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百年名校育英才 推动中国印刷创新发展

转载自《香港印刷》第78期 更新日期:2012-10-23

专访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

在中国提到印刷教育,有几家学府总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印刷与包装系(下文简称「武大印包系」),凭借其优秀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毕业生,在行内早已享负盛名。从2004年开始,武大印包系不断与香港印刷界和印刷教育界交流,促进双方合作。今期《香港印刷》专访武大印包系系主任万晓霞教授,为读者介绍该学系的方方面面,并分享她与印刷结缘30 载的点滴,以及印刷教育如何配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心得体会。

扩展印刷内涵外延为行业创造新机遇

原来早在2004 年,万晓霞教授就提出要为「印刷」这门专业改名。「改名不单是外界是否认可印刷的问题,而是现在印刷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展了。如果我们仍将眼光放在过去的出版印刷、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这三个领域,我们就会发现,出版印刷越来越窄,商业印刷竞争越来越激烈,包装印刷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也会发现,行业的路越来越不好走了。」

万晓霞教授认为,一个学科不仅为一个行业服务,在其学理基础上,也可以为某一领域及其相关领域服务。例如印刷专业中有关色彩的课程,学生修读这门课程后,不但可以投身印刷业,也可以为纺织色彩的还原及印染服务,从事高档艺术品保存、修复甚至复制工作等。印刷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狭隘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后,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为相关领域服务。因此,印刷专业的范围可说是很宽广的。

有见及此,万晓霞教授认为,印刷本质上是图形图像转移、传播的过程,在印刷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的时候,应该把它重新定义,例如图像传播工程、数字媒体、图像科学与技术等名字,都可以列入考虑之列。

基于这样一个大前提,万晓霞教授指出,未来印刷将会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来看,印刷电子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向,数字出版也将是出版印刷领域的趋势。另外,还有包装印刷材料,由于现时的过度包装浪费大量资源,因此中国包装印刷未来的理念和趋势将会向功能性包装发展,所需的材料既要印刷适性好,又要对商品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上述的种种趋势都将是整个印刷领域的扩展方向,也是未来教学和研究的大方向。」

「如果把自己定义得越来越小,未来的路也必定会走得越来越窄。我们的眼光一定要看到新生的市场、新生的需求和新生的未来,那才是更宽阔的世界。我觉得印刷界要有广阔的胸怀,吸纳更多人才,例如计算器领域、材料领域的人才,都来为印刷行业服务,印刷不就会变得更大吗?」万晓霞教授满怀希望与信心地说。

为印刷正名 冀吸收行业新血

现时,印刷教育领域普遍受到招生难的问题困扰。万晓霞教授表示:「印刷中的『印』和『刷』很古老,而现代印刷工业中已经有太多的高新科技包含在里面,但是『印刷』这个词并没有把它们确切地解释出来,未能让人们明白现代印刷工业所包含的科技是仅次于航天技术。这更难吸引新血加入这个行业。」因此,她一直主张为「印刷」学科改名,期望印刷可以拥有一个能够凝练概括学科内涵与外延、更符合学科规律、更与时俱进的名字。「过去的搬运现在叫物流工程,过去的无线电现在叫通讯工程,指南针也已经升级为GPS 定位。这些名字都是华丽的转身,不仅正确地诠释了学科的内涵,让学生知道他能学到什么,更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入行。印刷需要一个新的、具有时代感的概念去重新诠释。」。

武大印包专业伴随新中国发展成长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 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 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1999 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1 年,学校更被列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 强。

印刷服务各行各业,武大印包系可说是伴随着新中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足迹,不断成长。武汉大学于1956 年设立地图制印专业,1983 年设置印刷工程本科专业,1993 年增设包装工程本科专业。1995 年,武大印包系设立电子出版专业方向,同年获得印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开设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并最早获得印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6年,武大印包系印刷工程专业,成为该学科领域内全国唯一进入国家「九五」期间「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2005 年,该系获图像传播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 年,武大印包系获得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同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武大印包系设立「武汉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高级印刷人才培养基地」,并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武汉大学印刷工程专业。

现时,武大印包系有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并设有图像传播工程、包装与环境工程、制浆与造纸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四个硕士点,图像传播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博士点,形成了集系统、规范、完整于一身的学科体系。目前,武大印包系在校全日制学生有近500 人,其中本科生370 人(包括香港插班生13 人)、硕士研究生89 人,博士研究生13人。另外,该系坚持面向社会、服务行业,开展持续教育,目前在读网络教育学生(本、专科)378 人,工程硕士112 人。此外,武大印包系还是教育部印刷包装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刷工程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包装工程副主任委员单位,其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水平,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软硬件教学实力并驾齐驱

武大印包系现有专业教师25 人,实验系列教师七人,其中全职教授六人,博士生导师四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九人,讲师和实验师17人。另外,该系还从国内外聘请了20 多名兼职教授、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

武大印包系下设图像传播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包装印刷材料检测中心、印刷实验室、扫描实验室、数码打样实验室、计算器直接制版实验室、色彩检测实验室、包装结构实验室、运输包装实验室、湖北省包装材料推广中心等实验中心。为配合教学,实验中心内设有各类实验设备425 台(套),设备资产逾千万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有大型设备七台,为印包系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实验实习场所。当中的主要设备有:全套德国海德堡「印能捷」全数字化生产流程实验设备、ITC 型印刷适性仪、全套美国X-Rite 色彩检测设备与完整的纸张油墨检测系统,大型仙娜图像采集设备、光辐射度仪、电子显微镜、包装材料检测仪器及苹果机、PC机200 多台套,苹果Macintosh 系列工作站等教学设备,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开发条件。此外,由于该系在印刷教育界享负盛名,因此不少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业都纷纷资助和捐赠设备、软件、材料扩充教学资源,总值超过200 万元。

先进办学理念 学生受益甚丰

如何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如何留才用才?万晓霞教授认为,学校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注重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也着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的意识;企业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物,为学生提供发展愿景,用事业留人。为此,武大印包系一直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明显,学生受益颇丰。

积极开展对外联合办学

武大印包系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IT)、瑞士联邦EMIPA 实验室、韩国延世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香港印刷业商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刚于2012年9 月,武大印包系与香港印刷业商会属下的印刷科技研究中心(APTEC)签署协议,携手成立「武汉大学APTEC 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合作(详情请见今期《香港印刷》报道)。此外,为发挥专业优势,该系先后在香港招收六批共44 名的香港插班生到武汉大学深造,受到香港印刷界的一致好评。

从2006 年开始,武大印包系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印刷媒体技术硕士研究生项目,先后选送40 多名学生赴德国深造。另外,自2007 年起,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印包系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联合举办了六届「中德印刷媒体技术」高级培训班,由来自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的六位教授及该大学的一名外事人员负责教学。目前,经培训并获得毕业证书的学员共有400 多名,他们来自武汉大学印包系、北京印刷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等两岸三地院校,以及国内外20 多所相关高校。

此外,武大印包系还与美国NPES 公司、美国X-Rite 公司、比利时ESCO 公司、香港利奥纸品集团、香港星光集团等单位签订了长期教学科研合作协议,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增强创新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建立实习基地 实现三方共赢

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是武大印包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之一。

目前,武大印包系已与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武汉等地的20 多家知名印刷包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长期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又分别与广东汕头和安徽桐城等地的印刷包装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武大印包系的研究生学位设有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实践性强,科学学位则是着重理论性,偏重深入研究。该系要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都要到企业实习半年,寻找他们要做的课题和实践经验。

不久之前,在武汉举行的2012 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参加者之中有六名今年在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实习归来的研究生,他们在该公司原总经理俞志康先生的认真带领、指导下,于半年间得到很多实习机会,收获甚丰,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的无缝对接,对毕业后的工作和出路都相当有利。

据万晓霞教授介绍,多年来武大印包系研究生的就业率均是100%,主要是加入型国资委企业(如远东、中粮包装等)、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方正、柯达等)、公务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外交部、海关、检验检疫局等)、出国继续深造和担任高校教师等。本科生方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 以上,在毕业生当中,约17% 保送研究生、20% 考取研究生、10% 以上出国深造、不到50% 就业,而就业地域则主要分布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就业领域包括了公务员、大型国企(上海远东、中粮集团等)、大型中外资企业(北大方正、海尔、海信、比亚迪、当纳利、海德堡、UPM、艾利等等)。

拓展境外学习 开展文化交流

2004 年以来,武大印包系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短期学习和研究活动。从2005 年至今,该系共有七个年级、300 多名本科生,到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进行为期两周或两个月的交流学习;同时接受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师生八批、共300多人来武汉大学,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该项活动不仅得到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及香港印刷业商会的大力支持,更在2006 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十多万港元的资助。这一系列的境外交流学习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全面参与国际印刷、包装业市场竞争的意识。

硕果累累 人才辈出 教学成果喜人

武汉大学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为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自2005 年以来,武大印包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多个印刷创新奖项中屡获殊荣。在七届曼罗兰印刷科技创新奖和印刷科技人才奖评选中,武大印包系共有34 名学生获奖,其中24名为研究生,10 名为本科生。在七次研究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武大印包系四次获奖;而在七次本科生科技人才奖一等奖中,武大印包系有三次把奖项收归囊中。此外,多年来武大印包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还获得了美国电子文文件基金会(EDSF)奖学金、「艾莉.丹尼森」奖学金等多个国际性基金的奖励,并在多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金奖。学科带头人万晓霞教授,也荣获了「第十届毕升印刷优秀新人奖」、首届湖北印刷影响力特别荣誉奖等奖项;她主持的《印刷工程专业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也于2010 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结缘印刷见证行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算上读大学的四年,万晓霞教授与印刷结缘整整30载。她笑言,最初接触印刷行业,可说是受「父母之命」。1982 年,万晓霞教授是国家恢复高考后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当时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学生般有很好的个人未来职业规划,选报专业大学多是听命于父母的。因此,虽然她的兴趣是无线电专业,但由于父母不希望她离家太远,于是便留在武汉读书,并进入了全国测绘专业第一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修读地图制图专业,由此开始了她与印刷的不解之缘。

万晓霞教授回忆:「在地图制图专业中,有一半的课程学习如何印刷地图。」当时,地图印刷很复杂。首先颜色多,而且并没有计算器分色技术,只能依靠手工进行,逐色套准,一幅地图印出来至少要套十次;然后地图的大幅面也是难题之一,全开幅面很常见,印刷具有相当的难度;再者,当时的地图印刷制版技术比较原始,要在玻璃上自己配置感光胶和制版。

从1986 年7 月大学毕业后,万晓霞教授开始从事印刷方面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是由国家分配工作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师资极度缺乏,急需补充老师,因此成绩优秀的万晓霞教授被要求留校任教。「我进入印刷行业以来,可说是见证了印刷从落后的手工分色、玻璃制版,到照相制版、电子分色,再到计算器分色制版,一直走到现在的CTP 及数字印刷的历程。」说到这里,她教授不禁由衷地感叹:「可见在这20多年里,印刷科技的变化该有多么巨大!」

走过四阶段印刷教育路与行业密不可分

万晓霞教授表示:「这26 年走过四个阶段的印刷教育道路之后,我觉得我跟印刷已经分不开了。」在大学毕业后三年的时间里,万晓霞教授通过到各个企业去实习或带学生实习的方式,踏足了许多地图、出版、磁卡和包装印刷企业。1989 年,她在汉口一家名为7218 的军工印刷厂实习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当年,这家印刷厂在湖北算是非常优秀,尤其是印前技术,已经开始使用电分机了。彼时的交通不像现在发达,但万晓霞教授仍然坚持每天从武昌坐车到汉口实习,并且严格按照工厂的上班时间准时到达。她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教导她的师傅的样子,并表示:「那段时间,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感觉到,印刷专业的学习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实践上,理论与操作是相辅相成的。」

万晓霞教授在印刷教育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最初的动力源于她教导的第一批学生。她说:「在教学阶段,从我带的第一批学生身上,感觉到被认可的喜悦和满足,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逐步实现。他们给予我特别多的鼓励,让我在印刷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也令我特别热爱教学,越来越深爱印刷这个领域,想要为这个领域贡献更多力量。」

在往后的日子里,万晓霞教授除了教学以外,也开始承担科研工作。「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有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解决。除了基础研究之外,在应用领域也很需要研究,社会需要我们用知识帮助提高生产力。当我们的劳动变成生产力的时候,我们真的改变了企业,甚至改变了社会。我觉得自己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服务社会,我们的价值更大了。」

万晓霞教授的博士学位修读了信息系统课程,现在看来与印刷也是紧密相连的。武大印包系也有一批拥有类似背景的人才,整个团队瞄准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沿和产业需求,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道路,成效显著。自2007 年以来,作为国家首批省部(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平台「绿色包装和数字印刷产学研联盟」的牵头单位,武大印包系组织一批企业和高校,围绕本领域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在包装印刷材料方面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九项获得转让。武大印包系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研究的「包装印刷印前设计系统」(方正锐利),打破了国际上该领域一直由国外软件垄断的局面,已获国际和国内同行广泛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 年,湖北省在武大印包系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包装印刷材料共性技术推广中心」;2008 成立了安徽桐城产学研平台、浙江省产学研基地等各种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探索、研究印刷包装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近五年来,武大印包系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 余项,申报发明专利20 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0 余部,科研经费超过2,000 万元人民币,三项成果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随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万晓霞教授走上了领导学科的位置,她更感觉到重任在肩。「这个学科怎么发展,关系到培养的人才在四、五年以后能不能很好地进入社会。我需要与整个团队一起去研究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前沿技术。我还需要考虑怎样给行业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要对整个学科乃至整个行业领域负责任,这是一个重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万晓霞教授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