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经营的核心考虑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一句独白,或可用以形容香港印刷商就是否北上经营的矛盾忐忑心情。因为对投资者来说,一步天堂,一步地狱,这一步踏错了,轻则赔上过百甚至过千万投资,损手离场;重则拖垮整体业务,难以翻身。
北上经营,意味将业务进一步扩充,重要的当然是灵活多变的经营手腕、严谨精密的行政管理、纵横交错的脉网络,同样重要的也在于清晰掌握北上的目标所在。是为寻求商机?减轻经营成本?扩大生产能力?加强竞争能力?还是反正人去我去,也就姑且一博?北京华联印刷董事长张林桂曾说:「有的企业面对竞争压力想到了北上,想到了搬迁,去寻取低成本。但是,更重要的寻求是降低企业本身的成本,尤其是降低企业部门间的互动成本成了大中型印刷企业的重大课题。」揭示了北上并非降低营运成本的唯一且终极方案,也进一步反映出企业若以北上作为减轻成本的解决方法,最终仍难逃从其它方面寻求成本下调空间的现实。
成本问题为必要考虑
单从减轻成本方面而论,不论是北上还是留港经营,相信仍是印刷商无可避免需面对的难题所在。对留港经营的印刷商而言,面对来自国内和海外的激烈竞争,问题的妥善解决或会来得更为迫切。富诚印刷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吴竞辉表示:「近年来香港有不少印刷公司结束营业,反映印刷行业经营艰难。行业除了要与本地及海外同业竞争,亦需面对来自国内的威胁。国内印刷厂经营成本较低,有降价空间,故能订出对客户具吸引力的价格水平,香港印刷厂的原有客户多少会因此而流失。但某些题材敏感、具时间性如金融财经类印件等,仍有必要在港完成,故香港印刷商在争取这类订单方面仍有优势。好像较早前我就曾将印件送到国内加工,但因海关计算机故障,以致印件被扣留一天,结果延误了交货期。故以后凡是急件,为免延误,我还是会选择在港完成。但当然一些量大及人手工序较多的印件如信封及立体图书等,碍于成本问题,仍无可避免地要送到国内加工。海外国家如新加坡、越南、印度、意大利、西班牙等,印刷服务订价也不高,香港同业要与之在价格上竞争的话,便很可能需循降低成本入手。具体例子如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完成手工书及精装书,利用香港的高效率完成期刊及财经印刷品。也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手,例如我们以往会聘用额外人手,以替代一些临时休假的员工,现时则取消了这种做法。客户的要求尽量满足,也为自己制造一点与别不同的特色如考取ISO认证,提供特殊印刷及加工服务等,如此客户在价比三家前,也不会忘记将你放入考虑之列。」
建立卖点可杀出重围
内地传媒报道:国内印刷厂的不断冒起,已令厂与厂之间的印刷水平差距日渐收窄。简单如印四色印件,印得再出色、收费再低廉的依然大有人在,印刷厂的毛利率由是不断下降,紧随对手减价为求自保明显已不再是可行出路。兆德印务负责人易嘉杰指出:「香港的经营环境亦同样困难,但能否在市场立足,还视乎每家印刷厂的目标及基础而定。个人认为,以往无法在香港立足的印刷厂,大部分是由于他们的目光较短小,故所铺就的路也是较短线的,例如只将焦点集中于为同行提供一般加工服务,而从没想过发展自己独有的产品和服务,为留港经营的印刷厂作支持。」矢志不向「割价求存」妥协的厂商,以特殊印刷服务为自己建立卖点,未尝不是杀出重围的最佳方案考虑。由经营直销邮件印制、便条贴、标签、立体、荧光油墨、凹凸印刷,以至提供更特殊的防伪、转移、智能卡、金属、全息、液晶、变色油墨印刷服务等等,减价以外,要变出市场少有的个人特色,只要有生意头脑、创意和决心,厂商不愁没有出路。
政府应扶持本地工业
说是留港建港,厂商有主观意愿,终究要有客观环境吸引他们留下。吴竞辉指出:「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工业。以往印艺学会代表与当时仍为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的唐英年会晤时,我就曾提出:政府可否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以扶持工业?例如拨出边境或工业……部分土地予港商或有兴趣来港投资工业的厂商,还建议批准输入外劳,以减轻本港工业的成本。只要要求他们每聘请若干个外劳,便需聘用一名香港工人,香港的就业率便不会受到影响。种种做法,不单有助留港厂商扩充经营,也能吸引外资在香港投资工业。因为对他们来说,香港法制、税制健全,仍具一定吸引力。此外,还希望本港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征求印刷服务或其它供货商时,也可以香港厂商作为优先考虑。又如投标者出价相同,可将订单优先给予香港厂商,如此自能带头鼓励采用香港产品、香港服务,对香港整体经济能产生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香港不会有所谓零市场,只要留心市场需要,并针对这一方面发展,是一定会有生存空间的。」易嘉杰如是认为。
惟望政府还留港印刷商一个生态健全的营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