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印刷今古谈

资料来源:《印艺》第276期 作者: 余鸿建 更新日期:2007-09-14

折纸、锁线、车线、反封面

除单页印刷外,多页印刷之纸片必须先进行折页,才可按次序排迭装订。在未有机械折纸之前,印刷完成之印张都必须人手折迭,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香港,虽然已有折纸机面世,但是当年的斩刀式折纸机性能仍待改进,速度又慢,毛病甚多,因此许多印刷公司及装订工场仍大多采用人手折纸,特别是较薄的纸张如圣经及字典用纸在当年只能手折。当年的折纸工人大多是女工,右手持一条长竹条,将纸张覆合对角,便以长竹条沿折位向外压扫,熟练技工的速度颇快,每小时仅可折纸不超过1,000张。1960年代香港引进了日本斩刀式及德国制造的梳刀式折纸机,性能及速度大为改良,每小时折纸5,000张以上,而当年印刷需求和速度也大幅提升,折纸便成为生产在线的瓶颈,虽然机器价格颇为昂贵,为配合生产需求,香港厂商大量引进德国著名的Stahl(有译音为史塔尔)及另一名厂MBO折纸机,直至今天这两家公司的折纸机仍雄据香港市场。虽然日本生产的折纸机性能与德国机已颇接近,但仍然无法威胁这两家德国名牌的市场占有率。无独有偶,最近Stahl已易名为Heidelberg,由海德堡公司独家经销,而MBO则与M
A N R o l a n d结盟,各有忠心的客户用家支持。

最近二三十年间折纸机的性能日渐增加,已不纯粹折纸,加入附加配件后,折纸的同一时间可以加胶水黏贴、加针孔线、分割、压线、数纸分迭、压书及自动捆扎等工序已可一气呵成。1970年代宝隆洋行在香港已率先引进由折纸机为主体的邮件加工生产线,这台由瑞士Hunkeler厂设计之邮件加工生产线以MBO折纸机组合,加上了针孔线、冷胶糊贴、热熔涂胶、胶版加印、加套入邮寄附件等功能,裁切后之印刷品堆放于机器进纸,启动后一息间,一份内附信件、广告及回邮信封的直销邮件便可投寄。早期一些邮件仍需另外加贴地址,但近年已可加装喷墨打印个别人名地址甚或条形码记号,已无须再另行加工。一般书刊制作在折纸完成后,便须按书一页顺序排迭,一般称此工序为「排书」,又称为「排帖」,在1950年代以前,仍是人手排书,1950年代以后配合胶装生产线的排书机日渐普及,自动机器逐渐取代人手排书,1960年代宝隆洋行引进瑞士产制的Muller
Martini(港译音马天尼)自动装订设备,无论骑马钉或胶装都可分别连接排书机联动生产,因为机器设计优良实用,操作容易,虽然价值昂贵,也广受印刷商和装订公司欢迎。

未有「锁线机」之前,书本装订采用手工穿线,每本排好帖数顺序的折页,堆栈起来加压使平服,将之书边向下,书背向上置于木制或铁制的夹板内,旋紧夹板只露出小部分书背,以手锯在书背锯穿数条凹槽,,因锯槽已固定每一书帖之穿线位置,工匠以针引幼线连结之后,将线头锁好,再压紧书帖上胶,将书帖及线结固定,此工序称为「胶背」又称为「胶脊」,而成品则称为「毛书」。

锁线机最早由美国人戴维施米夫 David McConnel
Smyth于1871年首先注册专利,并于1882年在美国赫福特Hartford成立Smyth Manufacturing
Company生产手动锁线机,后来又于欧洲意大利设厂,1970年美国厂房停产,许多人还以为锁线机由意大利人发明,其实是美丽的误会。因为Smyth最早制造锁线机,所以美国人一般称线订书为Smyth
Sewn,已成为北美洲的一个通用装订名词。大概于太平洋战争后初期锁线机被引进香港,最早为脚踏式手摆锁线,以人手摆放书帖,后来改良为自动摆书,速度得以大幅提升,也减少了工人在操作时发生工业意外的机会。1960年代瑞士Muller
Martini马天尼公司生产自动铁线骑马订书机,由宝隆洋行EAC引进香港,立即大受欢迎,稍后更推出锁线机及圆盆式胶装机系列,广受用家欢迎。除马天尼外,另一意大利品牌Aster也受港商欢迎采用。现今的计算机程序控制的锁线机速度可增加至每小时12,000至36,000转速。

在锁线机流行之前,装订公司已采用缝衣机在书背边缘缝缀,称为侧缝Side
Sewn,若薄本沿折痕分中缝缀称为「车线」Singer
Sewn,因早年之缝衣机是美国Singer公司专利,所以以之作为车线装订的专用名称直至今天,就像NCR纸已不是NCR公司生产,名称仍习用流存下来。

铁线装订机相信是与锁线机差不多同时面世,1896年美国人汤马士毕格士Thomas
Briggs发明了第一台手动铁线装订机,称之为波士顿铁线装订机Boston Wire Stitcher
并成立公司命名为Boston Wire Stitcher
Company。1903年再发明第一台脚踏式马达装订机,可平钉及骑钉书本小册子、杂志和月历。1914年推出第一具办公室使用之订书机,并以公司名称缩写为BostitchR作为注册商标。在多种装订方式中,一般公认铁线钉是最快速和最牢固的一种装订方法,锁线机较为复杂和价格昂贵,早年香港生产的平装书籍很多先以铁线沿书背边平钉之后,才装上封面。而今天的支票簿、收条和抽奖券仍沿用此装订方法。

铁线装订机自战后初年开发了全自动生产线,特别适合大批量的快速生产,配合日渐增加印刷数量的杂志期刊、商品型录和学生习作部的需求,可以由排帖、套入插页及回邮卡、钉装、自动三刀裁切、数迭及捆扎一气呵成。多年来瑞士Muller
Martini以其优良设计、坚固耐用而稳占香港市场第一位,虽然美国Rosback,日本尾谷Osako及史塔尔Stahl后改名为海德堡曾努力拓展市场,但是似乎仍未能对马天尼做成很大威胁,反而中国国产装订器材日渐冒升,做成的威胁反而更大。

近代装订方式可分为有线装订和无线装订,两种方式都要加上封面,若加上卡纸封面,称为「平装」;若以厚板纸糊制成硬皮壳封面,称为「精装」。在采用机器生产之前,两种装订都靠熟练工人以手工制成,平装书加上封面步骤称为「反封面」,那是因为封面必先压线痕沿书边反折,人手涂上胶浆后黏贴书本边,工人执封面边缘用力抽起,封面反转便黏著书背完成。多年来香港人习称「胶装机」为「反封面机」,其原由便是来自手反封面工序。精装书装上硬皮壳封面,称为「上壳」,因为精装书必须经过众多步骤制作,例如毛书、胶背、包脊布、起脊、圆背、造书壳、黏衬、装书头布、上壳及压火线等,成品较平装书更坚固耐用,费用亦较昂贵。香港直至1960年代才逐渐以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笔者于1967年加入香港大日本印刷,当年大日本印刷及凸版印刷因提供商业轮转印刷,是小数香港装备各式自动高速装订生产线的大公司;1976年笔者加入上海印刷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香港颇有规模的装订公司,当年仍是局部手工制本,该公司东主钱大群先生原是上海名装订师傅,来港后受聘于香港石华堂印务,后来自立门户创立上海印刷制本厂,与精益制本的严凤翔先生齐名;而两大日本公司的装订部领班钟胜万及汪达铭也是上海师傅,另外一些独立制本公司如龙华、大华及精美等也是上海人开办,印刷业界称之为「上海帮」,在香港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他们业务上虽然互相竞争,私底下却互通讯息,实际上也提升了香港业界特别是装订的技术水平。解放前后,香港印刷及装订业界受上海影响颇深,近年香港印刷业大量投资于华东地区,竟反过来影响了华东地区包括上海的经营方式和技术革新。当年最负盛名的器材生产商,铁线骑钉及胶装器材以瑞士马天尼首屈一指,精装生产线则以德国柯尔布斯Kolbus独领风骚。

一些以精装方式生产之制品,例如商务日记、行事历或地址部有在书面角位包上金属,称为「包角」,日记和地址部必须经常翻阅,书面特别是封面角位很易受踫撞损坏,有金属包角既可装饰,又可保护书面免受损坏。一些日记本为保私隐,也有装配金属锁,早年的金属装订配件,大多由欧洲进口,现今大部分可在国内制造。

声明:「香港印刷典故」大部份文字内容由余鸿建先生执笔撰写,并经由各位顾问校阅及补充资料,其中部份内容有案可循,部份内容乃道听途说。欢迎读者提供补充数据及指正,请与本会编委会或直接与余鸿建先生联络。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