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台湾学生论文(12.3)
叁、中国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画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传统绘画,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的绘画具有丰富性及复杂性,从阶层上区分,有士大夫画和民间画,就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就表现形式上有工笔和写意…等,种类繁多。其本质上讲究笔墨,求形似、意境,不尚华丽趣质 。
一、中国传统书画之视觉运用
(一)采用散点透视
所谓散点透视,是指不受固定视圈的限制,将其在不同的视点上,将不同的视圈内所观察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里,使得视点像是在移动。这种散点透视法,在一些结构复杂、埸面广阔的画幅里,更是经常地被使用。(如清明上河图)
(二)计白当黑
在中国绘画里,空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即所谓形象的延续。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一种更大的谦虚,虽不着墨,却能让人的性灵与思维恣情奔驰,而获得无穷的妙悟,若是填得满满的,会令人有透不过气来及杂乱无章的感觉。空白的最大作用是引人注意。这种画面的构图方式,亦被广泛地运用在西洋式的现代版面设计上,图21虽然以黑为底,但很明显的,突显了右上角的圆,所空出的一大片黑,同样有″留白″的效果。
(图21:Design by Rudy VanderLans/1987)
(三)平面布局
中国画常见的立轴和长卷的构图形式,前者是近的居下,远的居上,近不挡远,愈远愈高;如宋代夏
所作的西湖柳艇图(图22)。後者是愈远愈向左或右发展。由于采平面布局,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都不在画面上出现一条明确的地平线。
(图22)
(四)笔墨技法
笔包括点、线、面、皴、擦,其中线是最主要的;墨有时候还包括色彩,而一般是指水墨。在用笔方面则有方圆正侧、转折顿挫;用墨则有浓、淡、乾、湿、黑、白等,都是基本内容。笔法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墨法是表现物象的浓淡虚实,甚至是体积和质量感。
(五)删除明暗
因中国书画家喜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绘画,故无法描绘固定光源和采用西方绘画「以光分明暗面
」。转而着眼于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线条的轻重转折,并运用线条来概括物象来表现其形体结构,即所谓的「骨法用笔」。如图23徐悲鸿的【晨曲】,图中麻雀的身体,即利用水墨浓淡变化来表现,并利用线条的粗细来画出树干。 (图23) 这种「骨法用笔」亦被西方广为使用,更运用在服装设计的手绘稿上(如图24、25)
(图24、25)
(六)色彩的运用
由于植物质颜料的大量使用,使得中国画的色彩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但我们可发现,在中国画中常采用对比性的调和,如工笔画的石青石绿和朱砂,写意画的花青和赭石女,都是从强烈的对比中取得调和,很少有中间色调,尤其在工笔画之表现上特别明显。
二、文字在传统绘画里的运用
(一)书画同源
文字起于象形,是世界各民族的共通现象,随後陆续转为拼音。惟中国文字依形附声而产生意义,一直保存了原始描模的风貌,尤其在商代早期铜器上的铭文图象意味更浓厚。书画家吕佛庭,就以书画同源与书画分流的意境,创作了文字画,利用甲骨文的象形字为图像(如图26)图中的鸟与鱼,就是甲骨文。
当文字发展到草书的阶段时,因书写工具及材料制造的进步,使得文字书写由静的点画产生了动的笔势,字的体态有了情意,即所谓的字势。书由点线构成文字符号,画是仰赖点、线摄取物象,两者同源,分派发展,再融会贯通,彻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形式和内涵。
(图26:吕佛庭之文字画)
(二)题诗加跋
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
,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撇、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
海报的兴起,可说是中国画上题诗加跋的延伸,同样具备图像及文字,其中的文字(文案)一样能够增加画面的内容,只不过大部分的海报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的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书画以图为主,文为辅的顺序有点不同。海报因其性质不同,所使用的文案性质亦异。图27是以图画出主题,以文字来倾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图28是戴秀菁于1986年设计的新春音乐会的艺文海报,以文字直接写出主题,利用影像表达音乐会所带给人的意境。
(图27:齐白石【农具】【柴爬】) (图28:戴秀菁,1986,新春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