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奇良海德:“随缘”不“随便”

《印刷工业》 更新日期:2012-02-11

在国内印刷圈里,只要不是太孤陋寡闻者,有关奇良海德的故事定能说上一二。也正是由此,有关它的成长故事虽频频见诸报端却总少不了一抹神秘色彩。它不过是众多印刷企业当中规模算不上大的一家后来企业,为何如此被人津津乐道?

  “我们没多大抱负,不过是随遇而安。”这是访谈中北京奇良海德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良多次自嘲的句子。但正是这样一家“没多大抱负”的企业,已在商务印刷领域昂首阔步16个年头。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即便是“随遇而安”,也定有其“得以立足”的哲学所在。而对奇良海德来说,“随缘”与“坚守”,是其发展哲学中最为清晰的字眼。

奇:“北漂”变“老板”

  “由三位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的年轻小伙创办而起”,这已成为奇良海德颇具特色的企业名片之一。而今被人们称之为“铁三角”的公司创始人朱国良、柏琦与王海英,原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专业的同班同学。赶上印刷行业发展黄金期,于1991年毕业后的他们并未选择奔向家乡所在地,而是纷纷投身于印刷业前沿阵地——北京与深圳,有的在印刷业内做起了销售工作,有的在印刷企业成为一线技术人员。

“由三位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的年轻小伙创办而起”,这已成为
奇良海德颇具特色的企业名片之一(左起分别为柏琦、朱国良、王海英)

  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三位年轻人离开校门后最为直接的“事业梦”。三年过去了,就职于一家国有印刷企业的朱国良,尽管依然怀揣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却日渐体验到国有体制下企业的种种“死板”与“迟钝”,而正是这些“弊端”帮他撬开一道自主创业的缝隙。“所在企业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经常对小订单不屑一顾,其他大型印刷企业也不例外。既然如此,那我何不从小活做起?一来有市场空子可钻,二来投资成本有限。”朱国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设想讲与当年的两位同窗好友,三人一拍即合,随即筹资31万元购入一台二手GTO46单色机,这便造就了北京奇良海德印刷有限公司的成立。

可以说,与很多企业成立前的长久筹谋相比,奇良海德的成立稍显风风火火,而它的风风火火之处还不仅体现于此。仔细些的人可能会一眼瞧出“奇良海德”这一企业名字的“秘密”所在,而事实上,从三位创业者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的做法实非刻意,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公司注册时,两个字的名字太容易重复,于是想到从三人名字中各取一字,为求读来顺口,索性从‘海德堡’中取用‘德’字。”朱国良笑称:“更甚者,为求省事,我们把柏总名字中的‘琦’字简化为‘奇’。”

尽管没有缜密的全面市场调查,没有严谨的企业名字斟酌,但这丝毫未妨碍三位“不拘小节”的创业者成就一番“大业”。从三个人发展到百余名员工;从一台二手八开机到拥有多台世界级顶尖设备;从只提供印刷服务到提供设计、排版、印刷、印后加工、物流一条龙服务的印刷公司,而今的奇良海德已经成为商务印刷领域里响当当的“狠角色”,尽管不是“家大业大”的巨型企业,但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长率的成长速度,足以让同行竞争企业们唏嘘不已。

良:“微创新”效应

但凡能够做到“居上”者,总有其出奇制胜之处,而于奇良海德这一后来者来说,它的奇招便是随时、随处“微创新”。用朱国良的话说,“很多企业对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是放大了创新的定义。生产设备的改善,技术工艺的调整,又何尝不是创新?”

但凡能够做到“居上”者,总有其出奇制胜之处,而于奇良海德
这一后来者来说,它的奇招便是随时、随处“微创新”

  在设备引入方面,奇良海德多次实现先发制人。1999年,尽管当时企业刚起步不久,且仅有并不宽裕的80多万元资金,仍东拼西凑斥巨资购买海德堡速霸SM52四色胶印机,用优良的硬件设备“自我武装”,并以此确立并保证产品的高端定位;2002年,引进北京首套海德堡CTP系统,成为备受京城关注的敢第一个吃“CTP螃蟹”的印刷企业;2005年,重金引入ERP数字印刷管理系统,不但优化生产流程,更将新的方式和理念贯穿至企业管理的细枝末节;安装中国首台SM52-5+L海德堡五色单张纸胶印机;及早在北方地区引入海德堡XL75;面对商务印刷数字化的趋势,确立数字与胶印相辅相成的生产方式……

尽管对一个成长中的企业而言,在市场上的每一步“先行”都略显“惊心动魄”,但奇良海德的每一次魄力之举都“不虚此行”。如今,对色彩管理技术的成熟运用及100%的CTP使用率,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筹码;将所有事情纳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增强了做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避免了指令发放的随意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使得奇良海德于2009年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0三大认证;国际先进的印刷设备加之配备齐全的印后设备,让奇良海德的产品硬实力跻身业内一流。

在生产过程当中,奇良海德坚持从细微处入手,不放过对每道生产工序的改进完善。在打包环节中,制定相关标准,通过完全一致的打包效果为客户呈现专业的企业形象,而诸如此类的细心举动在奇良海德不胜枚举,目前已经形成从接单、印前、印刷再到配送的一整套完备的操作流程规范。

在服务过程当中,奇良海德提供“顾问式服务”,每位业务员不单是争取订单的销售人员,更是懂技术的印刷顾问。对他们而言,工作环节并非拉业务、报价、生产如此单一,而是参与客户印刷服务过程的各个细节,涉及审查、工艺选定及做样等一系列内容。

胆大、心细,或许正是奇良海德“敢为天下先”且“能为天下先”的精髓所在。

海:小企业,大市场

2001年,成立西安奇良海德印刷有限公司,这是奇良海德将触角由北京延伸至西北地区的重要一举。当不知情者惯于用“野心”来评述这个当时刚成立不久,甚至尚未在北京正式扎根的小企业的扩张之举时,朱国良淡然一笑,“我们实在没多大抱负。有同学在西安印刷行业工作,跟我提议说在当地成立一个(公司)吧,我想成立一个也行,西安奇良海德由此诞生了。”

对创业情景如此轻描淡写,这份轻松彰显出的不仅是“一切随缘”的创业甚或是人生态度,更有一股“市场尽在掌控”的商业自信。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北京奇良海德与西安奇良海德的成立皆含偶然成分,尽管企业目前对于迈步东南印刷市场或是延伸至书刊、包装领域的宏伟设想丝毫不予考虑,但是这个“抱负不大”、“身板犹小”的企业,却在商务印刷的道路上越走越“精”,越做越“强”。

在道路的选择与前行过程中,如果说奇良海德起初定位于商务印刷是企业“基础使然”——只有一台八开机,只能靠商务印刷起家,那其后来坚守的“专业商务印刷服务商”的定位,却是企业“精神使然”——随缘,即来之则安之,“就算市场状况不如从前,却总不至于没活干”;坚守,既涉足就一走到底,“其他领域利润率再高,终非自身选择”。

也正是得益于做“专业商务印刷商”的这份坚持,奇良海德由最初“老板亲自跑业务”,成长为口碑相传的知名企业,赢得一批诸如奔驰、丰田、歌华等大型客户的青睐。尽管多数客户的业务量不是很大,但他们对奇良海德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信任与追随,为后者构筑起一道坚固“围墙”——墙内,客户忠诚度日渐“升华”;墙外,企业知名度逐步“延伸”。

“如果起初做书刊、包装,也许而今企业发展会另有一番风景;如果我们多一点雄心壮志,也许企业状况会比当下更加可观。”朱总笑谈了很多的“如果”,但在每个“调侃式”的假设里,并未包含任何的遗憾。也许,对于这样一个迅速攀升、前景看好的企业来说,就算有诸多的“机会成本”,也确无遗憾可言了吧?

德:“实心”且“细心”

不管是巧合也好,无关也罢,当初借用“德”字为公司命名的有心之举,确实预言般将奇良海德锻造为北京商务印刷市场上的“海德堡”。当然,再饱含寓意的名字也难将企业推上翘楚之位,真正奏效的仍在于“企业之德”。

胆大、心细,或许正是奇良海德“敢为天下先”且“能为天下先”的精髓所在

  作为商务印刷企业,奇良海德不单自我定位为以产品质量取胜的生产型企业,更是遵循服务之道,将自身打造为一家既重产品质量、又有品牌力量的生产型服务企业。在企业内部,从接单、印前、印刷再到配送,员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工作,对每一活件“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客户主体不同而实施“差别待遇”;业务员精通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合理化建议及其专业的解决方案,在签订单之前,会跟客户详细描述印制效果,让客户进行“慎重”选择,不会为争取订单而对客户有所隐瞒……种种的贴心服务,让奇良海德在客户心中打下“诚信”烙印,再加之其不俗的印制实力,俘获客户“芳心”自然不在话下。

在朱总看来,生产型服务企业的定位,同样向管理层提出了更加规范、细致的企业管理诉求。“所在领域既有制造业的内容,又有服务业的内涵,企业管理难度和要求自然随之提升。尽管近几年商务印刷增势有减,但我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适应行业之变,奇良海德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有所调整。首先,在细节管理上,会更加注重服务细节,增强客户的合作体验;其次,内部管理会更加严谨,比如在产品控制方面严格把控,尽量降低生产损失;再次,开拓经营思路,通过网络印刷等方式,让客户更便捷地享受印刷服务。”

一份“无需强求”的随性,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本是不相容的两者,却在奇良海德身上得到最极致的体现。正如,它“本无大志”却“终有大为”一般,有些许矛盾,又貌似理所当然。

  (本文作者为《印刷工业》杂志编辑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