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香港的文化政策?
这是我们(出版、印刷、唱片业代表)于今年6月会见民政事务局曾德成局长所谈及的问题。由于是日会见尚要讨论其它议题,所以我们未能就此多作了解及讨论,只向曾局长表达了我们对香港文化政策的关注,期望在下次会面时能再多谈。
在此以前,我曾出席了好几次由上任何志平局长邀请的文化人讨论会,以及西九文化建设座谈会。在今次会面之前,我也在网上搜罗了相关的资料,能找到的仍是政府在2003年4月文化委员会成立时的记录文件。这文件并非甚么文化政策,只是概括地列出一些文化艺术的事务和负责主理的政府部门,当中全部也是政府现有的部门,现有的工作框架。
我们最关注的是与本业有关的文化事务,所以在艺术方面,例如粤剧、电影等都不是我们谈论的范围。出版、印刷、设计等与创意、文化产业息息相关,他们的历史发展对社会的文明及经济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无论科技怎样先进,也需有最基本的出版理念、出版目的、选取题材、写作及表达技巧、组织、文理结构等,而出版的流程、模式也正好反映各时代的社会面貌。至于设计,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也有其设计概念、色彩运用、选用的设计元素、字体、图片应用等技巧,无论它以何种形式传达,这些技巧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潮流及生活模式。至于印刷,它比出版及设计所能反映的更多,不同时代的印刷科技,完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能力、贸易活动、劳动力及人们对美感的追求,在不同时代它总是把不同的艺术和技术结合,把价值不菲的文章、图片等展现人前,既可广泛传扬,又可留存后世。
最近有报章、杂志访问40多年前《儿童乐园》一书的创办人罗冠樵先生,又有专栏讲及30年前漫画《十三点》等,它们对当代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以,印艺行业在文化事务上应占一重要地位,但反观香港市民,甚至本地从业员所知的并不多。政府常提及,甚至在施政报告中也有不少着墨的所谓「创意之都」,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产业,不累积及保存它们,创意从哪里来?没有文化基础的创作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地方特色可言。政府于2007至2008的施政报告中说:「希望西九文化区计划会成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香港的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我们何时会有出版、印刷文物的永久博物馆,那不是虚有其表、货仓式的存放地方,而是配以精心的文字或旁述,能引古鉴今,对人有所启迪、有生命的博物馆。另外,我们又如何能于幼年教育内渗入创作的元素,让人们从少就得到培育,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创作力,直到他们18岁高中毕业,因大学学位不够分配或他们的成绩未符升学资格时,便向他们硬销创意课程。
我们之所以关注和着紧,正因人们称它为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是不会突然出现的,社会若不收藏,若不累积,它便犹如古迹般被拆掉,有钱也不能建回原色原貌的模样,就是建回了,也失去当日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