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切质量浅析
薄纸印刷后卷曲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裁切薄纸印张(如字典印张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印张卷曲、翘曲等现象,影响裁切加工的进度和质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印张的含水量与环境温、湿度不平衡造成的,可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1.除湿法
由于印张内部比空气中的含水量低,裁切后的径向断面就要迅速吸收水分,以达到相应的平衡。因此应适当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水分,避免裁切后的径向断面发生卷曲。解决方法: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去除室内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除湿的目的。相对湿度为50%RH,温度为20~29℃,温、湿度达到标准要求了,印张也就不容易卷曲变形了。
2.砸页法
如纸张印后出现卷曲现象,可用砸页法加以解决。先将所切印张翻身,用手工“砸纸”的方法把卷曲的印张敲砸上许多折线,利用折线与折线之间产生的支撑力,强行改变弯曲的印张,使之相对平整。
3.晾纸法
晾纸法是利用晾纸机将切后或者没有切的白纸通风吹晾,使纸张内部湿度和空气湿度保持相对平衡,并使其在印刷和印后加工中不易变形,这样可提高印刷质量,也给装订过程减少了很多麻烦。
此外,为了保证纸张内部合理的水分(5%左右),还应注意纸张的堆放位置,不宜靠墙、靠窗、靠暖气(冬天),更不可放在露天,以免过于干燥,破坏纸张合理水分,造成纸张翘曲不平等现象。
点线式裁切方法
在传统的撞纸台中,撞出的印张尾线通常是垂直的一条线,但有时撞出的印张是不规则的锯齿状,观察印张正反面套线又是很准确。怎么才能裁到规定的线上呢?通过对裁切过程和所用设备以及对印刷机的细致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偏离垂直线的印刷品(撞后一沓印张应是尾线组合形成的垂直连线)均是歪斜不齐的印张,确切地说,凡不是直角的印张均是偏离出垂直线的。那么如何解决和应对呢?我们从多方面的探讨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让裁切后的纸张成90°。
(2)对成品印张进行裁切方法上的解决,即“点线式裁切方法”。
探究这个方法,首先要去认识印刷机的输纸机构。印刷机的输纸机构是由飞达把纸张输送到输纸台上,然后通过皮带的传动将纸张送至前挡规处,再通过侧规把纸张拉至规定位置(如图1所示)。送到输纸板上的纸张要经过两个动作后才能交给叼牙:第一个动作是纵向运动,就是来时向前运动的动作;第二个动作是横向动作,就是拉规的动作。观察发现,若送至前挡规的纸张,靠近拉规一边如果小于90°,其角尖部就会越出拉规(如图1所示);凡是大于90°的纸张(靠拉规一侧),其尾部一边也会超出拉规。症结找到了,便有了解决的方法。印刷的输纸定位是由点、线构成的,点是拉规轴承决定的点,线是前挡规形成的线。通过对印刷机的了解,为了裁切出更准确的成品,我们决定对撞纸台进行改造。把撞纸台改造成点线式结构。具体做法:在原有的撞纸台上加一块宽约100mm,厚约20mm,长约高出原撞纸台自身侧板高度的板,把它放到拉规位置。用此种撞页方法印张非常到位,所撞出的印张也特别符合裁切的要求。但裁切的方法不改变,还是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于是又加装了裁切的装置。具体做法:用同规格的板把它固定在推纸器上,通过测量和实践,在推纸器距侧帮110~120mm处(印刷机的拉规位置)用双股8号铁丝窝成马蹄状,一头卡在板上,一头卡在推纸器后,每叠裁切厚度应为70mm。此种方法装卸方便、灵活,又不影响裁刀的结构。只要套印准确,就能裁得漂亮,提升了优质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裁切造成“出血”的损失率以及因补印造成的成本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10余年的应用,效果很好。
刀片的结构和样式对裁切质量的影响
刀片的样式主要取决于刃角。刃角通常情况下有两种:用立式磨刀机磨出的弧线型刃角,如图2(a)所示;用卧式磨床磨出的刃角为直线型,如图2(b)所示。还有一种特殊型刃角如图2(c)所示,此种刃角可适应随时更换各种软硬材质的被切物。此种刀片的加工方法:刀刃在24°时在其刃角上再磨一个26°的夹角。对于初始速度较慢的刀用弧线型刃角较为适合。因为此种刃角初始下切时,阻力较小,这主要得益于角的弧线外形。值得注意的是,刀下切速度慢,应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较小的刃角。如果刀下切速度较快,应在范围内选择较大的刃角。裁刀的下切速度与刃角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应正确调节、灵活掌握。刃角的选择可参照表1。
此外,钝刀对裁切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由于刀刃形成圆头,当刀片下切时,刀刃不能一下把纸张切断,而是一直下压直至纸沓成沟形(如图3所示)。而此时的纸沓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刀刃冲破纸沓完成裁切,但所切出的纸沓上面形成了探角,已经完全不是直角了,而是60°左右探出纸沓的一个弧角了。所以探出部分肯定是大于纸沓下面的纸张,形成所谓的上下刀口。因此,应该在发现纸毛切后粘连就应及时换刀,以免使裁切质量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刀片切1000~1500次就可以换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