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直面生存和改革双重挑战
2009年5月,股神巴菲特在其公司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说:“对于美国绝大部分报纸,不论在任何价格,我们都不会购买其股票”。而巴菲特和报纸的缘份其实了得:喜欢看报,每天阅读5份;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增值128倍,这是巴老最骄人的投资业绩。
确实,报纸的“落魄”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2008年10月,拥有85家报纸的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宣布裁员1000人。是年12月,旗下拥有《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美国报业巨擘—论坛公司申请破产。今年3月,具有146年历史的“百年老报”美国《西雅图邮报》停印,成为美国首个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报纸。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报业颓势毕现,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1.5万名报业员工失业。《华尔街日报》被迫缩减版面,《纽约时报》不得不放弃近百年传统,在头版辟出大幅广告版面……所有这些,让不知何时被冠以“传统纸媒”的报业,前途显得似乎更加黯淡。
就在美国报业陷入困境的2008年,我国报纸的印刷总量也同比减少2.45%,为16年来首次下降。原本“成长期”就比西方晚、还未进入到“成熟期”的中国报业,便在21世纪头几年同样进入了“衰落期”。而早在2005年,两个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已显现中国报业“衰落”端倪,一是《北京青年报》业绩急剧下滑,一是报业广告增幅首次低于GDP增幅。也是在这一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陡然下跌,报纸印刷遭遇“寒冬”。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纸张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已经处于守势。如今,很多人已不再需要通过看报纸、电视或者听广播来获得新闻。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赢得了传统媒体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报纸的“一夜衰退”,正是源于互联网新媒体的“一夜兴起”。金融危机不过“迫使”这一时刻的到来提前罢了。
如此一来,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报业,便面临了生存和改革的双重考验。
自2003年启动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中国报刊改制已走过6年。对报刊社来说,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已经不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选择,全国报刊包括中央一级的大部分报刊转企改制已是大势所趋,现在要考虑的该是怎么改的问题。
其实,中国报业在经历了30年的市场风雨后,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的束缚,而这正是中国报业市场效率偏低的原因所在。许多硬撑着的亏本又没人看的非时政类报纸,白白消耗许多资源,既是对读者不负责,也是极大的浪费。
2009年,国家部委出版社改制先行一步,一声令下,在2010年底之前不改的单位将自动给予注销。下一步,报刊转企改制已近在眼前。据悉,目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通过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实施细则,将于近期颁布;报刊退出机制也正在试点中,不久后将在全国推开。
前不久,创刊于1993年的《中华新闻报》,因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停办,这是中国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这样一张报纸此时倒闭,预示着中国报刊体制改革如期并且正在加紧实施。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刚刚于北京结束的世界媒体峰会上,与会代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金融危机带来的真正影响,其实是加速缩短了全球媒体变革的进程”。在中国传媒实力正受到越来越多世界同行关注的时刻,中国报业找到了改革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