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书柬:中文印刷名词规范化的几点感想
一、语言文字的相约成俗原则
狗年的新春拿点东西,喂了一群附近校园里的流浪狗。这群流浪狗吃了东西后,跟着我跑了一段路,来到路上碰见另一区怒目相视的狗群,这群流浪狗便退回原来的区域!原来牠们也有自订的楚河汉界,而且是以撒尿为标示的。我个人深信在海中的鲸豚、天上飞鸟、地上走兽、树上猿猴,他们都有自己声音沟通的本能和模式,才能成为族群。在世界任何原始部落也都有其独自语言。有学者研究整个太平洋盆地有几百个原住民族群,他们对数目「五」的发音都是一致的,而且不少名词也是相通的,这表示语音声音沟通音符、文字的视觉或发音混合视觉符号分辨,在人类脑海中演绎的逻辑性,具有相通之处,才可能相互学习达到相互沟通的效果。
我个人学日文是循母语闽南话这种中原古音,在唐朝和日语有同源头语言词汇,因而找到许多学习捷径。另外从英文去认识日文的舶来语(指西方外来语),构成我无师字通日文和日语学习历程。在古老汉字源头过程中,甲骨文是最古老的现存证物,而甲骨文一个字可能有数种写法,到十多种写法,在古老城邦政治时代并不足为奇。至今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相隔三、五十公里地方,语言几乎完全不相通的例子屡见不鲜。中国至今仍然保持一个世界最大的国家,除了交通、通讯之外,使用相通的「普通话」汉语、汉字,居功至伟事实上这是要归功于秦始皇的行同文、车同轨统一策略。而今天中国在「普通话」之外,对各民族、各地方的母语学习和使用,仍给予保留尊重,这是保留各民族特色的重要支柱。语言、文字到名词相约成俗,并随时代进步一直在演化,乃是恒久不变的定理,人为干预和阻扰只能收一时效果,并不能长久。像唐朝出了武则天她就自创许多汉字、宋时西夏李元昊全盘改造汉字发明西夏字,也都在历史中湮灭了。
二、两岸三地印刷名词不同所形成的背景
自从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后,海峡两岸本来所使用的普通话就很相近,文字虽有繁简之分,基本上用心仍然看得懂。尤其在中国老一辈的仍读过繁体字,加上中国现在对繁体字采宽容态度,所以在沟通上差距不大。今天香港、澳门也在使用普通话、学习中文表达方法,在生活上、行政上问题很少。
不过印刷名词这样专业领域的用词、用语,就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存在于两岸三地之间。以文字排版的字模来说,台湾在1949年之前,仍以日本式的活字架序列排列把铸成活字放在字架上,据老一辈说台湾的排字序列是依日本关西式排法,也就是京都大阪以西的排列秩序方式,另外东京活字架排序也略有不同。1949年之后,国民政府从上海撤出大量工、商业及生产设备,所以另外一群使用上海字架排序的人也在台湾岛上生产活字排版工作。1960年代日本的照相打字,使用相纸或底片感光的光学字模排版,其排列秩序完全违背日本国以外的地方所需,把东京、大阪、日本、府道县列在最常用字的第一区,其他则以「一寸之幅」的汉字秩序排列。对于海外使用者可说十分不便也不容易学习,但是再蹩脚工具也只有勉强使用,这说明台湾的印刷名词,基本上是以日文夹杂本地闽南语而成的,是一大族群。像印刷送纸的边规,古时是用针钉于送纸板上的「针位」,所以日语的针发音为「hari
」,台湾多数叫它「哈利」,别人就不懂,只有日本人懂,中文名词叫「边檔规」。在制版方面曝光「Expose
」、日本人叫「露光」或「露出」,在词上面不同,但意义上却可以理解。台湾岛内长久存在两种制度,写文章的人以中文印刷名词在写,因为使用日式台语名词的人不写文章,他们动手做用口说,另外一批人用眼睛看用手写,再有少部份人用上海话讲以上海方式做。
香港现代印刷的印刷术引进很早,加上当时在英国殖民地的背景之下,欧式印刷,尤其英国的英文印刷名词,以粤语方式译出或直接用粤语发音称呼的机率很多。不只香港,连带澳门和广东一带,也都使用带有粤语特色的印刷名词,像Offset
他们就直接以粤语音「柯式」两个字,发相同音的字眼用上去,在这个地区畅行无阻,在其他语文地区的华人,要搞懂粤语音才容易明白来龙去脉。(下期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