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尽心全情投入——吴竞辉服务印刷业不言倦
不少印刷同业对吴竞辉先生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平易近人,亲切健谈;与他共事过的人都觉得他很「抵得谂」(不怕吃亏),且诚恳可靠,处事客观持平,思路清晰,常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下属又没有架子,不发脾气,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好好先生」。
近年,吴竞辉先生在香港的日子不多,接受访问更是少之又少。今期《香港印刷》邀请他进行专访,他马上答应,由他入行经过、对印刷业的看法、参与公职的心得,以至家庭生活,无所不谈。
凭实力、干劲与人缘 事业一帆风顺
吴竞辉先生投身印刷界多年,曾在印刷企业、出版社、广告公司的不同部门工作,有机会涉猎印刷各个范畴,不断扩阔眼界,累积经验。原来他每一次转工,都是由人家穿针引线、主动作出邀请的,这当然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认真的处事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于是,吴竞辉先生在从来无需主动应征新工的情况下,接受不同岗位的新挑战。
早年在邓镜波学校的英文工业部及理工学院(即现在的理工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后,吴竞辉先生得到介绍,加入大日本印刷的大家庭;最初由校对及品质管理做起,再转往工务部负责生产管理。他表示当时大日本印刷的观塘厂房很自由,可以到各个部门结交同事,学习各种技术,只要肯问,就会得到指教。日本企业的日本人领导层,一般都是板着脸孔的,但面对这位虚心受教、充满热诚的小伙子,都很乐于向他教导,分享心得。
在大日本印刷三年后,吴竞辉先生到了田风印刷工作。及后,当年与查良镛先生创办《明报》的沈宝新先生所开办的新昌印刷开设装订部,他担任该部门的主管,并且参与销售工作。
在机缘之下,吴竞辉先生进入了《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负责宣传品及书刊的印刷,将印刷品交予合适的厂家印制,身分转变为印刷买家。有不少朋友好奇向他查询,《读者文摘》以前寄出很多宣传邮件,以奖金丰富的大抽奖作招徕,究竟是否真的有人中奖?吴竞辉先生说,这些都是没有花假的宣传活动呢!此外,香港的部门也会负责安排印制外国《读者文摘》出版的书籍,因为香港的印刷成本低,质量又有保证。
《读者文摘》收购了《亚洲周刊》(Asiaweek) 后,吴竞辉先生应邀调往出任《亚洲周刊》的杂志制作部经理,并形容这是他「最辛苦、但又最舒服」的一份工作;说是最辛苦因为这是每星期出版的刊物,经常要追赶「死线」(限期);说是最舒服因为他可以专注负责这份期刊,不用兼顾其它事务。这段时期,吴竞辉先生经常工作至晚上,甚至通宵达旦;他记得当时的菲律宾政局常有变化,为了及时报道最新消息,试过出了蓝纸上机印书仍要改稿,十分惊心动魄。
离开《亚洲周刊》后,吴竞辉先生加入了另一家着名跨国企业─奥美广告,出任印刷生产部经理。由于公司客源很广,因此他在这里接触的印刷品十分多元化,除书刊外,也有包装、精品、户外广告等,凭借在印刷行业的丰富经验和广阔的人际脉络,做起事来更得心应手。
事业转折点 入股富诚印刷
吴竞辉先生事业上的另一个转折点,就是获富诚印刷的刘天明先生的邀请,入股该公司。富诚是他以前公司的合作伙伴,与刘天明先生早已相识,所以他欣然接受了。自此,他由雇员摇身一变成为雇主。
最初富诚由二手双色对开印刷机做起,承印广告宣传品;吴竞辉先生参与业务后,陆续加入新设备和器材,但仍以踏实稳步发展为主调,从事书刊及商业印刷。产品方面,出口占七至八成,主要输往欧美市场;本地订单只占两成左右,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贸易发局的印刷品,以及政府物流服务署的投标项目,富诚都有承接。整体来说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同期稍佳。
1990 年,富诚曾计划在国内设厂,并向深圳印协了解详情,但由于当时考虑到无论价钱或时间方面都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且对内地的营商环境始终不太认识,所谓「不熟不做」,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事隔十多年,吴竞辉先生与刘天明先生认为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于是在2007 年于深圳松岗开设了加工厂,以满足生产所需。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早年曾推出「工业支持资助计划」拨款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质量系统ISO 9000 应用」专责工作计划,挑选了本港四个行业各十家公司,参与企业质量管理实地审核计划,富诚是获选参与的印刷厂家之一,最后更成为印刷业的唯一代表,由主办机构协助试行ISO 9000,并顺利在2000 年获颁这认证。2008年,他们因应客户的要求,成功取得FSC 认证。随着图书与玩具结合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富诚现正着手考取ICTI 认证,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年前,富诚在深圳开始了加工厂
一个城市必需发展 工业印刷更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工业
不经不觉,吴竞辉先生入行三十多年,对印刷业的发展有以下看法。
他认为,香港的金融业、物流业和旅游业无疑为经济带来很大贡献,可是一个城市必需发展工业,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尤其印刷业是环保的城市工业,政府应加以鼓励,给予支持,例如充分利用落马洲河套区,让香港的印刷企业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
香港拥有的特殊优势,成为了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吴竞辉先生指出,香港印刷界的前辈勤奋刻苦,灵活变通,使香港成为世界四大印刷品输出中心之一;之后入行的第二、三代,学历普遍较高,更具国际视野,拥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各代的印刷同仁努力携手,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面对行业种种挑战,同业应作好准备。吴竞辉先生表示,例如电子书对纸质书带来多大影响,现在言之过早,但必需知己知彼,及早探索应对的可能性,如传统与数码印刷的结合、书籍加上玩具的增值服务等等。环保和标准化近年已得到业界的关注,也是大势所趋,而环保更有利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印刷业不只是制造业的一种,也是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一环,业界应齐心推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加强印刷业的角色。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一直以来,香港本地却没有印刷学位课程,业界实在要继续争取。
工余热心参与公职 回馈行业,服务社群
虽然工作繁重,但吴竞辉先生参与不少公职。原来在读书时代,他已经热衷于学校里学生会的事务;毕业后,他也曾在一些劳工团体和宗教团体当义工,关心社会。吴竞辉先生笑言这是一种「心瘾」,若是完全不参与,就会有心痒痒的感觉。正所谓「施比受更有福」,无可否认,参与公职要付出不少精神、时间,但同时获益良多。
扩阔眼界,体验更多新事物,锻炼多角度思考,广交各地朋友,带来满足感,回馈社会等,这些都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吴竞辉先生以往出任的公职还有很多,如创新科技基金(基础工业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器辅助工程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职业安全健康局印刷出版及报业安全及健康委员会主席等等。他也先后获委任为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客座教授和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他有一个信念,就是应在适当的时候交棒予接班人,这样可以为机构带来更多新思维、新元素,当然如有需要的话,他仍十分愿意给予指导、意见。
担任公职多年,吴竞辉先生总结了他的心得:
■ 必须态度认真,全情投入;
■ 愿意摆上时间、精神、甚至金钱,不计较付出;
■ 要亲力亲为,公司的事务可以交予同事处理,但公职不能假手于人;
■ 避免角色冲突,某些处境下应懂得避嫌;
■ 尝试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尽量达致双赢局面;
■ 扶掖后进,乐于分享经验,培育未来的接班人。
2006 年,吴竞辉先生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颁发嘉许状及奖章,以表扬他促进香港文化艺术活动发展,贡献良多。
热爱家庭生活 为家人移居美国
热爱家庭生活的吴竞辉先生,与家人的关系十分亲密。当年出任香港印艺学会主席之前,他也先与太太商量,得到她的支持,才担当这个职位。
近几年,吴竞辉先生在香港的时间少了许多,因为他与妻儿移居美国。作出这决定之前,他的大女儿已只身到俄亥俄州升读大学,小儿子则要为升学作计划;当考虑到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生活环境较理想,年长母亲和胞弟妹又一直在美国定居,于是他在2003 年「非典」(SARS)之后毅然举家移民。
吴竞辉先生在美国的生活挺写意的,日间多与家人相处,晚上处理香港的事务,与公司的客户和同事沟通,假期时到处游历,很享受与家人共处的时光。现在,吴竞辉先生的大女儿已经硕士毕业,学有所成,虎父无犬女,她考取了职业治疗师的专业资格,并正在美国一家癌症专科医院服务;小儿子则仍在大学读书。
最后,吴竞辉先生寄语社会上的年轻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愿意从低做起,主动一些,不怕吃亏,勇于接受新事物。在办公室内,他摆放了台湾「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兴才教授赠予他的座右铭,认为很有意思:
「尽心尽力不计得失 吃亏是福与人为善」
外号「印刷界马英九」
吴竞辉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外号,名为「印刷界马英九」,趁着这次访问,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问个究竟;但他坦言自己也不知因由,只知道是香港印刷业商会理事明公荣先生给他起的。
笔者当然不轻言放弃,要查个水落石出,终于从明公荣先生找到答案。根据描述,原来在十年前,某香港印刷企业每年一度的新春晚宴上,一众印刷界朋友相聚交谈期间,明公荣先生察觉到当年是香港印艺学会主席的吴竞辉先生,既为人所熟识,又温文有礼,加上高大英俊,气宇轩昂,与当时受台湾群众欢迎的马英九先生有非常近似的气质,因此他当众称赞吴竞辉先生为「印刷界马英九」。于是,这个外号从此不胫而走了!
各位读者,你们有同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