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雕印佛像 唐三藏长安刻普贤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高僧在中国译经诵经、弘扬佛法,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本文将要介绍的「唐三藏长安刻普贤」,便是僧人在唐初刻印佛经佛像的一段佳话。
唐三藏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仰赖于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和戏曲舞台、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与渲染,而历史上的唐三藏却与小说、戏曲、电视剧中的孙悟空一样,是位勇敢、坚定和具有献身精神的高僧。
据史书记载,唐三藏原本姓陈名祎,法号玄奘。因其佛学精湛而获得古天竺国佛学界授予「三藏法师」的称号,故人们又称其为唐三藏。唐三藏生于公元602年,13 岁时入河南洛阳净土寺出家,后辗转游学长安、成都、荆州、赵州,最后落脚于长安。而此时年方弱冠的玄奘,已是名噪大江南北、著名的佛学大师了。
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玄奘邀集几位同伴上奏朝廷,请求往西天取经。因当时西域未定、政局动荡,唐太宗没有批准,几位同伴也因顾及安全望而生畏。唯独玄奘决心已定,毅然西出长安,只身上路。
长话短说,玄奘西出长安之后,沿着河西走廊经今之兰州、武威,西出玉门关,越过八百里荒漠,再翻凌山、过热海,穿越中亚南部大雪山,用了5年的时间,可谓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佛国天竺(今印度)。此后,玄奘走遍天竺各国,拜遍佛寺圣僧,虚心求教,潜心研究,学业益精,后被授予仅次于戒贤法师的「三藏法师」,可谓名噪一时,功成名就。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正月初七,以20 匹马、驮着657部佛经佛像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知玄奘回国的消息,立即命宰相在长安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唐都长安倾城出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唐三藏为保藏他历尽艰辛从天竺求取的经卷,亲自监督长安慈恩寺,建造仿照天竺雁塔、高达64 米的大雁塔。在这里,玄奘法师开始了他长达19 年的译经生涯,期间还刻印了上图下文的「普贤菩萨像」。五代人冯贽在其所著的《云仙散录》中,引《僧园逸录》说: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在这里:普贤像即普贤菩萨像;施于四众是送给僧、尼、善男、信女;每岁五驮无余,是说每年刻印「五驮」都没有剩余。驮是量词,五驮可理解为5 匹马一次所能驮得动的货物。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先生估算其约为1,000-1,250斤(编按:大陆1斤相等于500克)。换算成纸,相当于20-25 万枚。可见印量是很大的。
本文介绍的唐太宗令梓行《女则》和唐三藏刻印普贤菩萨像,都在唐贞观年间。为初内府和佛教徒已应用印刷术印刷图书和佛教经像之文献证据。作为隋文帝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和隋大业三年刻印《木刻加彩佛像》之文献左证,证明「印刷术发明不晚于隋」的说法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