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小型印刷企业关闭利于优化行业资源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小印刷企业关闭的信息不断见诸各印刷媒体,引起业界的关注和焦虑,业内人士对此也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一般小印企的关闭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趋势及其阶段性结果。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印刷生产能力的基本状态为绝对不足,其表现形式就是各印刷企业经常加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放开了印刷工价和印刷企业进入的门槛,使印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配合了出版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供求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和印企自身战略、产品定位(加上业外投资者对印刷投资)的盲目性,造成了低中水平印企的重复建设,此领域内供求关系失衡日趋严重,使得供方印企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相信经过一定时段充分和白热化的竞争,一些弱势印企就会被迫选择退出,从而显现市场优胜劣汰、汰弱留强的客观规律。
笔者认为,一些小印企的关闭,可以使印刷市场的环境趋于良性,使印刷企业和行业的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小印企关闭,必然会实施一些规定动作,第一,会卖掉设备(有些设备会直接报废)。第二,要遣散员工(有些员工会脱离印刷行业另行择业)。这两项举措,会使既定领域内的印刷总生产能力缩小,从而逐步纠正严重失衡的供求关系。第三,会将自己原来承接的订单,倒给留存的印刷企业,这将会提高留存印刷企业的开工率和印刷的集中度。
上述3项举措的实施,必然使留存印刷企业的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利润得到提高。到订单量高于生产能力的时段,印刷工价将会提高。印刷工价的提高,必然促印刷业引进先进设备、材料、技术、工艺、员工(培训),从而提升印刷业的总体质量、研发、管理水平。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预见到,当工价提高到使印刷利润率超过银行存款利率时,就会引发印刷生产能力的新增;当印刷总生产能力大于可供印刷任务时,优胜劣汰的过程就会重复展现。
此外,应冷静分析、正确处理中小印企整体及其各项资源。
对拟退出的印企,不要一风吹,而要仔细慎重地了解欲退出印企素质的具体状况,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把握,分清良币和劣币后,再采取措施。对整体质量不高的,应当实现弱势退出。但对其具体资源(订单、员工、设备等)的解析处置,应实现优势整合,弱势退出。如对设备的鉴定处理,注意不使应淘汰的设备,流入欠发达地区。
而对有暂时客观困难的较强的小印刷企业,则应劝其坚持,并帮助解决难题(如贷款)。
有困难的较强的小印刷企业,也不要忙于跟风退出(哪怕暂时停运,也比一下子安乐死要好),而要冷静观察待变,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可以向政府、协会反映困难,争取援助;另一方面可以趁着兄弟印企关闭的机会,将其优势资源(订单、员工、设备等)整合归己,强身健体,以利再战。
值得管理部门拿捏的是,要尽量及时正确地把握印刷供需量及其拐点,既要防止过冷,又要防止过热,将损失降到最低。
要做到这一条,首先就要通过真实有效的统计手段,掌握本辖区内印刷市场总供求关系的客观(包括预测)数据;然后才可能进行印刷供求关系拐点的预见和指导,减少市场盲目性和滞后性带来的损失。
在当前小印企倒闭的风潮中,一般应防止过冷——企业退出过多,以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然还要和质量的评价相结合,如果退出的确实是弱势企业,也应当退够,以为优质企业壮大和进入,预留市场空间。
在批准新的印企进入时,一定要控制总量,防止新的过热;同时控制结构和质量,力求达到三者的全面均衡和优化,使印刷业健康良性的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