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书刊印刷企业职工现状探讨

更新日期:2008-12-01

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近年来随着内部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职工素质状况堪忧,具体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学历者居多。

    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职工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招工;二是复员转业军人;三是接班顶替。以上三个渠道来源的职工,往往占到现有职工总数的70%多。第四个渠道,才是大中专毕业生。这部分人,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合理。主要在子弟学校或职工医院等企业办社会部门,真正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2、从业人员大量是中年人。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隐性失业和人力成本负担。于是企业采取停止招工和提前退养的办法,一个萝卜两头切。结果是企业在岗职工中既很少有30岁以下的青工,也没有男55岁,女的甚至45岁以上的老职工,职工60%是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独特现象。

    3、人才流失严重。

    近两年来,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一是流向城市优势企业;二是流向体制、机制灵活的外资或民营企业;三是流向海外企业;四是流向其他行业。流失的原因不外乎追求更高的收入或寻找一个发展空间广阔而可靠的单位。流失严重的主要是经营技术人才等。几乎年年月月有流失,往往是一个辞职报告或不辞而别,便炒了企业鱿鱼。企业只能逆来顺受。

    4、工作作风上习惯于计划经济。

    40岁到50岁的职工,其思想成熟和工作历程,主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书刊印刷企业,是计划经济持续最长的行业之一。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制度与习惯可谓根深蒂固。在经营上,习惯于等靠要,依赖出版社发印活件;在生产上,只满足于来料加工;在作风上,老大自居,慢慢腾腾;在管理上,一杯茶,一枝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什么市场竞争观念,速度周期,服务意识,成本控制,效率效益等,在思想深处比较淡漠。

    5、特别短缺经营、管理、技术等拔尖人才。

    书刊印刷企业一方面是一般劳动力过剩,形成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技术拔尖人才短缺。这三种人才,一是数量少,二是流失严重。经营人才短缺,直接影响到企业难以承揽到足够生产量的印刷活件,致使企业设备闲置率达到60%以上。职工一年仅干3~4个月活,其余时间关门歇业,企业效益自然下滑,有些企业,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职工工资发放十分困难。管理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短缺,致使企业内部发展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的谋略不足,勇气不够。特别是决策失误较多,企业付出的成本太大,职工对立情绪严重。技术拔尖人才,既是企业生产的顶梁柱,又是职工劳动的领头羊。一般培养一个优秀的排印装能手或胶印机长,企业需花5~10年的功夫,但一旦成长起来,马上有外企高薪挖走,结果使企业成了印刷人才培训基地。只见播种,不见收获。常常闹人才荒。

    6、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岗位扩展,职级提升。

    随着书刊印刷企业改革与发展,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市场化。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迅速增长。

    一是农民季节工。这部分人,吃苦耐劳,劳动力成本低。既不需要企业买沉重的保险,也不提过高的工资要求。只求农闲时就近打个工,挣一点供子女上学的学费或家庭日常开支钱。过去,这些人多从事苦、脏、累、险工作,或在后勤服务部门。现在则大量扩充到书刊装订岗位,有些优秀者,还被编制到排版印刷职工队伍,成为合同制工人。

    二是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这部分人毕竟向往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的生产与福利条件,往往是流动性的。他们借重具有从事印刷工作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的过硬技术,被高薪聘请为机长或某一方面的管理者。

    三是返聘退休职工。充分利用这部分人的专门技术或市场关系资源等优势,继续为企业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比例不断扩大,岗位扩展,职级提升,已经成为书刊印刷企业新的用工制度的大趋势。关键是要合同化,契约化,政治经济待遇上一视同仁。

    针对书刊印刷企业职工素质状况,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六条改善策略:

    1、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

    近几年来,随着书刊印刷设备的更新换代,顾客在书刊印刷的周期上、质量上、科技含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严。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要自觉行动,将创争活动的制度要求与具体的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一是在整体部署与推进上下功夫,有计划,有活动,有考评。二是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使每个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的速度、质量、方法、效果上比学赶帮超,自觉成才。三是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学习的风尚,人人参与,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整体提高。一旦一个学习型团队形成,那么,其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能量在市场竞争中将是无往而不胜的。

    2、对重点人才要加大培养力度,加速成长,建立良好的留用机制

    尽管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但企业绝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加大人才培养,加速人才成长,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形成一种人才团队,同时建立好人才留用机制,使人才愿意留,真心干,长久发挥作用。在培养上,要订立合同,明确企业与职工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企业要舍得投入,职工个人必须回报企业。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名师带徒,实践体悟等,使人才源源不断地出炉。在使用上,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特别是事业留人,使人才有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而舒心的良好环境。在此,尤其要勇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要摒弃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传统,建立以才干论职务,以业绩定赏罚,以优劣论英雄的选评机制。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诚心诚意的服务,吸引自有人才留下来,也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积极加盟企业的创业发展。使人才与企业,成为与时俱进,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命运与利益共同体。

    3、下功夫调整和改善人才结构

    要打破非有高学历者不用和一流人才堆积在一般管理岗位的现状,果断实行一种人才大转移、大调整的办法。通过严格考评和实践锻炼,将真正一流人才充实到经营、管理、技术岗位上。二是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吸纳一大批有为有志青年人才。借助外部人力资本的优势改善内部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三是建立岗能、岗薪匹配的机制,提高对短缺人才岗位的物质与精神待遇。用优厚待遇,吸引一批拔尖人才。四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使一批不求上进的庸才自觉腾出岗位,更使一批迅速成长起来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愿意为企业发展效命。绝不能再出现庸才当道,人才气走的现象。这是国有印刷企业一个致命伤。

    4、用企业发展统揽人才,是保证人才团队的根本

    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才能涵养和统揽人才。难以想象,一个连工资也发不出来的企业,能够稳定人才队伍。现在吸引人才,一靠良好的待遇,二靠和谐长远的发展前景。作为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一方面普遍遭遇到生产经营的滑落,另一方面,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谋求长远发展。因此,最根本的办法,乃是加速企业发展,做大企业效益这块蛋糕,为稳定人才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目前,一是巩固提升课本、教材印刷这个主业,在做强做大上下功夫,多中求利。二是适度多元化,在人力、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开发包装装潢、纸品生产、特种印刷等,追求一种综合效益。三是增收节支。坚决改变粗放式管理,不计成本的生产作风,盯紧抓实每一个生产、工作环节的成本控制,让节约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中,自觉地过艰苦奋斗的紧日子。通过开源节流,使企业效益提高,进而吸引和巩固一大批人才留在企业,真心服务。同时,人才只有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一个长期无活可干的人才,纵然技能再高,也会逐渐萎缩的。实践表明,企业栽下效益这块梧桐树,才能招来人才这只金凤凰。有了金凤凰,企业才能更风光。

    5、打破现有用工制度,用市场竞争机制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置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打破旧的用工制度。具体讲,一是建立合同制。企业与职工,形成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采用合同的方式,予以确认。二是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既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利益因素,更要着眼企业长远发展和人才结构改善的战略目标,以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和实用人才为主导,扩大企业员工人才的比例,整体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行人才租赁。对社会上富有活件资源或企业短缺的某一方面资源人才,可以租赁,通过从加工收入中提成的方式,给予一定报酬,从而使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我服务。四是在企业内部实行中层以上职务竞聘制。通过民主评议,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个人演说等综合方式,评聘各级领导干部,甚至厂长、经理。彻底打破铁交椅、终身制、尤其是带病上岗、胡作非为的旧制度,进一步激活人才。

    6、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职工素质提升这项基础工程

    千重要,万重要,一把手重视最重要。作为企业的厂长,处于组织授权的最中心位置,也最有能力调配企业人财物各项资源,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第一责任人。因此,狠抓职工素质提升这项奠基工程与人才质量的管理工作,当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企业的领导万不能急功近利,本末倒置。重生产,轻人才;重眼前,轻长远;重使用,轻培养;重一部分人才,轻整个团队建设。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打算和人才兴、企业兴的应有投入。首先,要本身勇于不断做理论、管理、改革、发展、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一流人才,用勤于学习,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和形象为员工树立一个好榜样。第二,要注意机制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修筑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特别是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可以干成事的向上的环境氛围。第三,要带头关心爱护每一个人才,每一位员工。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朋友,共同参与公益活动等,给人才以全方位关怀和激励,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向心力。第四,要进一步强化奖评活动,给员工以发展的动力,更给人才以奉献的回报,使企业始终充满竞争向上的活力。(科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