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年画 争奇斗艳喜庆连年
作者张树栋从事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50余年,著书《中华印刷通史》等20余种,发表文章百数十篇,是中国印刷史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另一作者张耀昆为经济学硕士,参与数部印刷史专著写作,现任中国《金融时报》首席编辑。
年画, 顾名思义, 是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张贴的版画, 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备受百姓喜爱, 这在中国已是典型的民俗之一。新春佳节, 人们把五颜六色的年画贴在室内室外墙壁、器物之上,更能衬托出新年期间的喜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年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贴在门上的门神、福神、财神等「门画」;装裱成立轴、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中堂画」;贴在室内墙壁上、题材相当广泛的「三才画」(一整张纸裁成三幅,故名);印刷精美,题材多为戏曲、小说故事、人物和风景名胜的“条屏画”;贴在米缸、粮囤和桌柜等器物上的「斗方」画等。
年画的历史悠久,起源很早,在宋代的书籍中已有有关年画的张贴和销售的记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补梦溪笔谈》里有「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上令画工摩拓吴道子『钟馗像』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的记载。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得更为具体: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 十二月尽, 俗云月岁尽之日, 谓之「初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到了明、清二朝,年画盛行,相关记载不仅越来越多,内容记述也益发详尽。例如,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廖文着《乡言解颐》卷四「年画」条中有言:
扫舍之忙,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以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
廖文在《乡言解颐》卷四「年画」中的这段文字,足证年画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的普及了。现存最早的年画,是与宋并存的金代平阳姬家刻印的《四美图》。此图刻印俱佳, 为我国年画印刷在宋代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实物证据。
我国古代的年画印刷, 采用雕版印刷工艺。随着印刷工艺技术的持续发展,版印年画逐渐繁荣起来,到了明朝,便在民间出现了专司年画印刷的作坊。明末清初,年画印刷在全国开始普及,因中国幅员辽阔,加之各地民俗、爱好不同,便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特色有别的年画生产基地。比较著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河南的朱仙镇,河北的武强,四川的绵竹,云南的大理、丽江,台湾的台南等很多地方,可谓举不胜举。而我最喜爱的年画是杨柳青的《连年有余》。《连年有余》这幅年画,不仅设计、刻印俱佳,而且用莲花与金鱼之谐音组成「连年有余」这一吉祥用语,给年节衬托出更多的欢乐、喜庆的气氛。不愧为人见人爱、世代流传的精品年画。
中国的年画印刷,品种多,分布广,风格各异。但其工艺技术、生产规模、组织形式,却都大同小异。我们可管窥杨柳青年画之一斑,来领略中国年画印刷之全貌。
杨柳青是天津市西边的一个村镇。这里早在明朝就有年画作坊在运营,并逐渐销往华北、东北各地。既然销路畅通、生意兴隆,发展自然迅速,年画印刷的个体作坊迅即扩及杨柳青周边的村庄,出现了以家庭为主的、为数众多的年画作坊。这些年画作坊,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印年画,虽然把刻印年华作为副业,但也收入颇丰,尤其是造就、培养了不少刻印年画的能工巧匠。冬季是年画印刷的繁忙季节,尤其是临近年节,前来选购年画的各地客商蜂拥而来,附近村庄刻印的年画也都云集于此,杨柳青年画市场出现了一年一度的繁荣景象。
杨柳青的年画作坊,规模较大且享有盛誉的主要是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他们两家不仅拥有优良的画工和刻工,而且每年销量都在百万张之上,获利颇丰,在促进年画印刷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工艺技术而言,杨柳青年画采用套印与彩绘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其工艺过程有起稿、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订等工序。刻版精细,刀法娴熟,线条隽美,构图丰满,景物逼真,给人以喜庆、欢快之感,深受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和珍惜。
《古今印刷趣谈》写到这里,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印刷发展与沿革的描述。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以机械操纵与电子控制为特征的近现代印刷时期,展现近现代印刷的概貌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