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冲击 新的对策
处在变革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走到了关键的转折点,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实现的增长已走到了尽头,靠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发展优势也将逐渐消逝。在这一变革中,印刷业同样面临着新的冲击。面临新的情况,企业何以应对则成为重要课题。
国家资源节约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企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增强了国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但这种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值的25%以上。这种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导致了对有限资源的过分“利用”,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建设全局,作出了资源节约的发展战略。
我国有13亿人口,对于图书等出版物的消费尽管人均量比发达国家低许多,但总量是很大的。据《中国印刷年鉴》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用纸量为534.11吨。这么大的用纸量需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供应。与此同时,出版物对油墨、版材等材料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我国有近3亿中小学学生,教材教辅的用量占了整个图书总量的50%左右,对纸张等原辅材料的消耗也是不小的。
国家资源节约战略的实施对印刷业毫无例外地产生冲击,这就是对图书等出版物的优化,减少库存积压。对于中小学教材而言,其重复循环使用已初露端倪。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早就普遍做到了教材的重复循环使用,且已形成制度。即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变价处理或送给下一级学生使用,以节约资源。在美国,一本教材至少要供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旧教材的转借、赠予现象也不是个别,这固然与经济状况有关,但客观上节约了资源。在教材重复循环使用的国内外大环境的推动下,我国河南、山东、四川、天津、广东等省区部分地区、学校已开始了有组织地进行试点推广。国家最近发文决定,从2008年春季开始将在农村中小学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教科书只对学校进行备案,由学生在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一级学生使用。循环教材使用制度文件规定,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科目,即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的教科书款1/3左右,用于循环教材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实行循环使用。河南省还将循环使用的教材的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更新等工作做出具体规定,保证这一制度顺利推行。教材的重复循环使用由自发到国家统一要求,迅速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它将迅速由农村普及到城市,由辅课普及到主课。新形势下,图书也罢,教科书也罢,出版印制总量的增长将相对滞缓。这对本以僧多粥少、供大于求的印务市场来讲,更是雪上加霜。
对此,印刷企业要做到:
1.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资源节约是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和目标,是人类长久生存、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计。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可顺应。企业要对这一点早认识、早做准备,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并增强市场意识,摒弃行业保护和等待观望的思想。根据自身实际地调整产品结构,自主创新,积极而有效地开拓新领域,使企业进入前景广阔、自由航行的蓝海。
2. 教材的重复循环使用,对其质量的要求更高了。现在的教材使用期限一般为一学期,少数品种为一学年。教材重复循环使用以后,其使用年限至少要延长2~3倍,因而牢固性、耐用性、色彩和墨色的持久性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目前教材印制质量方面的散页、破页、书脊开胶、覆膜起皱、色彩褪色等纰疵时有发生。对此企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及早从设备、工艺、材料、管理等方面研究攻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教材重复循环使用的形势。与此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印刷质量标准、纸张质量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也会随之出台。企业要照此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3. 走多种经营的路子。有人讲,教材教辅就像一座冰山,整个出版印刷界就浮在这座冰山上,企业要充分认识依赖教材教辅的风险,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印刷,超越印刷,以印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以图书、教材教辅等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为主,向电子书、多媒体书、数码个性印刷产品领域拓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创办市场需要的、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市场无情亦有情,做企业也难也不难,关键是看你如何适应市场找对路。
国家对环保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之计。然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总是对自然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企业的生产也是如此。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国是世界上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每增加1个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据中科院测算,我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对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5%。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为此,国家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加快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标准和环保标准。
众所周知,造纸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我国的纸浆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0%~12%,居第三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45%,居第一位。造纸行业已成为我国污染环境的主要行业之一,节能减排对其产业发展影响巨大。我国对造纸行业的产业发展指导方针是关小扶大。扶优劣汰。对那些技术产能强的大型优势企业予以扶持,从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其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纸张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增加,不可避免地对以纸张为主要原料的印刷行业生产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对那些节能减排达标无望的排污大户实行关、停、并、转,予以淘汰。这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使纸张的供应形势更加趋紧,这又进一步趋动了纸张市场销售价格的上涨,对印刷行业的冲击进一步加大。
目前塑料购物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而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是使用塑料购物袋最集中的场所,且多是免费提供,这就加大了“白色污染”的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出通知,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一律不得免费提供。通知还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是一条减少“白色污染”的好措施。根据调查,英国对塑料袋实行收费以后,其使用量减少了90%,德国和韩国则在收费以后减少了2/3以上的使用量。预计收费后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将减少2/3。使用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塑料包装生产企业的资源,同时那些不合适的塑料袋包装生产企业将面临倒闭厄运。
印刷生产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使用的版材、油墨、化学溶剂和药剂等都有一定的毒害,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治理任务同样艰巨,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
对此,印刷企业要做到:
1. 顺应绿色印刷、绿色包装印刷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好印刷品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问题。尽量采用有利于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求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企业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通过研发在企业内部再利用,或者生产其他社会需要的装饰品和儿童玩具等。对那些企业自身无法消化利用处理的废弃物(PS版、胶片等),把它们集中起来,卖给专门的回收公司进行专业化处理和再利用。这样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回收了部分资金。还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任何污染予以治理,使其排放达标。
2. 节能减排导致纸张等原辅材料上涨,必然影响到印刷成本的增加。对这一点不必惊慌,不要埋怨,要以科学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就是强化管理,挖潜节约。陕西几家大型书刊印刷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定额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企业按出版单位给定的纸张加放率计算,每年就节约一两百万元。正如有人讲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犹如挤海绵里的水,再用压力总是能挤出水份来的。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短缺,血液流动不畅,对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制约。企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优先安排购纸、购材料、买设备、发工资等。本着吃饭穿衣量家当的原则扩大再生产。同时将应回收的贷款及时收回来,精明经营,减少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把各种成本增减因素尽可能地消化在科学、精细的管理之中。
3. 塑料袋制作企业应顺应形势,瞄准新商机,尽快转型。如有的企业已开始着手研制生产可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以及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环保产品等。这也给所有印刷企业予以启示,这就是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蓝海。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对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确定的劳动关系模式将会有重大的调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用工成本和用工模式带来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使用工制度更加规范。主要有: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实际上的劳动关系,就要签订劳动合同。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就是违法。法律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名称、地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等;劳动者的工作地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特别是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业危害防护等。这些内容项目不得短缺,且不得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过去企业那种扣押劳动者身份证等证件、试用期过长、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办理养老保险基金、随意解除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员工等都将行不通,否则企业就要负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享有辞职的自主权。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或者个人发展需要,提出解除合同的,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即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则需要有足够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如劳动者患病或者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法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这就给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增加了困难。若企业不以人为本、不善待员工、不履行劳动合同有关条款、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会加剧员工外流。若企业对优秀人才不给与特殊照顾和关怀的话,人才流失也将会加剧。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若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则要向劳动者支付两倍的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按国家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用人单位违约,除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外,还要按经济补偿金标准的两倍支付赔偿金。凡此种种,企业又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增加的风险。
对此,印刷企业要做到:
1. 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相关条文,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将企业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防止企业制度、规定和做法与该法相悖情况的发生。做守法经营的模范,驾驭企业走和谐、科学发展之路。
2. 《劳动合同法》的核心是保护劳动者,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企业要充分利用相关条款,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譬如,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符合签订“竞业限制”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两年内不得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者业务。劳动者如果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这就为保护企业自主产权和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依据。又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培训,花费了一定代价,劳动合同可以约定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服务一定的期限,服务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商约定。如果劳动者违反了这一约定,也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不超过用人单位所花培训费用额度的违约金。这就保证了企业的培训能得以应有的回报,有利于企业稳定人才队伍。再如,接触或终止劳动合同,若责任方完全在劳动者一方(因个人过错,引发重大事故,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受到法律制裁等),用工单位向劳动者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执行《劳动合同法》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相关法律条款规定,保护自己。
3.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是劳动关系的载体,又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凭证。印刷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的淡、旺季十分明显,生产的不均衡现象难以一下子根除。造成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均衡,劳动者的流动性比较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印刷企业不能以此为借口,在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上打折扣。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结合印企实际,全面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和人权,以诚信于劳动者,平等相待,使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逐渐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受益,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