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与港商的机遇及挑战
国家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备注1] 纲要首次在国家五年规划中加入港澳专章,充分体现中央政府重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地经济增长动力将从过去侧重「出口」和「外商投资」转向加强「内部需求」和「走出去」等。相应地,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世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则希望培育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新兴产业。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广东重点选择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和带动性强的机械装备、汽车、石化和造船等行业。在新兴产业中,广东选择了通讯技术、太阳能光电、新一代液晶面板、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技术等核心产业。在未来五年国家和广东经济转型中,港商应如何确立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从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并迎接严峻的挑战呢?
在过往三十年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港资企业视内地为生产腹地,产品以出口市场为主。随着内地发展模式转型,消费市场规模扩张,消费者购买力上升,港资企业应加快调整,增加对发展内销的力度,积极建立销售渠道和品牌,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内地消费市场整体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私人消费占世界市场的比重由2000年2.8%上升至2009年5.0%,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根据香港贸发局有关内地消费者的调查,内地中产消费者对港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印象良好,特别是在质量、设计等方面评价甚高。可见,港商在开拓内地市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劳工供应紧缺,民工日益趋向就地就业将对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港资生产性企业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内陆省市投资环境逐步改善,高铁网络的建立令交通运输渐趋便利,跨国公司及中资大企业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新的制造业集群显现雏形。港资企业需要调整生产布局,从珠三角往内陆迁移从长远而言是不可避免的。
显然,港商在国家和广东新一轮工业化中将面临挑战,因为上述提及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工业化所涉及的行业,是港商从未涉足的,没有竞争优势。现时港商主要从事的劳力密集的低附加值加工行业,已被广东省列为需要转型升级的目标产业,港商需要审时度势,及早作出改变,如增加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从而在新一轮工业化和经济转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广东在产业层次和经济规模上都将上一个新水平。2010年广东的GDP是4.5万亿元人民币,是香港的三倍。五年后广东的经济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将超过现时西方七国集团中的加拿大。香港与广东的经济关系,也正在由过去广东接受香港的单向辐射,转变为各有优势,双向互动模式。在新的经济互动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主要合作领域。香港的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多在内地现时都没有办事处。对大部分尚未在内地开设业务的服务企业来说,珠三角地理上邻近香港,交通便利,文化习俗接近,是进入内地市场的理想平台。「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广东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并逐步将先行先试措施推展到其它地区。
概括而言,在未来五年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港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主动应对,未雨绸缪,才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确立自身的定位和发挥作用。
备注:[1] 在国家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五年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并且从第十一个开始将「计划」改为「规划」。香港于1997年回归时,适逢国家制订十五计划,并没有将香港包含进去。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家制订「十一五规划」时开始考虑香港,但只是笼统地提出「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在规划细节和实施上把香港包含进去,这体现出对「一国两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