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刷典故印刷技术沿革第四章
纸闸、断头台、切纸机
无论印刷或装订其中一种必需的机械便是切纸机,很多环境需要或工种都需要切割器具,唯独切纸机的英文名称为Guillotine,英汉字典称为「断头台」。这名称源自1789年法国人民推翻法王路易十六的统治,革命政府为消除贵族的影响力和防止复辟,大量杀害原统治阶层,为加速行刑便采用了一具新发明的断头台,据说这台断头台在路易十六执政时已由一位医生Dr.
Guillotine设计好,目的是以人道方法处决犯人,并经路易十六修改刀锋设计为斜形以减少切割的阻力,但是这台机器后来竟用来切下他的头颅,实在是生命的最大讽刺。今天若说由法国人首先发明可怖的断头台及印刷用切纸机,相信没有人提出反对罢!事实上在英国西约克郡曾经发现一些法国大革命年代的法文书籍,所采用的书面料是由人皮制成,相信是将处决后的犯人或俘虏的尸体剥下皮肤来制造书本,由此得知中古时代的欧洲书籍装订不单使用兽皮,也曾采用可怖的人皮物料。
尽管其起源的故事甚为可怖,但是切纸机已成为印刷业内的必需工具,近代的切纸机已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相当程度自动化,但在1940-50年代,香港印刷厂仍采用半自动甚或全手动的切纸机,一般习称之为「纸闸」。一些本地和内地的铁工厂都有设计及制造切纸机,因为大型切纸机缺乏防护设施,操作工在使用机器时必须小心奕奕,以免自己或者同事受到伤害,而事实上在1950-1970年间印刷业员工的工业意外,与切纸有关的意外个案甚多,直至1960-70年代切纸机制造商在纸闸上加装射线感应防护装置,这方面的工业意外逐渐下降,今天切纸机操作非常安全,发生意外的机会比六合彩中头奖机会还要少。
笔者于1960年代初在九龙邓镜波学校习技,当年该校有三台切纸机堪称典范,一台用以裁切封面物料和厚板纸的机器类似于照相馆用以裁切相片的闸刀机,但呎码甚为巨大,切刀长度超越四呎,长刀之尾端悬挂了铅锤使刀身上升,可将整疋充皮料或布料放置于机台上,由两位学生将布料拉至指定呎吋,再由一个学生以脚紧踏压纸掣以固定待切物料,另一位学生用双手大力扳下切刀。当时需要四人合作才可使用这台手动切刀。另有一台半手动切纸机,也需三人合作方可成功切纸,其中一位负责在切纸台上堆纸,另一位站立于机器后之高位,用手旋紧纸压(千斤),如同降下闸门一样,将纸张压紧,再由一位学生转动飞轮来驱动切刀。第三台切纸机是西德Schneider施奈达厂的出品,已由电动马达驱动切纸,外型与今天的切纸机类似,但是没有气垫风台和安全电眼,也没有程序和记忆系统,但是已可一人独立操作。
1960-1970年代的切纸机已经有很多技术上的改良,最受关注自然是安全问题,切纸刀是一件利器,原本古时是用来处决犯人的断头台,若不小心操作便有可能受伤,甚至可令手部永久伤残。笔者听闻一宗个案,当一位切纸工在裁切一迭书本时,可能纸压(俗称「千斤」)的压力不洽当,书籍滑动了,他的助手一时心急,用手试图将书迭推正,刚巧切纸工按动机器,将助手的两个指头切掉了。这样的工业意外不独香港,在世界各地也屡有发生,制造商因此在机器上安装了多种安全设施,例如在切纸可触及范围内装上射线感应器,其敏感度甚至蚊蝇飞过也立即剎停刀片、驱动机器必须左右手同时按动两个按钮,若任何一只手松开按钮,也立即剎停机器。自从加装这些安全设施,已很久未闻发生引致伤残的意外。为了增加生产效率,生产商又在切纸台上装置气垫滑珠,工人启动气垫俗称「风台」,便可轻易推动纸堆。又在机上增加记录设施,以磁带记录每一工作的切纸数据,下次切同一大小的工作,找出磁带记录便无须再花时间较机。未有磁带记录之前,工人必须以笔记录切每一刀之呎吋,非常不方便。现今最新式的切纸机已经全自动程控,有升降纸盆、震动齐纸机、扫除纸张内空气、移动纸堆、自动移位裁切和切后清除废纸,工人已无须搬动纸张甚至按钮切纸,所有工序和切纸呎吋可由计算机输入程序指令来管理。
一直以来德国制造的切纸机质量最高而又坚固耐用,最受用家欢迎,又有二手市场价值的切纸机便是宝莱Polar
Mohr,1960-70年代该机之呎吋观察器像潜望镜安装在机器顶部,与其它品牌的切纸机有很明显分别,当年是最畅销的皇牌。其它型号有施莱达Schneider和万能宝Wohlenberg,后来有日本的伊藤Itoh和原东德的Polygraph加入竞争。
除了传统的切纸机1970年代也流行三刀切书机,三刀机可独立操作,将一本或一小迭书本输送入机器内,除书背位置外,书的三边由三张刀片同一时间裁切完成,除增加切书速度外,切出来的书本其书背又称「脊位」较少变形和崩损。三刀机最适合切书,因呎吋及设计规限,不宜用以裁切纸张。三刀机也最适宜与装订生产线联动,例如骑马钉及胶装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