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喜看文化殿堂旧貌换新颜(2)

资料来源:印艺222期/2002年6月 作者:何远裕 更新日期:2003-05-23

在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明代印刷处于全盛时期,突出特点是技术上大有进步。一是木版彩色(双色以上)套印的兴起。陈列的《十竹斋书画谱》、用拱花(凹凸)技术刻印的《十竹斋笺谱》和《梦轩变古笺谱》等印品,是当时雕版印刷术达到新高度的几件代表作;《十竹斋书画谱》更是中国印刷史上第一部表现深浅层次的上乘彩色印品。二是始于宋代的印刷专用字体--宋体字更为成熟。陈列的《永乐大典》、《人镜阳秋》、《类笺唐王右丞诗集》等多种典籍,分别用长、方、粗、细和楷书风格的宋体字刻印,这是当时雕版印刷术达到新高度的又一标志。三是广泛应用铜活字:地区遍及江、浙、闽等诸省,印本种类、数量大增,铜活字印本书品较高(展品已专题陈列)。此外,明代印刷业比宋代地域分布更广:陈列的民书印刷作坊几乎遍及全国,直至边远地区,且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众多藩王刻书。工厂规模更大:陈列的官书印刷厂「司礼监经厂」,有刻字、印刷、折配、表背等主要工种,还有制笔、制墨等辅助工种,主要工种的工匠少则130多人,多则350人,全厂工匠加在一起将近千人。印刷品种更多:陈列的既有经史子集,又有大量的戏剧、小说及通俗读物;仅藏书家毛晋自办作坊刻印的图书就有600余种。明代印刷「全盛」的史实,再次向世人和有的国家印刷史学者传递这样的讯息:无论是研究中国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包含铜活字印刷)技术发展的历史,都应该采取尊重事实、科学理性的态度。

清代,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印刷的最后时期。第十组展品介绍清代全面应用雕版、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木版彩印等技艺,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展陈的《顺治元年誉黄》,是清代开国皇帝顺治1644年进京三天后第一个安民告示,是历史上最大的雕版印刷品(版心高50.2厘米,长167.6厘米),中国印刷博物馆独家收藏。明代兴起的木版彩色套印,清代向提高与普及两方面发展:展陈的多集彩色套印版《芥子园画传》,技艺更为精湛,质量优于明代,是格调高雅的代表性印品;南北十余省市大量印制、题材广泛、色彩丰富的年画,走进千家万户,遍及广大农村城镇。展陈的文物、文献中,还记录了中国印刷史上的三项第一:清代中央政府办的出版印刷机构武英殿制造25万个铜活字,排印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分装成5000册,525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书;武英殿刻制25万余个木活字,设计制造摆字木槽、字盘、字柜等成套设备,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木活字版印刷工程;从雍正到乾隆两代帝王前后刻印5年的雕版巨制《龙藏》,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大藏经》(7168卷,718函)。同时展陈的安徽教师翟金生历经30年研制五副不同字号共10余万个泥活字,自行排印诗集《泥版试印初编》,是自未代毕升以来汉民族传承发展泥活字版技术的新成果。

清代印刷业的兴旺发达,集中于它的前期和中期(所谓「康乾盛世」);后期(始于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先进的铅活字排版及石印技术的传入和推行,中国古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由盛而衰,逐渐退出主流地位,以泥、木、铜为材质的活字版印刷逐渐走向消失。

像中国造纸术一样,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通过多种渠道先向周边和东南亚国家,继而沿着水陆两条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第十一组展品介绍了这个过程及传播原因和深远影响。重点展陈经过查考订正并重新制作的大幅《中国印刷术外传路线图》,《中国造纸术外传路线图》,分别记载了中国两大发明传播到亚、非、欧和美洲大陆有关国家的路线和时间,这晬中国造纸史和印刷史专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注视。同时展陈的文物文献,分别介绍了印刷术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国,经波斯传入欧洲大陆,再由意大利、德国传遍欧洲各国,16世纪传到美洲;专题介绍了公元1300年前后,地处丝绸之路上回鹘人首创字母木活字,随后传向欧洲,德国人谷登堡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经验,试制成铅活字并排印成书,18世纪初铅字技术传入中国,互取所长,共享成果。

按照历史进程,结合陈列需要,在上列十一组展品中间,还有机的融入了入物群和模型群,丰富了展陈内容,增强了观赏效果。

一.介绍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曾为印刷业的发展作过贡献的各阶层人物。他们是:对造纸技术有重大改进的东汉宦官蔡伦;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大量印发普贤佛像的唐朝名僧玄奘;下令刊印长孙皇后遗着《女则》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二亲敬造普施」精心刻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唐人王阶;首次刊印儒家经典《九经》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五代十国时期的四朝宰相冯道,最最私人出资印大部头《文选》、类书和《九经》和后蜀宰相毋昭裔,聘请匠人,主持刻印大量佛像、佛经的五代爪沙州(今敦煌一带)地方长官曹元忠,现知最早五代刻印工匠雷延美;泥活字发明家宋代平民毕升,撰文记载毕升发明及泥活字制作工艺的未代科学家沈恬;为木活字版技术改革作出新成果的元代农业学家王桢;自办印刷作坊刻印数百种图书的汲古阁主人、明代藏书家毛晋,潜心研究、亲身实践木版彩色印刷的明代名士、《十竹斋》室主胡正言;自行制造并最早用铜活字印书的明代华氏家族的华燧、华坚、华埕兄弟、叔侄和藏书家安国;精心组织刻印多集《芥子园画传》的清代戏刻家李渔,分别主持铜活字和木活字印书工程的清代官员陈梦雷和金简。其中,为蔡伦、毕升制作了铜像,复制了毕升和夫人李妙音合葬的墓碑;为冯道、沈恬、王桢、胡正言、翟金生绘制了画像。展陈这些印刷史上有据可考的人物群,完善了「见物又见人」、「以人为的本」的布局,内容上更接近历史真实,推进了主题的深化。

二.保留、改造、增设了与印刷术发明、发展相关的几种标志性模型。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印刷术得以发展流传至关重要的条件。经过改造陈列于源头馆前端的古代抄纸模型,由演示者按操作工艺制成纸张,引发观者浓厚的兴趣,有人立等样品留念。陈列于古代馆第一展厅的木活字转轮盘和读稿、取字人像模型,历来备受中外参观者喜爱。李岚清、丁关根等中央领导人,德、日、美、澳等多国和港、澳、台地区及国内外印刷史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成千上万的大、中、小学生和各界观众,都曾在此驻足观赏。这次改造,将一副向民间收藏者购买、早期使用过的旧木活字和一副由荣宝斋老技师雕刻的新木活字共10000余枚,根据元代王桢按
分类存字法规范的置于盘内,两尊与人体同比,用玻璃钢铸造的工匠,站立者读稿指
,中坐者听稿取字,颇有「返古归真」氛围。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代表和后续观众,看过模型后都赞叹七百多年前中华先贤的智慧。在古代馆第二展厅活字专题展区,陈列着新增的制作胶泥活字的工艺过程泥塑工匠群体模型,小巧精致,许多观众透过玻璃罩细细碞评。走进古代馆第三展厅,一眼看到一个崭新的仿宫廷式房间,硫璃瓦盖顶,彩描屋檐,珠红漆柱,汉白玉栏杆,大理石地面,全是真材实料,这是按印刷史专家设计思想精心制成的「武英殿摆版坊」模型。房间里面陈列着一组蜡制群像--刻字、取字、排版、印刷、装订工匠和监工官员,或坐或立,或行或止,布局错落有章,形象栩栩如生,这是天津著名工艺师的杰作,置身现场,似有新临其境之感,观者人见人爱,纷纷留影收藏。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源头古代馆」,通过上列十一组及串联其中的人物和模型等展品,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的起源、发明、发展和外传的历史过程。参观这些展品,有助于人们走近早已远去的时空,从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证据中间,了解中国这项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的来龙去脉,认识它在世界文明进步长河中的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中国拥有的永欠性知识产权,不容贬低,更不容侵害。

步入中国印刷博物馆二楼,是重新设计布局的近现代馆。在这里,所有的展柜、灯光、墙面和展板材料全部去旧换新,展区环境呈现出热烈明快的氛围。在这里,所有展出的实物都经过认真选择摆放,所有的展板图文都经过精心编排制作,在深化内涵上有几方面的进步。

1.更鲜明的体现了「大印刷观」和「大中华观」的理念。以展现中国引进近现代印刷技术和印刷工业发展、振兴过程为主线,按「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民族印刷工业的初创和兴盛」、「新中国印刷工业向现代化迈进」三个部分纵向衔接,横向整合「港澳合印刷」和「证券印刷」(钞票和邮票)两个专题,脉络分明,陈列有序,既力求覆盖面广,又突出重点史实。有的专家综观后评说,这是中国近现代印刷发展历史的缩影。

2.按照上述理念和主线,首次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印刷大事记」。「大事记」的开头两条,综合记载了「1587--1614」年间外国传教士携西文铅字及印刷机到澳门」,「1815--1900年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在中国各地建立印书馆60余所」的史实,用简洁的文句点出了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我国和当时封建王朝被动对外开放的曲折背景。随后自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第一年,选记了最远于「1860年姜别利创电铸法制成汉字铜模」,最近于2001年5月「在北京召开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共记录84件史实,时间跨越两个世纪,空间涉及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其中,「香港印刷业商会成立」、「台湾区印刷业同业公会成立」、「香港建立九龙邓镜波学校」、「台湾师范学院设印刷职业教育组」、「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设印刷工业专修科」、「香港观塘工业学院成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印刷界设印制大奖」、「台湾出版界设图书印刷金鼎奖」、「台湾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等条目被录入「大事记」。此举受到史家和识者的广泛重视,表示认同,并提出了人中人竹木正和补充的建议。

3.接在「大事记」后面的丰富展品,系统展现始于19世纪初,以「铅与火」为主流,近代凸(铅)版、平版、凹版印刷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传入和发展的过程,展品准确介绍了外国发明凸、平、凹版印刷术的年代、特点和代表人物,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首次引进的时间、单位和演变。其体介绍了平版「三步曲」--石版、珂罗版和胶版印刷相继引进应用的史实,整修展示了胶印照相分色制版原理的灯箱,以利于形象传播科普知识。专门介绍了古代中国夹缬漏印和近代誉写版(丝网印刷前身)的出现、应用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