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印刷业的“数字征程”

《印刷工业》杂志2012年第02期 作者:齐福斌 更新日期:2012-04-01

“印刷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业已出台,要将其落到实处,首先需让业内人士了解规划内容并逐步统一认识。由此,本刊特邀规划制定参与者之一齐福斌撰稿,以规划为立足点,讲述印刷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文章以连载形式刊出,此为第四期。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工信部分别发布了我国印刷业和印刷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正式把“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重大工程”列为两项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工程之一。印机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把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技术与设备迎来了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数字内涵

数字印刷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继平印、凹印、凸印(柔印)、网印之后的一种新的印刷方式,而且对印刷技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对加速印刷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型、实现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印刷过程是模拟图文原稿,实现模拟图文复制的过程。数字印刷则是数字图文原稿,实现数字图文复制的过程。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模拟图文和数字图文,而不是印刷复制的手段、设备和过程。因此,世界著名印刷专家、教授把数字印刷定义为:“用各种计算机直接制印技术,通过数字定义的印刷活件,控制数字化流程生产设备的操作”。也就是说,将数字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就是数字印刷。无论采用什么工艺,只要采用“数字整页页面或印版”就是数字印刷,它包括传统印刷工艺和设备
印刷、电子印刷工艺和设备印刷(包括计算机直接印刷)。传统印刷工艺所用的设备就是传统印刷机,电子印刷工艺(包括计算机直接印刷)所用的设备就是数字印刷机。

印刷数字化是我国印刷业向高新技术转型、实现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总概括和必然选择。印刷数字化就是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包括印刷工艺数字化;印刷内容数字化;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和印刷设备控制数字化。

(1)印刷工艺数字化:包括数字图文(数字图文或把模拟图文转化为数字图文)采集;数字排版;数字拼版;图文栅格化处理(RIP)、色彩管理、数字打样;数字制版;广义数字印刷;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即CIP3/PPF和CIP4/JDF的印刷全过程的工艺数字化。

印刷工艺数字化是印刷数字化的基础,是效率、质量、成本优化的基础。

(2)印刷内容数字化和管理:印刷工艺的数字化,必然要求印刷内容数字化和相应的管理。

印刷内容的数字化和管理主要包括:模拟文字、图形、图像本身的数字化;适合网络传输和远程传输的数字印刷页面生成;建立数字化印刷内容数据库;存储、查询、开发和再利用数字资源;为印刷、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广播影视等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等全媒体的需求服务(一次制作,多次输出)及其数字内容的管理。

印刷内容数字化后的管理系统,即现在常说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随着印刷内容数字化的发展和服务对象的扩展,数字资产管理将有较大发展。数字资产管理,可能由目前主要为印刷服务(印前准备),发展成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等全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业”。

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业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媒体内容开发:主要包括内容采集;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取舍和编辑;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建立内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媒体传播的形式,制定各媒体出版(传播)的形式(版式)标准;按各媒体出版标准,提供各媒体需要的内容。因此,媒体内容开发不仅仅是开发,开发出的内容本身已经成为商品。可以“一次开发(创建),多次使用”和“一种资源,多种利用”。

媒体内容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内容版权管理;各媒体出版(传播)形式(版式)标准管理。只有媒体内容和版权的统一管理,才能解决各媒体出版的版权争端问题,只有出版(传播)形式
(版式)标准统一,才能解决目前出版标准政出多门,技术标准、文本格式不统一,模式太多,影响数字出版发展的局面,使各媒体出版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

(3)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主要包括建立印刷服务网,通过自动报价、网络接单、本地和异地印刷、个性化服务、作业跟踪等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加强和优化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的统一管理和项目管理及项目核算,降低成本;建立客户、出版和发行者管理系统,实现编印发一体化;建立印刷设备和器材的供求网络,改善供求关系,优化设备供应和原辅材料供应。

(4)印刷设备数字化:印刷数字化,特别是印刷工艺全过程的数字化,没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是无法实现的。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才能生成CIP3/PPF和CIP4/JDF的数据文件,而CIP3/PPF和CIP4/JDF数据文件要在印刷和印后加工过程中共享,相关的印刷和印后设备必须能够接受和执行这些数据,这就要求印刷和印后设备具有能够接受这些数据的接口和执行这些数据命令的能力。因此,印刷设备控制必须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如印刷机油墨预置和控制系统,必须有接受印前油墨数据的接口,接受这些数据后,各墨区的墨键必须能自动调整,在印刷过程中,墨色发生变化,必须有在线检测、与标准印样比较、计算、发出再调整指令,各墨区的墨键必须能迅速、准确执行再调整指令。同样,折页机调整自动化,没有接受印前折页数据接口和执行这些数据命令的自动调整机构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完全手工调整的设备,无法实现印刷过程的数字化。

数字化对印刷企业而言,早已突破口号转为行动

  发展目标

1.数字印刷的主要目标

数字印刷主要分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和喷墨数字印刷。当前,我国数字印刷企业的主流设备是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完全依靠进口,应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适时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喷墨数字印刷由于具有幅面、承印物、不需要制版等优势,是发展潜力很大的一种数字印刷方式。我国已经成功研发自己的喷墨数字印刷机,有较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喷墨数字印刷及设备。印刷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数字印刷产值将占我国印刷总产值的20%以上。

数字印前,将重点发展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及版材。

2.印刷数字化的主要目标

第一,内容资产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示范。随着印刷内容数字化的发展服务对象的扩展,数字资产管理将有较大发展。数字资产管理,将由目前主要为印刷服务(印前准备),而发展成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等全媒体服务。建立内容资产数据库应用示范,主要是引导印刷企业由主要为印刷服务而发展成为全媒体服务。“十二五”期间拟分别建立文艺出版资产、建筑工程资产、包装印刷等资产数据库示范工程。
第二,发展高性能CTP版材和设备。
第三,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
第四,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控制水平。
第五,汉字字体字库数字化技术开发。
第六,数字纳米材料制版关键生产工艺开发和产业化。

 主攻设备

1.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及版材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及版材是实现印刷数字化的关键。

我国已经能生产自主品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和版材,但国内市场占有率还较低,某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或处于研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国产CTP机主要是继续提高产品水平和质量,提高成像质量、对位精度、版材适应性、曝光能量自动校准等性能;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力争突破光栅光阀关键技术。产品性能达到现在的国际先进水平或接近、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201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大幅提高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十二五”期间国产CTP版材发展目标主要是,稳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免冲洗和免处理CTP版材,力争实现规模化生产。

2.喷墨数字印刷机

我国北大方正等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喷墨数字印刷机。“十二五”期间国产喷墨印刷机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喷墨控制关键技术开发;数字前端软件开发;供墨系统研制;喷墨头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数字安全防伪关键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关键工艺的开发。

2015年喷墨数字印刷机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设备生产产业化。

3.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是目前我国数字印刷企业的主流设备,也是国际上主流数字印刷设备之一,应用广泛。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我国还没有生产,完全依靠进口。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研发。

4.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水平

5.数字化工作流程研发和应用

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必须是软硬件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印刷企业主要是在印前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一般是在引进CTP的同时,引进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也是以CTP为中心的数字制版流程。网络上,多数企业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运行。

研发和推广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印刷企业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优化生产和管理并把两者密切结合,提高效率和质量。

我国的数字化工作流程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企业研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要研发符合国际主流标准的工作流程和数据接口,数字化工作流程研发的主要内容是:研发自主的数字预检、数字陷印、数字拼版、数字挂网、油墨预置和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在数字预检的准确性、数字陷印处理效率、复杂数字拼版适应性、新型调频和混合数字挂网的质量、油墨预置阀值的准确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较完整的面向书刊、报业印刷和包装印刷的全数字化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并建立样板客户的应用示范;完成对全流程色彩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研制,完成对关键数据和测试结果的收集、计算和统计分析,确定符合正常生产条件下的最佳标准和规范。

 (本文作者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