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刷外销拓展经验交流座谈会
台湾区印刷工业同业公会及印刷技术研究中心,为促进台湾印刷品外销发展,特在7月2日假区公会举办这场座谈会,以集思广义方式为台湾印刷品外销找出路,内容有外销经验感言、印刷业外销实战经验分享、前进国际书展拓展印刷商机等三个部份。由区公会吕进发理事长致辞勉励能再创印刷品外销佳绩,期许为不景气印刷市场打开新坦途。
台湾的印刷外销能力如何崛起
印研中心陈政雄董事长,也是兴台彩色印刷公司总经理,在台湾印刷品外销超出40年以上时间,直至现在仍维持外销工作,他说出台湾印刷业外销的感言,将台湾印刷品外销做一个回顾及一些前瞻看法。
1. 1950年代,台湾不只没有印刷品外销,还从日本、香港进口,而一些较高级的彩色印刷品及邮票则自日本、英国、瑞士进口。基本上台湾彩色平印才刚刚开始,谈不上有大的产能及好的品质,而香港在英属地像二天堂的德国式彩印技术就有一定水平。1958年兴台彩色印刷承接由林柏寿先生撰稿,故宫博物院谭旦冏先生编辑的彩色古瓷图录,内文有铅排字印刷、用玻璃片摄影做网线锌凸版的双色套印版印刷,全部作业由兴台公司承印,彩色图片则由日本大冢巧艺社分色制成原色凸版印刷,在那个年代台湾的彩色印刷和国外先进仍有一大段差距。所以政府高级宣传印件、故宫要出版好东西全部委托国外印刷,才有李国鼎先生在美援会提议建设一个高级印刷机构的行动。中国彩色也就是今日的中华彩色印刷公司由此诞生。
2. 1960年代,彩色分色有柯达字母式修色法及平凹版制版,促使平印机可快速大量印制彩色印刷品。中华彩色成立后拥有大型四色机、中型四色机、双色机及单色平印机,也有为印刷邮票而准备的凹版印刷机,因此俱备平版及凹版分色制版设备,当时被派往菲律宾学习制版技术的蒋亚民先生,也是俱有学习印刷机操作的人。当时菲律宾有美国安全分署印刷厂,俱备的设备及生产水平比台湾高。当时中华彩色的规划并不像是在做工业生产,全部设备虽很齐全但缺乏主力生产设备,因此开训练班较为方便,在生产力上并不很有搭配。在同时期由日侨投资在景美设厂的「侨联彩色印刷公司」,是由日本凸版印刷公司派技术人员指导,以印刷外销的菠萝标签为主,后来却因经营不善而消失。1960年末期,兴台印刷公司开始承印夏威夷观光宣传印刷品、美国华盛顿DC的观光用明信片、卡片及扑克牌,扑克牌是塑料盒装饰提高了附加价值。
3. 1970年代,中华彩色在陈才英总经理、侯彧华先生带领下,全力打开海外市场,包括国外大量的汽车公司型录、夏威夷观光导览及其它彩色书册。四海分色公司徐世全创办人领军做海外分色片的业务,在欧美国家以德国出版社最多、英国次之,加上其它地方的制版工作,在价格上十分俱有优势及利润。兴台彩色印刷除了美国华盛顿DC观光明信片和扑克牌,并有分色业务拓展越南及泰国业务,其它也有些公司致力于设计及印刷一贯化的外销业务。这段时间的电子扫描分色机、四色机输入,使国内的生产质量及生产力有长足的发展。兴台彩色印刷公司自1975年起,承接法属太平洋各岛国如诺米亚、大溪地纪念集,每册5-6百页,年外销金额达到500~1,200万台币出口,这些出口品最早由香港装订,后来台湾才解决折纸、穿线、精装的困难,成为6-7年间稳定的外销出口业务。回顾那一段时间,台湾面临纸张不能进口,因为涂布纸有45%×1.2=54%关税加3%港工捐,国内铜版纸比国外高60%,而且出口书籍必须受新闻局检查核准才能出口,某大印刷厂印刷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机上杂志,因为一张图片上有五星旗而不准出口,不只赔上金钱更断了商机。而在1990年左右,合同印刷公司的美商工厂搬到深圳设厂,在台湾订购一批芭比娃娃包装盒,盒上标有Made in China的小字,到海关安全单位(不知什么机制)就拦了下来不准上船,让合同公司、贸易对象订购者急的跳脚,后来台湾区印刷公会去函要求国贸局、海关总署、新闻局、调查局、警备总司令部,台湾出口到香港转入中国大陆包装产品上,不得印刷Made in China的禁令是依据什么法源根据,结果五个单位全部回文没有相关禁制法令,也因此得到五个出口单位肯定的无禁制出口回函,到海关申复才放行出口,可见当时要出口的物品,连包装上合理字眼也被列禁,更遑论有其它思想书籍。在兴台印刷公司有不少东加王国、诺鲁岛、斐济之印件,有一次斐济天主教主教府带来一批斐济文圣经底片,海关先行查扣,但在台湾没有任何人看得懂斐济文而作罢放行。
4. 1970年代,香港的印刷外销快速崛起,最早以英国属地、澳洲、英国、加拿大,后来美国、欧陆各国也多有所发展,香港除了纸价低、没有限制印刷内容之外,更因为香港英政府注重版权,相对比台湾当时版权很浮滥的情况之下,外国出版商对台湾却步,反之英美大出版商如朗文、麦格洛许、读者文摘,都在香港设立分公司采购印刷品,又有大日本印刷、凸版印刷公司在香港设立大型生产据点,成为推动香港印刷品外销很大生产及技术支柱力量。
5. 1980年代,台湾印刷市场发展持续在经济荣景,光是1985~1988年三年间,每人平均纸量增加近一倍,由70公斤上升到138公斤,所以印刷同业自顾不暇,自然少在外销市场求发展,这一点香港同业十分努力积极拓展外销,但笔记本、礼品、包装、塑料软包装、塑料地砖外销持续发展,纸本印刷品外销大幅衰退。在这段时期有汉光公司在纽约设厂承揽广告摄影及印刷设计、印刷业务。秋雨印刷在洛杉矶设立分色印刷厂,承揽美国生意。兴台彩色公司也在洛杉矶成立业务及分色据点,除了早期印前作业之外,也把印刷或大量分色工作后送台湾,成为在海外美西的一个窗口。
6. 台湾印刷的海外业务拓展在1990年代最多,包括贸协协助的三次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建立台湾印刷馆,虽有不少人询问,却因国内同业承接的兴趣不浓而没有什么成绩,但兴台彩色印刷承接到一些欧洲单子,以立陶宛金额有5~6百万/年的业绩最多。纽约书展在零下5~10度低温,很多精装书封面翘曲根本无法成为商品。洛杉矶书展比较有斩获,市场也容易接受海外供应货品。日本印刷市场调查拓展印刷品外销,有林景渊、陈国烈老师两人前去搜集市场状况编列成册,而此时台湾印刷厂接单能力,因为没有外销专业能力,包括业务及适合海外印刷品商贸需求认知,而落在香港,新加坡、韩国之后。
7. 1990年印刷品外销海内外变局,在台湾厂商外移,印刷厂也有一部份转往中国投资,造成市场仍有空间,但也在包装印刷因产业空洞化而有不振现象产生。而此时香港往珠三角设厂、新加坡往马来西亚设厂,形成前店后厂,在价格、产能更俱有竞争力。而很多手工耗用工作,香港也接单以中国低价劳工生产,十来部平张机拥有三、四千人的印刷厂,平均每部平张机后加工配置两、三百人是很常见。在有长时间外销分工下,每一家工厂有独自特殊生产性因应特殊加工,如专门的小册子、内页双面贴合的童书、手工黏贴的立体书等等业务,都能因应时间及价格需求,台湾同业则样样通、样样松没有核心能力。
8. 2000年之后,台湾政治禁忌少,而且可以自由进出口,在2003年WTO 施行之后,纸张进口关税降低到0%,有利于印刷厂承揽工作及找到好用纸张。2000年初外销占印刷品产值比例2.5%左右,2007年成长到5.5%,比例仍低但有不少成长,大家仍然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很难接下大单,而纸厂仍未对外销纸价有所退让,如果要接大单,则各印刷厂质量的相互连通,必须在色彩及版调再现上做好CMS色彩管理体系的一致性,才能分成几家厂合作承印大单,在ISO9001、ISO14001到ROHS毒性物的含有量认证,使用FSC森林资源认证、PEFC纤维认证,对外销工作上有额外需求,因为欧盟各国对产品的后续废弃物处理十分重视,不能产生无法处理或太不环保的材料、包装材料,在印刷产品、包装产品上面采用可回收材质。而因为国内印刷价格的严重竞争下,很多中大型印刷厂也在寻求外销机会,虽然基本上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及加工上的配合难度,却是开创新市场,使工作有更满档的机会,尤其包装印刷如纸袋、商标外销很有成绩。2010年因鲑鱼回乡,对中国大陆投资趋缓下,国内长年工业投资偏空的印刷市场可望有所成长。
9. 面对大中华印刷传播圈、更大的汉字传播圈,台湾有文字上有利的地位,在传播内容上台湾比中国仍有某些地方较高明,只是中国大陆封闭的传播环境,可否藉ECFA的机会来打开一些限制窄门,双方不对等的出版品关税、不对等的印刷品管制,能做适当的开放,形成印刷品外销的另一个契机。我们应重视国际ISO的纸张、材料、色彩再现标准,重新努力于自己的专长及核心能力的认知和培养,以期找到合宜的外销市场,不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的窘境,外销市场因中国的机器设备进口税赋加重、人事成本快速上升,台湾仍有机会做出外销业绩,未来无版打印新的传档输出机会,会分不清是内需或外销项目,但印刷厂将如何存在及争取新商机,也是今后努力的重要课题。
印刷采购的相关经验分享
魏翰林先生曾服务国内外印刷机构,也曾受APP亚洲纸业公司之聘,担任业务及印度尼西亚泗水的吉保造纸厂从事生产管理,回国担任印刷品外销自营商,在国内对于外销有长久实务经验。魏先生在1995年之前为尊翁所属大励印刷公司承揽不少印刷品外销工作,也在工作上应用其文化大学印刷系背景更为得心应手。到APP亚洲纸业之后,公司经营者从事纸浆及迼纸事业,由造林到制成纸浆,再由纸浆抄造成各式各样的纸张、纸板、包装牛皮纸等等。而造纸厂的一条生产线从备浆到抄纸、干燥、涂布及后处理压光收纸、裁切要投入3.5亿美元,等于台币一百多亿,而每吨纸为820美元,加果投资一个2,000万美元印刷厂,能使每吨印刷成品售价高于4,000美元,其附加价值有5倍,虽然每年只用一、两万吨纸,占一条抄纸机线的二十分之一产能,是十分值得的投资方向,因为不只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在市场上有更多元竞争力,也去化一些产品过剩的5~10%调节能力。事实上APP主事者有个更大的梦,想在台湾、内地或一些有产纸地方,开设一个拥有一百部平印刷机的巨型印刷厂,包括全部印刷流程及加工设备同在一个屋檐下,那就十分富有竞争力,不过谈了很多年,这一个梦并没有实现。在04~05年中国珠江三角印刷品出品有些问题,回台湾后他以十多年前的人脉找到合适业务人才,做不少国外印刷掮客的生意,这些俱有印刷专业知识,又能获当地买家信赖的印刷掮客,每年每一个人手上多少握有数百到上千万美元的印刷业务量,但他们会分析、看到如何把合宜工作分到合宜生产基地去生产,如果拥有四、五家这样的海外掮客,争取到一些市场是有不错的业绩,只是他们习惯看珠江三角的外销大厂,全部一贯生产工厂,大而全的生产线,到台湾我们全部采分工方式,不只制版厂、印刷厂分开,一个装订厂又分折纸、缝线、做硬壳封面及装书线,他们很好奇这样的体系在世界其它地方是没有的。大励要承印大宗印件,只有两部平印机,有产能上的瓶颈,要发外、来督印的人又跑不过来,他们说不要分开印,除非先签下印出来完全一致保证书才可分开印。做样书十分重要,百分之百上机印样,要开8,000张以上高速,以数百张过版纸下去印,印了之后才要装订成册,如何做成整本才能被认可,却也发生样书因手工做书背没压紧下,发生正式装订书壳要减小,纸箱也太松又要加垫入瓦楞纸纸箱才不致压扁,一件事有时牵一发动全身。刚才陈董事长讲的封面灰纸板翘曲,如丝向不对是外销后最容易发生问题。也做加湿箱、减湿低潮箱测试,能不变型才能过关,否则须再改善不同的材质组合,再测试才行。台湾及大陆纸张比较偏好「视白度」,肉眼看起来比较白,因荧光剂及其它增白添加物多,放久了也变成一般欧美的黄白「真正本色白」。而纸样拿两、三年前的,就如同欧美真白,但印刷新纸又是较白的视白就产生问题,这一点要小心处理。而纸张成本占总成本55~65%,如何掌控好进纸价,争取利润空间十分重要,最高达78%就更重要了,必须更要注意采购,像卷筒纸切单张可省15~20%的成本,宽幅尺寸大个5%、10%也负担得起,如果买单张纸尺寸大小又不符合时,多6~10%耗损其负担就变很重,装船一般以CIF加运费及保险出口,船期有较大弹性。客人指定FAS是低价先订船舱席位,结果时间一到,船务代理装不到全部的货,只有三分之二出口,剩下的又找不到船席,花80万美元包一部747大飞机空运走的损失惨重案例也有。海外湿度低而我们岛国湿度高,裁完白纸、印刷一半或印好送装订的纸张,全部用保鲜膜包外部,比预估多三倍保鲜膜才完成,后来把拆解下来的保鲜膜回收给生产者才减少一点负担。如何慎选目标客户、争取有利市场,如南美洲的价格仍然很好。多和客人沟通建立情感友谊,才有机会成交开展市场。
前进国际书展拓展印刷商机
世新大学王禄旺主任主讲「前进国际书展拓展印刷商机」,王主任在任世新大学图文传播与数位出版学系之前,曾担任中华民国图书出版公会理事长,他认为「印刷出版」这个名词有缪误之处,印刷是出版事业的前端供应者,在出版品上担任生产者的角色,今日的出版品又不仅是印刷品一项,而有更多元化的发展,所以中国大陆很多大的出版公司辖下有很多印刷厂,如新华出版系统下的新华印刷厂,则应称为出版印刷或包装生产的包装印刷较为妥当。所以印刷业是有必要为印刷生产设备的发展去参观印刷展,但印刷展如果全部都是印刷界自己人在参观,其效用则降低很多。应该多注重营销,如有很多印刷业厂家会在聚集的书展中去寻找客户,因为有太多潜在的客户在其中。而世界最大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自1947年起已有60多年历史,俱有非常大的规模,最初只开放业内人士去洽谈版权、看出版业发展趋势,而印刷界一直在谈POD依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他认为BOD依需制书(Book on Demand)在出版业较正确,而未来更小只打印部份章节的AOD更重要,不一定一整本书下去印。以前对「书」的定义是在49页以上,49页以下则称「册子」。中国大陆预测未来短版书的种类会越来越多,在书展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图书出版趋势及发展的范围,不论出版商、印刷商在参展前要先做好功课、事先做好准备,因为不少出版公司在承做大量印件之前,也都会做一些「试订货」,拿一些小量有挑战性工作给你承印装订,来测试你的能力及服务质量,因为双方要配合得来,这是比光是看印刷成书的好坏之外的重要因素。印刷业走向无版数字打印有非常大的改变,印刷生产数量和供应方式不再受限于要多少才能印刷,印刷为图书出版上游产业,如何配合图书出版需求不断的往前发展,依上下游图书和出版需求,提供最合宜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发展之道。
Q&A
座谈会结束前,大家做经验交流,首先由主持人印研中心曾一淙总经理问及红蓝彩艺公司陈经理,有关红蓝公司的最近外销情况:(A)红蓝公司积极努力于外销市场的开拓,并配合客户需求做一些特殊加工,也有手加工的工作,在外销量上面有所增长,而国内纸张有问题,种类及质量不能符合客户的需求。另外中国大陆对印刷品要课6%的印刷品进口关税之外,内容新闻检查也造成很大的障碍。有人提及是否借ECFA谈判来打开中国出版品进口的障碍,包括关税及新闻检查,本来在WTO精神下,有国民待遇的条件,我方既然长久以来(三、四十年)出版品自由进口免关税,那么中国仍要课征关税及事先内容审查似乎不合理。(B)中国印刷出版规模非常庞大,200页杂志印10万本算中等印量,所以台湾的出版规模只能瞠乎其后,是否在双方自由交流后取得商机呢?有人认为不容易,反正他们不开放的新闻体系及思想控制方式改变不了!但也有人认为台湾出版业胜在内容可看性思想较先进,毕竟我们有较久而且深入的文化素养,以出版内容取胜,就算来印5,000本,多印3,000本供大陆市场是很容易的,产生好的市场效应。也有意见认为中国年青人不看繁体字,所以台湾出版品如果不转简体字版恐怕没有市场;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未来繁体字的优雅及意涵成为中国新的流行,反正不看的人有人在,反之只要一、两成人想看想学的话,市场就很大的,双方差距在于内涵的问题,日文书在台湾也有一定市场就是一个明证。(C)市场不易打开,台湾相对于北京、上海印刷的价格很低,但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报价很低,基本上我们差20%报价很正常,不知有何对策?事实上在规模、生产专业上,新加坡、香港港资的印刷企业,在专门领域中,以通常的市价、生产方式,我们是无法竞争,多个20%价格算客气,像厚纸板印单面童书,而一张又一张背面相贴方式,一部专用机45万欧元,抵得上十几个人、二十个人的生产力,所以我们估这种儿童书,只要装订费就高出全部书本总价款,根本无法竞争,所以中国大陆已形成各种出版品专业生产体系,如果我们想以样样通、样样松的生产体系,同时与他们去做专门项目的报价肯定是石沈大海。那么反过来小量、不合自动化机器生产的,我们仍有半手工、半机器生产,才能有机会突破,既成市场及供应链存在,我们接界外球机率会较大。
魏先生在新加坡管理一家只有三部印刷机的小型印刷公司,却有一整套的小尺寸精装系统设备,小于5×6吋工作最合宜,所以这家公司就以小尺寸精装书做为目标,到世界去寻找合适的小尺寸精装工作,大多能谈得来,他们钻这一个巧门也很有用的。今天台湾没有一家印刷厂拥有自己的精装线,因此精装书的生产价格都是以一千册、五千册以内为估价水平,其生产价格自然偏高,一部Koblus的大型精装系统,改一次工件尺寸要用11人,耗用四小时才调节得完尺寸和内容变更,所以国外大量印件,调一次工作五天、十天很常见。在台湾精装厂自然价格低不下来,就算一次二十万本精装书要十天赶出来,精装厂也不接,因为在这十天内全部拒絶其它工作之下,往后又如何再找客户呢?这也是台湾目前精装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更是接不了大单子的主因。,但外销工作若以骑马钉、削背胶装附加值少,大多由本地印刷完成,很少拿到国际上来,所以精装书成为外销印刷主流,而我们产能不足、价格居不下也是十分为难的。世事总有其困难地方,如何跨出一步争取契机,才有较大视野和空间也是抱持乐观业者的态度,中国很多低廉成本的工资、设备和土地条件也都消失了,台湾是否有新的机遇仍有待大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