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园区建设需要因地制宜
为了提振地方经济,相当一段时间来各地对建设工业园区的积极性都很高,其中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印刷园区,即便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地方政府联建的、以数字出版作定位的园区也已从2010年上海张江地区的一个发展到现时遍布全国多个省市的近十个,已经圈定的这些园区是否选择适当还有待时间检验。
园区建设必须以产业链为依托
早在几年前,笔者就写过文章,认为园区建设必须以产业链为依托,从当地的生产需求出发。时至今日,笔者的这一观点依然不变。就全国范围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印刷园区或是其它的什么园区都不是偏少而是实在太多,以至浪费了不少本已显得不足的土地资源。即便创办园区的领导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只要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刻意栽培、拔苗助长,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印刷是一个产业链,即使在经济转型中印刷向设计延伸,向文化产业的方向靠拢,依旧是以市场需求作为生存的基础。因此,印刷产业园区应该与有大量商业印刷或包装印刷需求的生产企业相伴,如此前后端的生产工序相互呼应,可以方便衔接,节省运输费用。反之,即使建起了园区也很难形成气候。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饮料灌装厂,这些塑料包装生产企业就是陪伴着灌装厂的落地紧随其后开设工厂为之配套,没有前者的启动,自然没有后者的立足。正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在大陆开设的不少印刷企业就是因为他的前端客户从日本来到大陆,他们为了自己的发展也紧随其后来到中国。
改革开放后,各地发展起来的、成功的印刷园区大都不是政府先建立园区再行大举招商,而是根据生产需求自然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政府再帮助整合,利用优惠政策加以积极引导,最著名的温州龙港印刷园区就是典范,在民营的印刷企业蓬勃兴起自然成市以后,政府帮助规范发展,印刷企业从使用低端设备生产粗放产品、在有了积累以后再走上使用优质设备生产高端产品,逐渐地成长壮大。
反之,不顾市场状况,单凭意愿设计的项目就难说成功。数年前,上海市的某区根据“一区一品”(即每个区有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的要求,提出以发展印刷为重点,为吸引印刷企业入驻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结果似乎热闹了一阵子,但因为没有以产业链为依托,加上中心城区土地成本昂贵,发展余地有限,在优惠政策到期以后,绝大部分企业先后迁离。到是根本没有宣称过要把印刷业作为发展重点的闵行、奉贤、松江等几个郊区,因为制造业工厂的陆续入驻存在配套需要,土地价格也相对便宜,现在反到成了印刷重镇。
干什么都得从实际出发谨防跟风起哄
事实上,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印刷生产能力早已过剩,目前客观存在的东部地区产能集中、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的状况与其说有投资引导的问题,还不如说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相一致。换句话说,东部地区因为工业经济发达,对印刷产品的需求高,所以印刷企业数量众多,从事印刷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如果在中西部尚未出现对印刷业有如此需求的时候印刷厂便大步西进,企业亏损就成了必然之事,这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情况。因此,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东部地区印刷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会是一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渐进式转移逐渐到位的过程,绝不可能脱离工业发展的状况一蹴而就。
说实在的,相当一段时间来,因为政府官员追求政绩,不当引导、一哄而上的情况在国内始终比较严重。在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所谓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时间也是不顾条件蜂拥而上,2011年11月14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标题即为《全国万家文化园区超九成被指名不副实企业圈地谋利》,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变味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贴政绩金’‘卖地产钱’的渠道。”文章还引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话说:“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虽然国家承认的只有1300个,但实际上估计13000个都不止。”这些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已经大量出现过的“前车覆”应该成为我们的“后车诫”,同样的学费决不应该一付再付。
近几年数字印刷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并不快
尽管数字印刷与网络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是政府积极创导发展的一个行业,但迄今为止在我国发展得并不算快。有数字说,美国数字印刷占印刷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27%,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还值得斟酌。但2010年我国几个印刷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数字印刷占总印刷总量的比重分别为:上海1%、北京1.2%、深圳1.5%,甚至不少从事数字印刷的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显然,以获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不顾自身利益而一味地“响应”政府“号召”。
2011年7月由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公布的《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称:“2010年,数字出版实现总产出1051.8亿,较2009年增长31.6%”。无论统计口径怎样变化,向上发展总是好事。但细数这一数字的构成,我们可以发现,游戏业、网络阅读、网络广告这些与传统出版相距较远的部分占着现时公布的数字出版业绩的绝大部分,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却显得步履迟缓,即便有,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出版社或者出版集团的内部运作,远没有联网发挥出数字资源网络传送,便捷、就近、不压库存等种种优势。真不知道是否已经有部门牵头在做建立一个共用平台这样一件事关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大事?而这一块市场的真正兴起关系到数字印刷业量的增长,也关系到传统出版业质的转变。
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日前公布的2011年上海印刷产业统计数据,去年上海市的印刷总产值从上年的585亿增至689.58亿,增幅达到17.77%,但由数字印刷机完成的纯粹意义上的数字印刷产值仅从2010年的5.95亿增至6.19亿,增幅3.85%,这一增幅与整个印刷产业的增幅差距巨大。所以,在政府积极创导发展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印刷业的发展速度还是令人担忧。
目前在上海做得较好的数字印刷企业大概有二类:其一是有着一批相对稳定的B-B客户,在这些客户中又有相当比例的建筑设计单位,因为建筑设计的盈利能力较高,所以他们的加工工价相对也较高,他们在网点设置上很大程度是按照设计单位的需要。其二是已经形成连锁网络,在企业比较集中的楼宇为客户提供一览子服务的数字印刷企业,对这些网点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选择入驻中端商办楼的企业其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因为租赁高端商住楼不但成本高,而且有能力入驻这样楼宇的企业大多数字印刷设备自己就已经配置得较为齐全,需要外发印刷的业务量反而有限。
有关数字印刷发展的几个基本观点
综上所述,就数字印刷园区的发展笔者的意见是:
1、园区建设必须切实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切莫一哄而上,贪多太滥。在这里符合产业链发展规律是根本,政府引导的作用次之。
2、发展数字印刷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数字出版云平台的建设,理顺内容供应商、渠道供应商和数字产品生产者三者间的关系,注重发挥数字印刷应用网络连接传输快捷、可以组织近客户所在地印刷、满足个性化需要的长处,切莫依然在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做文章。之所以强调要加快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是因为数字出版是数字印刷需要开拓的一个重要领地,国内对这块处女地的开垦至今还缺少大的作为。
3、就数字印刷企业眼下的情况看,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和房屋租赁价格的不断上涨,他们一方面是感到业务量还不足,另一方面是获利能力已经出现下降,类似传统印刷企业彼此间压价竞争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这是应该提防的。为此,数字印刷企业在量的扩张上还宜谨慎。
4、迄今为止,我们使用的数字印刷设备基本上为几家著名的国际大品牌所垄断,现行的由设备供应商负责设备保养与耗材供应的方法客观上导致了数字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高企的成本阻碍着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抑制了需求者的购买热情。催生民族品牌的数字印刷机和数字印刷耗材的诞生,有助于数字印刷产品整体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数字印刷产业的总体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