵说: 做生意的人一定是将本求利,台湾成本高,陆资怎么可能赔钱不计代价来台湾做生意,只为了打垮台湾的业者?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 有些企业叫「国营企业」、「公营企业」。「国营企业」、「公营企业」从没有只以营利为目的的。
而偏偏以出版业而言,全中国大陆585 家出版社,以及他们结合印刷、发行、零售而集结成的「出版集团」,全部都是国营。
? 政府官员不肯面对现实
服贸协议签订后造成巨大争议后,许多政府官员始终不肯面对现实。
文化部是代表。
文化部一直主张: 从民国九十八年开始,<大陆人民来台投资条例>中就已经开放了图书发行及零售,但他们从没让任何一家通过。在七月十四日的公听会里,虽然包括经济部工业局的代表都承认: 这次两岸服贸协议的条约及法律位阶,要高于过去只是操之在我们自己手里的<大陆人民来台投资条例>,不能等同视之,但是文化部代表仍然在公听会里声言:「请大家相信,过去4 年在政府把关下,没有核准一家批发零售业进来,未来也不会有任何一家批发零售业会进来!」
? 政府官员始终在用录音机说话
各级政府官员为这次服贸协议辩护,形同在用录音机说话的时候居多。在他们回答出版产业上下游的问题时,尤其如此。
譬如: 你问他开放陆资进入印刷业,只限制他们不超过50% 没有作用,他们就回答:「我们只让他们投资,不让他们新成立公司。」
你问他说怎么没为印刷业争取到书刊准印证,还只在已有的商业印刷上原地踏步?他们就回答:「我们争取到很大的商业印刷商机。」
你跟他说,把出版产业上下游这样切割开来谈判,现在把印刷、发行与零售都不对等地开放给对岸,会对台湾的出版业造成连带影响,他就回答:「请放心,我们这次没有开放出版业。」你跟他说,我们的出版业上下游绝大部份都同意开放,只是要对等地开放。大家都想去大陆市场开辟新的天地,只是现在对岸不给任何机会,怎么办?他就回答:「我们希望大家能加强竞争力,到大陆去开拓市场。」
之三 对政府和立委的期待
《两岸服贸协议》关系台湾经济及未来的影响如此之大,本是一个最需要社会各界理性、冷静思考并且讨论的课题。
我们从七月一日开始的调查采访及公听会报告,本来是政府应做的事情。现在政府没做,由我们民间完成了。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起点。
希望政府开始面对这个现实,负责任地处理自己在服贸协议中所造成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只会以录音机方式来响应,或一直回避问题的焦点,或只想移转为政党之间的对立。
对于立法院朝野立委,我们再次说一遍6 月26 日「我们的共同声明」里的要求:
1.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绝对不能备查,也不能笼统一句「利大于弊」,而必须逐条实质审查、逐条表决。上帝的归上帝,西泽的归西泽。有些产业开放条件谈得好的,就开放; 有些不能接受的,就该删就删,该改就改。
2. 我们希望在野党立委能冷静而理性地善尽缜密监督之责。
3. 我们希望执政党立委务必聆听产业及社会大众的需求。在逐条实质审查、逐条表决的过程中,当民意有不同声音的时候,不能唯党意是从,站到民意的对立面。
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能体认到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公民行动,并且由此开始一次台湾社会超越蓝绿,冷静而客观进行公共议题讨论的机会。
对台湾出版及阅读生态影响调查采访与公听会工作小组」的成员,从七月一日开始工作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感谢所有参与调查采访、公听会的业者与各方人士。
感谢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不论是公开,或不具名。
感谢大家把自己最珍贵的经验和心得拿出来,和彼此分享。
并希望以这共同分享的力量,来面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里和我们自己相关的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