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喜看文化殿堂旧貌换新颜(1)

资料来源:印艺221期/2002年5月 作者:何远裕 更新日期:2003-05-23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以展现中国印刷术起源、发明和印刷工业发展、振兴过程为主题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建成,2001年,政府投巨资改造扩建,于5月重新面世。

中国印刷博物馆改造扩建后,拥有8100平方米的地面和地下建筑空间,整个馆容馆貌装饰一新,馆区周边芳草青青,在全面调整和重新布局后的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综合馆、印刷设备馆及证券、港澳台两个专题展区内,陈列着千余件古今中外的实物,近30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10余种各有特点的模型。它们以丰富的知识和厚重的内涵,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发明印刷术的历史必然和历史辉煌,一度由盛而衰的历史曲折,正在走向掁兴的历史动因和步入世界印刷大国的历史成就。旧貌换新颜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于2001年5月23日首先接待了出席有「印刷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的海内外代表,受到热烈、公允的评价。世界印刷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彼得‧雷恩,2000年10月24日曾到印刷博物馆参观,当晚向会见他的李岚清总理表示,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演变历史展示印象很深。时隔七个月,雷恩偕同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布尤和千余名代表,参观重新布局的展馆,欣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他确认:中国印刷业的历史,比西方国家公认的印刷业的开端要早得多,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较了解印刷发展历史的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主席藤田弘道明确指出,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刖技术的文明古国,早在谷登堡之前,就发佛踚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见多识广的美国印刷工业协会主席雷‧罗珀客观评估:中国印刷博物馆是我所见到的最出色的博物馆,美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没有一个印刷博物馆可与这个博物馆相比。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志雄欣喜的称赞,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氛围,比过去好看、耐看。台湾印刷传播兴才基金会会长李兴才认为,重新布展后的印刷博物馆主题更明晰,规模更大,品质更高,这是全球华人的荣耀。实践证明,这座矗立在京南大地的印刷文化殿堂,正以她新的风姿更好地发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基地作用,更好地发挥团结,凝聚港澳台同胞和全球华人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国与外国业界和馆际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作用。

旧貌换新颜的中国印刷博物馆,首先新在它的外观。走进大门,放眼望去:新铺就的1200平方米的绿地和彩砖通道气势开朗,设计新颖的地下展厅彩光顶罩立于绿地中央,新砌成的喷泉凌空飞舞,国旗和彩旗迎风飘扬。这一派景色令参观的中外人士赏心悦目,转眼展馆上端,书法大师启功书写的秀丽馆名挂于北侧,同原有江泽民主席题写、横挂于正中的馆名交相辉映。进入馆区一楼,迎面是刻于白色曲面硬塑书卷上的中文《前言》,和刻于银色平面钢版上的英译《前言》,同置于黑色厚重的大理石底座之上,现代而又典雅。环视大厅,全部除旧布新的展架、展板、展柜、灯光,还有新开辟的观众休息场所。看过这些,人们感到印刷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档次,它的「形」变了。而当人们深入各个展馆,仔细看过布局有序的各类实物,编排有章的展板图文,自然形成这样的共识:印刷博物馆的软件也升了级,它更重要的变化在于「神」。专家们的评语是:深化了主题,突出了重点,提升了品味,强化了特色,形神俱进,思想深度和整体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布局在三楼的源头古代馆,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改造完善的第一重点,主题的深化首先从这里展现。在本馆入口处,仰视载于仿制巨幅竹简上的「中国古代印刷大事年表」(俯视下端是英译「年表」),列举了近6000年(上自公元前4000年,下至公元1774年)与印刷术起源、发明、发展相关的重要发现、重要成果、重要事件,系统简明的介绍了中国古代印刷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这样布局自然不是现象罗列,细心的观众可以从中悟出它的寓意:中国、只有中国,才是印刷术的元祖,常有业界人士和中外观众在「大事年表」前驻足凝视,询问者、品评者、摘录者、建议者、索取数据者皆有。

往前走几步,立即看到一排新安装的仿琉璃瓦顶盖、实物与展板相匹配的展示长廊。第一组展品「印刷术的源头」从这里开始。展品保留了原有的精华,新增了几种实物和文献,强化介络了汉字的起源、演变、规范与普及;文字图象雕刻技艺的出现与成熟;笔、墨、纸张等印刷工具、材料的发明与改进;图文复制工艺的出现与完善;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求。这一组展品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以此明确回答世人,古代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所以必然为中华民族而不可能是别的国家发明,正是上列无与伦比的多源条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出现、演进、积累、融汇和创造的结果。

同「印刷术的源头」紧紧衔接,第二组展品「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内容既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升。在开头的「大事年表」中,首次列入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4年)「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的史实,与此相呼应,这里将明代学者关于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的论点,用醒目的展品公之于社会大众,开宗明义的宣称,根据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雕版印刷术的发佛鋆晚于隋代。一改近百年来以某种「现存最早」文物为孤证推断具体发明年限的思维定式,既预防再有人重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伎,又启示国人(主角是海外专家、学者)继续全面剖析已知、深入发掘未知文物、文献的智慧,坚定不移的捍卫民族先贤原创性的先进生产力,捍卫推动世界精神与物质发展「最强的杠杆」的历史地位。

第三组展品,比改造前更多、更集中的展示上世纪在海内外发现的自6世纪至9世纪中期的唐代印刷文物、文献。这里有:初唐高僧玄奘(公元596-664年)西出取经归国后以回锋纸施印普贤菩萨像;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下令梓行长孙皇后遗着《女则》;西安郊区唐墓出土的初唐印品汉梵两种文字《陀罗尼经咒》(公元713-766年);8世纪初刻于中国、1966年发现于韩国庆州佛塔的《无垢净本锓陀罗经》;刻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图文并茂、首尾完整、技艺成熟、刻印精良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故圆鉴大师二十四考押座文》(9世纪刻印),《一切如来尊胜佛顶陀罗尼经》,唐干符四年(公元877年)、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的历书等,以佛教印品为主。这一组数量不少、弥足珍贵的文物、文献证明,从唐初到中期,雕版印刷术已为佛教信徒广泛应用,技艺达到较高水平。在古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只有看见真实,方能认识世界。前代学者「行于唐世」之说,确是唐朝印刷盛行的真实写照。这种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此前历代多种因素积累、交汇、催化的结晶。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战乱割据,政权频繁更迭,仅有半个世纪的寿命,但印刷仍有较大发展。第四组展品用四类实物和史料,介绍了当时的印刷状况。一是印刷业分布面广,不仅在长安,四川、淮南、洛阳、开封、敦煌、江苏、浙江等地,所在多有。二是政府在国子监首次刻印儒家经典总集《九经》及其它书籍,并将国子监印书的创始者--后唐宰相冯道发起组织刻印《九经》的历史贡献首次展示于众。三是将私人印书的先行者--蜀相毋昭裔出资雇工刻印儒家经典和《文选》、《白氏六帖》等史实再次展陈。四是将现知印刷史上最早刻工--雷延美及其刻印的多种佛像如《观世音菩萨像》、佛经如《金刚经》等继续置于显著地位。这一组展品,是雕版印刷术「扩于五代」的重要史证。

到宋代,印刷进入鼎盛时期。第五组展品以雕版印刷的大、广、多、精四大特点为标志(毕升发明泥活字在后面专题展示),展现了「鼎盛」的内涵。宋代,佛经印刷空前繁荣,北宋初期(公元971年),政府于成都首刻历史上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5048卷(展出其中一卷);在以后的260多年里,相继五次刻印《崇宁藏》6334卷,《圆觉藏》5480卷,《思溪藏》5704卷,《毗卢藏》6117卷,《碛砂藏》6362卷,总计35045卷。印数之大,前所未有。宋代,中央政府(如德寿殿--内府、国子监、秘书省等)、地方政府(如安抚使、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等)、学校(如书院、州学、府学、军学、县学、群斋等)、民间(如房肆、家塾、寺院、道观、私宅等),从上到下,全国全民办印刷,地域分布之广,印刷单位之多,前所未有。宋代,不仅佛经、图书印刷业兴盛,而且大量印行多种纸币(有交子、蕃魶、会子、关子等),发行全国;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标广告印刷兴起。1100年前北未时期著名刘家针铺广告铜版和印样,同交子、会子等纸币,多种南宋版本图书(原件)一起,继续以醒目地位展示于众。图书、佛经、纸币、商标,印刷品种之多,前所未有。大、广、多、精--宋代印刷的鼎盛由此可见。明代学者「精于宋人」之论,虽非全面概括,却是对历史发展的重点提示。

与宋朝大体同期存在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以契丹族为主的辽国,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国,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以及回鹘族--维吾尔族地方政权,都很重视印刷,辽和西夏两国的印刷业尤其兴盛。陈列的第六组展品,有公元990年在燕京(今北京)刻印的《辽藏》(又称《契丹藏》,约5000余卷);有多种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刻本;在民间集资刻印、今存4000余卷的《金藏》(又称《赵城藏》),现存最早家庭装饰画、平阳姬家刻印的著名《四美图》(赵飞燕、绿珠、班姬、王昭君)及金国的纸币;有回鹘文雕版、活字版印本等:展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印刷的历史画卷。如果说第五组展品体现的是大印刷史观,那么,第六组展品体现的则是大中华史观,实际上,整个中国印刷博物馆都是这两种历史观的综合展现。

第七组展品介绍了元代印刷业持续发展的历史。突出的成果是首次出现整本书朱墨双色套印,陈列的代表性实物《金刚经》引人注目。同时展出元代盛极一时的书院儒学刻书的印品,如著名的西湖书院刻印的《十七史》、《九经》等。元代纸币印量很大、面值种数很多的特点,也有展品体现。

在古代馆内开设活字印刷发展的专题展区,是颇有创意的布局调整,第八组展品体现了这个创意。按照历史时序,分成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三个系列。泥活字系列居首位,展陈着:宋代科学家沈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北宋布衣(平民)毕升发明泥活字的全文,泥活字版工艺流程图,汉文泥活字实物和模型;还有泥活字技术传入西部后,西夏国用本民族文字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等经书。木活字系列居第二,展陈着:反映西夏国木活字印刷水平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等印刷品,反映回鹘民族木活字印刷水平的活字实物和拓印样;继毕升之后,元代农学家王桢对活字版技术改革有重大贡献,他自行设计的活朵转螂鄻图样、模型和他的专著《造活字印书法》,陈列于显著地位。铜活字系列排第三,展陈着明代盛行铜活字的多种展品:介绍了南京、苏州、杭州、建宁、广州等地都有铜字版印刷、无锡最为兴盛的史实;介绍了无锡人华燧于1490年制成、应用铜活字排印的《锦绣万花谷》(120卷)、《文苑英华纂要》(84卷)等多种高品味铜活字印本;介绍了无锡藏书家安国和华埕、华坚叔侄先后于1481-1543年制造和应用铜活字印书十余种;还集中介绍了自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八十余年间出版铜活字版本100余种、2700多卷的史实,并列出数十种铜活字印本的名称、印刷地区、印刷者、印刷年代,颇有史料价值。这样的专题布局,与同期出版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等专著匹配陈列,既有利于观众系统了解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发展的历史,也是对有的国家学者在这个领域的行为的一种响应。

在横向插入活字印刷专题之后,第九组展品回到纵向介绍明代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