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文向何处去?
反对减少中文课时的各界代表向媒体表明主张
人不分种族信仰,都会珍惜热爱自己的母语,诗人、作家会成为整个民族的骄傲。历史上多少的王公显要早已灰飞烟灭了,而书写名篇精典的人们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们的文字依然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闪耀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之中。
台湾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姚宁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语文是‘万学之母’,是人的皮肤,鸟的羽毛”。所以,当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2006年《高中国文课程暂行纲要》,将语文课从每周5小时压缩为4小时,将文言文比重从现在的65%降为45%,并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选修时,台湾社会批评如潮。在年轻一辈中文水平出现滑落趋势的当下,还削弱语文教学,有人形象描述: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
余光中发起抢救中文
这份“纲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台湾各界从学生家长到文艺界、企业界知名人士纷纷表达反对意见。一些热心人士还特别组成“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在两岸都享有知名度的诗人余光中就是“联盟”总发起人。余光中反对主政者把意识形态带入文化教育,他说:“文化是一个很悠久的事情,并不是短期的政治正确可以决定一切的。所以文化应该让它持续的传承,而不能以短暂的政治正确,来干扰文化的传承。”
“联盟”的发起人都是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艺术家等社会贤达。发起人之一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校长张光正认为:“现代西方非常多的人主动在学中文,我们台湾却不珍惜中文,实在是不应该。”同为发起人的台湾前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我非常担心年轻人语文能力下滑的情形,我经常收到很多看不懂的信。即使学生将来从事理工行业,也要有足够的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目前很多工程师写出来的技术报告完全不知所云。”城邦出版集团总经理何飞鹏说:“语文教育东摇西摆,吃苦的是年轻的孩子,茫然的是家长老师,挽救中文,已是刻不容缓!”
可惜,这些入情入理的分析、建议如泥牛入海,减弱语文教学的“纲要”依然顺利通过并公布。台“中研院”院士许倬云撰文作如下分析:自从“教改”以来,大家都以“松绑”为讨论教育政策的原则。“松绑”不只是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松绑”是要解除政治对于教育内容的干预。最近3年来,高中课纲是争议的焦点,尤其历史、中文教学的争议,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有特定“指示”,主持文官考试的考试委员也掺入一己意见。凭藉掌握权力,企图规范教材,为学生“洗脑”,是今日执政者的作风……
与杜正胜面对面
对新的语文教学“纲要”持反对意见的台湾1000多名中小学老师和超过200多名大中专老师曾派代表向台“教育部”部长杜正胜面陈意见,虽未见成效,但反对者有“不成不止”的决心。1月14日,教师、学生家长、艺术家代表再次到位于台北市济南路的台“教育部”向杜正胜递交联名信,并与杜正胜面对面交换意见。
台中师范学院副教授王财贵请求杜“部长”收回成命,恢复高中每周五节课。书法家杜忠诰则认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改为选修就意味着可修可不修,而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更是全人类的智慧,是“帮助我们‘有异禽兽’的指引明灯。他说:“除非我们不想做人,或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做人,否则,对文化基本教材绝对没有漠视或排斥的理由。”代表家长发言的刘琴满女士说,据统计数字显示,7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读经班,社会上的作文班、才艺班如雨后春笋,一家课余中文补习班去年招收高达1万名学生,这说明学校的中文教育不是太多了,而是出了问题!另一名学生家长用数字说话:“台湾高中每周的语文课时比美国、日本、韩国都少,小学生的母语课时也比不上法国、新加坡,年轻一代的中文程度不断滑落,如何具有竞争力?”
关于中文教育,除减少高中课时外,台教育主管部门还提出了浅化课本、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不考中文等主张,现在台湾小学6年级的语文课文是“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蓝,渔船三三五五,漂来漂去……”、“叶叶垂杨叶叶枫,叶叶扁舟叶叶篷,掩映着一叶叶的斜阳……”等句子,被专家称为“不通”、“没文化”,学生考试看不懂作文题目,把“列祖列宗”写为“劣祖劣宗”等荒唐事常常见诸报端,令台湾社会对中文教育现状的反省与批评之声不断。
面对14日各位代表的意见,杜正胜回应说,新的“纲要”是经过程序通过的,并综合了各方的意见,他个人无权收回成命。并称学生不仅是中文水平下滑,也有人反映数学、英文教学也要加强。关于能否重新检讨语文课“纲要”的要求,他没有答复。毕业于台大历史系的杜正胜,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并在院长任上接受过本报记者采访,向记者展示过他的书法作品。不过,他的政治倾向也十分鲜明。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他提出故宫“太中国”,提议改名;2004年任“教育部”部长后,又提出将地图逆转90度、在“历史课纲要”中割裂“台湾史”与“中国史”、称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学的国语是什么就是哪国人。这些言行有违教育中立公正的专业精神,不断招致社会争议和尖锐批评。
统“独”可能入教材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对减少中国史及中文教学的基本解释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快乐学习”,听上去并不错,但同时却在讨论把统“独”这么沉重的议题写入初中二年级社会课教材。在台“教育部”主导的社会课教材研究小组上,已经有人提出将统“独”、“国号”、族群等政治争议写入初二课本,理由是让学生了解台湾现有的意识形态之争,讨论利弊。相比“减负”,这项无中生有的“课业”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也许更不胜其重。
这个议题由《联合报》披露后,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几乎同声反对,教师会理事长吕秀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连大人都说不清没解决的问题,怎能期待十几岁的孩子有足够的思辨能力?老师教起来更会动辄得咎,已经有老师在课堂上讨论政治议题,引起家长不满,告到教育局。也有校长担心,政治倾向明显的老师会操纵意识形态误导学生,使孩子从小卷入政治对立的氛围中,此举可能撕裂校园,污染纯真心灵。
对此,有家长认为这个议题没替学生着想。学生的反应更直接:“大人好无聊”,“考不考?不考试我就不学”,“如果老师、爸妈各说一套,我该听谁的?”“想学的可以学,我不想知道别跟我讲”。因为台湾的学校可根据课纲自主选择经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所以书商也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台湾教科书的最大出版商康轩文教董事长李万吉表示,教育应以知识、品德为优先,让孩子卷入政治争议太沉重。有书商虽不同意统“独”入教材,但也表无奈,如果课纲通过,只能照纲编写,否则送审不过,如何经营?虽说主管部门也声称可不“独尊”课纲,但不遵课纲的后果是什么,有经验的人心知肚明。
14日,反对压缩语文教学的各界代表向杜正胜表达意见现场,有台湾记者提出统“独”入教材问题,虽然杜正胜情绪激烈地声称“不知道”,是否讨论“没听说”,并且指责媒体披露此事不妥,要这家报纸的记者、总编重上新闻课,但社会各界的忧心未减。因为按以往的经验,很多讨论中的教育议题,虽说反对有理,也都说了白说,有“专家提议”便过关定案,历史教科书已改,语文课时被减,倒转的地图印刷出来……台湾的中文向何处去?台湾的教育向何处去?
这真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大问题!因为问题大,就更怕不被认真面对,专业只是名词,讨论只是“推手”,“教改”只是幌子,达到政治目的才是根本。果真如此,痛莫大焉!(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