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德兰彩印:小企业背后的大故事

《印刷工业》杂志2012年第02期 作者:靳丽楠 更新日期:2012-04-05

从名不见经传到初露头角,小企业德兰彩印用5年的时间写出了一个波澜曲折的 “大故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但在印刷业这个被认为高度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内,却有这样一个“外行人”办的公司从“看热闹”走到“看门道”,在短短的5年间,这个公司从“一人一台机器”发展为拥有40名员工,大小设备十几台。它就是成都德兰彩印有限公司。

初入门道不容易

2007年,本在建筑业小有成就的陈建国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从事印刷行业的朋友的介绍下,独自一人成立了只有一台东航452机器的成都德兰彩印有限公司,从此踏入了印刷行业。

创业之初,陈建国对印刷业的了解微乎其微,除从朋友那里获得稍许知识,剩下的就只有靠自己边前行边摸索。为开拓市场、寻找业务,陈建国经常自己去跑客户,甚至去大街上发放宣传资料。在公司发展的5年时间内,几乎所有业务都是陈建国单枪匹马找来的。

2010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稳定,成都这块较为封闭的内陆印刷市场却反行其道——印刷企业数量加速增多,市场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不提那些规模远超自己的,单是那些和自己规模差不多大的100多家的同行们,也让德兰彩印感到
分外有压力。然而,面对同行们纷纷采取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的行为,陈建国却做出了一个令大家大跌眼镜的决定——提高价格,每份产品比其他印刷企业略高10元~20元。当然,与价格相对的是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果不其然,这个“高效优质”的举措很快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客户。

虽说创建之初实为艰辛,不过,当我们问及陈建国如何看待印刷业时,这个简单又智慧的企业家很干脆地说:“喜欢印刷行业,少了应酬,简单而轻松。”

福祸相依谋发展

对于成都德兰彩印有限公司来说,它无疑是一个“福祸相依”的幸运儿。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都陷入了经营困境,而“船小好调头”的德兰彩印却因自己的“小身材”成功躲过这一“劫”。

虽“侥幸”躲过了金融危机,但当年意外发生的5.12地震却打乱了德兰彩印的发展步调。地震前德兰彩印本欲购买新机器,后因地震临时拖延,而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德兰彩印客户资源还比较少,新客户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全感也不敢随意将大的订单交与德兰彩印,导致公司在2008年积压了不少货物,现金流吃紧。好在第二年市场很快回暖,公司订单开始有所增加,而早有所谋的陈建国在看准市场趋势后,迅速通过融资引进一批包括海德堡SM74、两台柯达全胜800CTP在内的新设备,使德兰彩印的印刷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同行们还在观望犹豫之际,德兰彩印快速出击,将地震期间滞留的客户业务主动揽了过来,此举不仅为德兰彩印赢得了声誉,从此声名鹊起,也让德兰彩印再度闯关成功——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一度影响了成都印刷市场,但德兰彩印凭借先进的设备,稳定的客户群,顺利闯关。

老子曾曰“祸兮,福之所倚”,对德兰彩印来说,因地震造成的客户减少、货物积压、资金断流,无疑是一场“祸”,但在来年的春天又一举赢得更大的市场蛋糕却是祸中之福。在福祸相依中一步步发展的德兰彩印,用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大胆的经营魄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德兰彩印用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大胆的经营魄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独特管理赢成功

但凡有所成的企业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德兰彩印也不例外。只要不外出,陈建国每天都会赶到公司,处理事务;每周一次的员工例会,陈建国会想方设法为员工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以提升后者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凝聚力。在员工福利上,身为小企业的德兰彩印更是不吝大投入,为每个员工都投了社保,并发放现金补助。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大家庭式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薪酬待遇制度,使得德兰彩印的员工队伍一直保持稳定,鲜有跳槽者,这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并不多见。

经过5年的努力,德兰彩印的员工队伍由创立初期的1人(即陈建国本人)发展到今天的40人,设备数量从当初的1台东航452发展到如今的十几台大小设备,此外还增添了400平方米的厂房。虽然工厂已小有规模,但身为掌门人的陈建国并不满足,他还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不,农历2012年的钟声敲响未久,陈建国已开始着手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的逐一落实:扩建场地;引进先进的UV设备;扩招员工;扩大客户群;产品由中档向高档转型且更加系统化;设立市场部,开发成都周边二级市场……

从名不见经传到初露头角,小企业德兰彩印用5年的时间写出了一个波澜曲折的“大故事”。那么,下一个5年,德兰彩印又将展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