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工业概论》到“大印刷史观”
摘要:
十年以前,印刷界刚开始出现“大印刷”及“大印刷史观”名词之时,曾有人批评是标新立异,表示反对。但时至今日,显然已经无人反对,并采为政策,正大力推行。检视我在三十二年前出版的《印刷工业概论》一书内容,全然与“大印刷”及“大印刷史观”若合符节,说明我所提出的“大印刷史观”,是其来有自、脉络一贯,不是突发奇想,也并非人云亦云。如今,《印刷工业概论》一书已功成身退,正式走入历史,特回顾检讨,自我惕励。
以大印刷为内容的《印刷工业概论》
我于一九四二年考入中央测校受印刷专业教育,至一九四四年毕业,到印刷厂工作四年之后,再考入大学部继续深造印刷,一九五一年毕业,重回印刷厂担任实务工作。一九五五年起,转任大学教职,先教了一年的微积分,其后即专授印刷专业相关课程。一九七○年,受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印刷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讲课程中有“印刷概论”三至六学分,当时,因无适用教材,乃自编讲义,授课时规定学生详记笔记,期末收集学生笔记,将评分特优者纳入讲义内容,如此反复修改,于一九七三年成书,与罗福林教授合作出版,书名《印刷工业概论》,文化学院出版部在出版发行的简介中指出:
“本书内容广博、取材严谨、行文简约、附图详实。自印刷之定义、功用、科学、技术、艺术、史略、要素、分类、教育起,至原稿、照相分色、拼版、打样、制版、印刷、装订、特殊印刷、印刷经营止,兼及纸张、印墨、设厂、业务、管理、品质、成本、安全等,皆用提纲挈领方法,作深入浅出之论述;计凡三十余万言,附图四百余幅。此书在手,不仅可得研究印刷工业之万能论,亦为展示我中国印刷工业之里程碑。”
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博士在为本书所撰之序文中指出:“本书为作者多年来专精研究之结晶,撰为是编,公之于世。其对于印刷工业,可谓面面都到,巨细靡遗,以清楚之条理、明快之文笔、丰富之插图、精美之彩画、胜义络绎,融于一炉,为大学印刷学系引导入门之基本要籍,诚为青年学子之幸福,亦为我国印刷术迈进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印刷工业概论》,第一版即采用照相打字排版(照排)、百磅雪面铜版纸彩色印刷、穿线精装,全书重约二公斤。在中文教科书中,殊为少见。由于印刷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曾在一九七六年修订再版、一九七九年修订三版、一九八三年修订四版、一九八七年修订五版、一九九一年全新修订并用计算机重排六版、一九九五年增订七版,并分装为上、下两册。或因内容不断更新,近三十年来,幸获印刷界长期青睐。
有“台湾印刷界全能专家”美誉的陈政雄先生,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号的《印刷人》一二二期中撰文说:“……《印刷工业概论》一书,是为中文印刷界的圣经宝典,自一九七三年出版以来,已成为各级学校、印刷同业必读之书。……”
我在“著者弁言”,中指出:“盖印刷工业之入门学识,实为从事印刷专业,迎头赶上世界印刷水准之基石。是以本书之作,乃基于四大愿望:
一、提供初学印刷者对印刷应有之基本概念,以坚定其从事印刷工业之信心。
二、提供初学印刷者对印刷应有之全般轮廓,以窥见其研究印刷工业之门径。
三、提供初学印刷者对印刷应有之简明原理,以引导其发展印刷工业之兴趣。
四、提供相关印刷者对印刷应有之专业知识,以协助其遂行本身工作之便利。”
内容包括印刷的基本概念、全般轮廓、简明原理、专业知识,自是一本印刷概论书籍所必需涵盖的。但在当时,即使到了三十二年后的今天,仍未见到另一本印刷概论的书籍,会把印刷历史、印刷教育、印刷经营管理、特殊印刷等都包罗在内的。因此,台湾地区的各类印刷类科考试,如高考、普考、特考、升等考、留学考、入学考、印刷技能检定考等,一般都将《印刷工业概论》列为命题参考书。印刷系的毕业生,多年后出国留学深造,有人又再买一本新版的《印概》随身带走。今年六月,现任中央印制厂厂长的陈永辉校友,电请系上助教替他自己找一套《印概》,因为这套书已经绝版,买不到了。为《印概》画下完美的句点,我心存感激。
最要感激的是罗福林教授,我在一九七三年初完成书稿之时,为减轻学子的负担,想用模造纸单色印刷、平装出版。罗教授当面忠告我:“你是印刷系主任,要先把自己的书印好一点,为学生作示范。不然,学生哪有信心学印刷?”这是促使这本书精编、精印、六度修订的原动力。
《印刷工业概论》中的“大印刷”观念摘要:
检视《印刷工业概论》一书内容,现按各章节,摘录有涉及“大印刷”观念之要点(多数章节属技术性,不摘录)如下:
第一章 印刷绪论,分为定义、功用、科学、技术、艺术、哲学、器材、程序、发展等九节。摘要四点:
⒈ 印刷,是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将图文迅速大量复制于纸张或他种承印物上的一种工业工程。
⒉ 印刷蓄积人类知识、印刷美化人类生活、印刷促进人类进步、印刷广播人类文化。
⒊
人类文化愈进步,对印刷的需要愈迫切。国力基础愈强,印刷的范围愈广、印刷的数量愈多、印刷的品质愈高、印刷的速度愈快、印刷的成本愈低、印刷的人工愈省。
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书籍、报纸、期刊、地图、钞券、邮票、信封、信笺、名片、请帖、证件、文具、月历、食品盒罐、牙膏牙刷、包装纸袋、贺年片、床单衣料、仪表板、电路板、硅芯片、广告、招贴、海报、壁纸、磁砖、杯、盘、碗、筷、金融卡、手机、手表等等,无一不是印刷品,吾人生活若与上列诸物隔绝,必了无意义。
第二章 印刷史略,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照相、纸墨等节。摘要六点:
⒈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中国的印刷术,不是
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而成的集体创作。
⒉ 中国的印刷术,导源极早
;自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斑文布,而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玺印封泥,而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瓦当,而汉代的石经、东晋的木板雕印符咒,皆为其先期的历程。
⒊
古代印玺,用于印布、印帛、印木、印陶、印泥,皆印刷术之先河。印字之主要意义有二:一是印章,一是印刷。中国在周代,用印章已多,至秦汉,广及民间。印章钤于纸上,便与雕版印刷之作业过程相同。
⒋
人类文化,乃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印刷的发展,是先印图画,后印文字。图画印刷,其内容由简而繁;文字印刷,其字数由少而多。进而则文字与图画混合印刷,形成了我中国的印刷文化。
⒌ 罗斐教授(Prof.B.Laufer
1844~1934)说:“假如没有纸,便没有历史,没有科学,没有进步。造纸是人类知识的新阶段,从野蛮进入文明的新阶段。”又说:“巴比伦、埃及与希腊的文化,发达虽较中国为早,但他们对人类文明贡献的重要性,不能与中国发明的造纸与印刷术相等”。
⒍ 近据中国大陆考古学家进行挖掘发现,早于蔡伦造纸前三
百零五年,亦即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中国已经有纸。蔡伦只是改良造纸方法,最先留下造纸记录的人。
第三章 印刷要素,分为原稿、印版、印墨、印料、印机等五节,摘要三点:
⒈ 普通被印材料系指纸张而言。纸有新闻纸、印书纸、模造
纸、道林纸、铜版纸、钞券纸、包装纸、招贴纸、牛皮纸、打字纸、油光纸、毛边纸、纸板、赛珞芬纸……胶木纸、防火纸、柏油纸、圣经纸等。
⒉ 特殊被印材料,属软性者有玻璃纸、维尼龙、聚乙烯、布
类、裱合材料等。半硬性者有塑料、赛璐珞、波型纸板、厚纸板等。硬性者有铁皮、铝皮、磁砖、木板、夹板、玻璃、陶器、硬塑料等。任何物体表面,均可印刷。
⒊ 印墨,不限于油墨、水墨、苯胺、色粉、……均可复制图文。
第四章 印刷分类,分为版式、程序、原理、色彩、版材、印料、用途、性质等八节。摘要五点。
⒈ 按印刷品质之不同,可分为文化印刷、商业印刷、工业印刷、美术印刷四大类。
⒉
文化印刷,以传播知识为主要任务,包括书籍、报纸、杂志期刊、画报、文具、……等,层面最广,种类最多,目前绝大部分采用平版印刷。文化印刷的成果,就是印刷品。
⒊ 商业印刷,以宣传流通促进销售为主要任务,包括海报、广告、招贴、标签、型录、包装材料、有价证券、……等,由小到
大,从少至多,花样百出,以平版印刷为主,有须以凹版或其它版式印刷者。商业印刷的本身,多半只是商品的附件。
⒋ 工业印刷,以增加产品的价值或功能为主要任务,包括电
路板、纺织品、仪表板、建筑材料、玻璃、陶瓷、玩具、……等,通常是工业生产程序中所附属的印刷,方法因产品而异,惟以用孔版印刷者为多。工业印刷的本身,只是工业产品加工的一部分。
⒌ 美术印刷,以复制真、善、美色调再现的印刷品为主要任
务,目的在精密表现创作原件的艺术价值,贵精而不在多,如名画复制、版画印刷、木版水印、……等,一般以珂罗版、孔版、照相凹版、雕刻版印刷为多。美术印刷品的完成,不完全出自印刷人,需有艺术专家参与贡献。
第五章 印刷教育,分为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国等六节。摘要二点:
⒈
中国自古视书法与绘画为艺术,视印刷则为手艺,从事印刷技术的手艺人则为工匠。工匠的手艺,乃雕虫小技,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都不屑一顾。所谓:“上有好之者,下必甚焉”。上既不好,于是乎等而下之,印刷便为人所遗忘,任其在工匠师徒之
间,私相传授,自然流于保守,君不见,宋代毕升发明胶泥活字版印刷术,及毕升死,术亦不传。北派画家齐白石大师,在其做雕花木匠期间,默默无闻;其后,齐大师投刀从笔,改业作画,才声名大噪。因雕花木匠是手艺人,作画则是艺术家也。
⒉ 我中国虽是印刷术发祥之地,但对印刷专业人才的培育,
在士大夫观念阻梗之下,未能及早注意。尤以大专阶层的印刷教育,起步太晚,导致国内所有印刷工厂,对高级管理经营及研究发展人才的普遍缺乏。
第六章 原稿制作,分为原稿概说、文字原稿、绘画原稿、摄影原稿、完全原稿(电子稿)等五节。
第七章 制版照相,分为照相概说、照相器材、浓(密)度测量、特性曲线、线条照相、过网照相、扫描分色、修色概要、影像处理等九节。
第八章 拼版打样,分为拼版,打样二节。
第九章 制版,分为制版概说、凸版、平版、凹版、孔版等五节。
第十章 印刷,分为印刷概说、凸版、平版、凹版、孔版、纸张、印墨等七节。
第十一章 装订与加工,分为装订与加工概说、历史的演进、分类与程序、精装与平装等四节。摘要四点:
⒈
装订(Binding),乃将单张散页的印刷品按先后顺序连缀,使其坚实、美观,而便于阅览及保存,并作订正之意;故原为“装钉”,而通称“装订”。广义的装订,包括“装帧”、“
制本”、“装裱”在内
。“装帧”含有封面设计、式样计划、材料使用的艺术意味;“制本”仅指制作书本的技术;“装裱”则限于单张纸的裱糊工作。现在一般所称之“装订”
系指书籍及文具印刷品的“制本”而言。
⒉
装订的目的,首重保存及便于使用,亦有为欣赏而装订者。如读毕即弃的印刷品,以简单轻便为装订之着眼。经常使用的参考书籍、辞典,以牢固耐用为装订之要求。宗教书籍要严肃、文学书籍要典雅。但美观而别致之装订,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加欣赏的价值;装订者应作妥善之考虑,务使适合需要。我国在历次世界书展中均未得奖,此与装订工艺不精之关系最大。
⒊ 印刷品的加工,除装订以外,还包括烫金、上光、消光、轧型、打孔、装裱、制盒(袋、封套)、印号码、上背胶、压凹凸、……等。
⒋ 中国在秦、汉之际,以竹简或木牍为书,积若干片为一段
落,用苇或丝编连之,乃名为策,今作册。隋、唐时代,用缣、帛及纸作书,因不能编,始改为装订;不过,当时是束而为卷,卷者卷也。为使卷能舒展方便,故在卷心装轴,两端较卷子略长,用各种不同之质料、颜色,诸如象牙、琉璃、玳瑁、珊瑚、玉石、檀木、文竹……等作卷轴。
第十二章
特殊印刷,分为特殊印刷概说、木版水印、账簿印刷、印金刷金烫金、凹版及凹凸版、复写纸印刷、转写印刷、特殊材料印刷、立体印刷、植毛印刷、录音印刷、静电印刷、喷墨印刷、号码印刷、全像图复制等十四节。摘要三点:
⒈ 特殊印刷(Special
Printing),是采用不同于一般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及不同材料生产,供特殊用途的印刷方式。普通印刷,系用凸版、平版、凹版三大版式。除此三大版式以外之印刷方法,称为特殊印刷。如孔版印刷、喷墨印刷、静电印刷等是。
⒉
特殊印刷与普通印刷的机具不同。普通印刷用平版平压机、平版圆压机、圆版圆压轮转机等。除这些印刷机以外之印刷,称为特殊印刷。如木版印刷、账簿印刷等是。特殊印刷与普通印刷的对象不同。纸是普通印刷的对象,而特殊印刷是用纸以外之材料为印刷对象;如印布、印铁、印玻璃、印塑料等是。
⒊
当然,特殊印刷并不是全部如此。但是具有上列三种因素之一种,就可称为特殊印刷。因它包括有一部分特殊的技术、特殊的机具或特殊的材料,非普通印刷工厂所能胜任。举例如下:
木板水印、珂罗版印刷、塑料印刷、金属印刷、复写印刷、转写印刷、成型物印刷、织物印刷、孔版印刷、录音印刷、凹凸印刷、静电印刷、立体印刷、植毛印刷、烫金银印刷、电路板印刷等,不胜枚举。并且还有日新月异,随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增加。
第十三章 印刷经营管理,分为基本概念、工厂设计、业务估价、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成本控制、计算机管理、工厂安全等八节。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八十七节。
“大印刷”的界定
⒈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
⒉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所发明,亦非在某年突然的发明;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而成的集体创作。
⒊ 印刷为民生工业,现代人,离开印刷品,便无法生活。
⒋ 依印刷品之性质,可分为文化印刷、商业印刷、工业印刷、美术印刷四大类。
⒌ 书、报、刊物的印刷,仅属文化印刷中之一部分。
⒍ 印刷载体的被印材料,不限于纸张,任何物体表面,均可印刷图文。故印刷品绝不限于印刷于纸上的读物。
⒎ 印书史并非印刷史,印书史属文化史,印刷史属科技工艺及印刷事业的发展史。
⒏ 印刷版不限于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甚至无版,用刷、刮、压、拍、打、喷或无压,均能复制图文。
⒐ 雕刻制版不限于凸版、凹版,孔版亦可用雕刻制版。
⒑ 制作印刷版不限于用雕刻,光学、化学、电学、电化学等,亦可制成印版。
⒒ 印刷不限于用油墨,水墨、苯胺、色粉亦可印刷复制图文。
⒓ 印刷载体不限于平面,曲面、球面、不规划表面、软的表
面、硬的表面、……均可印刷复制图文。
⒔ 印刷是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发展,与当代的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皆息息相关。
⒕ 印刷工业属于高科技的尖端产业,须与精密机械、化学、光学、电学、电子、计算机、信息、色彩、艺术、经营、管理、市场等紧密结合,乃克有成。
⒖ 以上因素虽属重要,但最要者仍是人才,没有优秀的专门人才,印刷工业不可能有所发展。
⒗《印刷工业概论》一书,无论就各章节所包括之内容看,或自论述之观点看,均符合近年新兴名词“大印刷”所揭示的全部内涵,《印刷工业概论》可以说是“大印刷”的原创之作。“大印刷”之名虽是新近出现,但是,《印刷工业概论》一书在内容上显出“大印刷”的事实,已流传三十多年矣。
“大印刷史观”的孕育与提出
远在《印刷工业概论》出版之前十七年,即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出刊之《测量文化》一卷八期,载有拙文“印刷史闲话”,其中论及后唐宰相冯道刊印经书一事时写道:“冯道既不知印刷技术,亦未能改良当时印刷之技术,不过他当时身为宰相,深悉刻印经籍之重要,鼓励刻经而已。”
后来又在一九六四年四月出刊之《中国一周》第七三一期,载有拙文“印刷术的发明与熹平石经”,曾于“何时何人发明印刷”一段中写道:“说起印刷术,人人都知道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如果追问:印刷术究竟是在何时发明?由何人发明?恐怕没有人能作确切的答复,因为历史上也找不出确切的记载。”陆深曾说隋朝是“印书之始”。胡应麟亦说:“雕本肇于隋”。但我在文中指出:“印刷技术,不可能在开始发明时就大派用场,由皇帝下命令来担当国家雕版印刷废像遗经的重大任务。因此,若谓‘雕本肇于隋’,则雕版印刷术,必早在隋以前就有了。印刷术的发展过程,由印章而拓印,由拓印而雕版,由雕版而活字版,都是中国先贤的集体创作。”
一九九一至九二年间,北京范慕韩、王
益、王仿子先生等前辈,积极筹设“中国印刷博物馆”,其中,我和范老的书信往返最多,每承下问布展意见,我曾相当坚持:不能将“印刷博物馆”搞成“印书博物馆”。坚持“印书史非印刷史”。坚持“印刷可以涵盖印书,印书则不能代表所有的印刷”。我认为:将印书史取代印刷史,把印刷的功能压缩得太小了,把印刷的历史压缩得太短了,在世界印刷历史上,我们等于是自我矮化、自废武功、自暴其短。如此一来,“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设,对宏扬中华文化而言,恐造成反效果,中国人的印刷术发明权地位,或将难保。我基于四十多年来的一贯认知,据理力争。结果,总算贤明的前辈专家采及刍荛,照我的建议,将印博馆预定设立的“史前馆”改为“源头馆”,同意将“古代馆”以前数千年的印刷活动纳入印刷史的范畴,不再认为是与印刷无关的“史前”史,让差点搞成的“印书博物馆”,终于回头,转向“印刷博物馆”进行布置。
四十多年以来,我都坚持: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长时期逐渐演进而成的集体创作,没有确切的发明人和发明时间。这并无损于中国发明印刷术的历史地位,正如现在确定蔡伦不是造纸的发明人,也无法知道在蔡伦以前,真正发明造纸的人是谁?但并不会影响中国人发明造纸的历史地位一样。因为当中国有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时、中国有最早的纸张时,外国还未有,外国亦还未知,当然不能否认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是中国人的发明。我过去几十年如此坚持、现在如此坚持、将来还会如此坚持。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四日,我应邀出席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奠基典礼及印博馆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委员会议,次日又出席“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我发表“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的论文。“大印刷史观”,就是引用前述“大印刷”所界定的观念,来研究印刷史。质言之,研究印刷史要放大视野,开阔心胸、从整体的、全面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印刷史。不可仅谈印书史而不谈其它印刷品的印刷史、不可仅谈印在纸上成为读物的印刷史而不谈印在其它材料上的印刷史、不可仅谈雕刻凸版印刷史而不谈孔版和活字版印刷史、不可仅谈有了印刷品后的印刷史而不谈印刷品出现以前的导源和历程、不可……,总之,要打破将印书史误为印刷史的框架,还原印刷史属科技工艺史的本来面目。因为以往的印刷史论著,差不多全是出于书史学家或图书版本目录学家之手,着印刷史亦是以印书史为中心。书史学家与书为伍,自然所谈的是书,不谙印刷科技而着印刷科技史,自是强人所难。将印书史误为印刷史,涵盖的范围自然小,涵盖的历史自然短、视野自然狭窄、格局自然不大。书史学家论印刷史,将雕版印刷的承印载体限定为纸,凡不是印纸的,就不是印刷术;不是印在纸上成为读物的,就不能称为印刷品。这是完全不懂印刷术的外行人的说法,若明白限定为印书史,或情有可原;如果硬要越俎代庖印刷史,则完全违反文物专史的原则,万难苟同。
“大印刷史观”的实践
今将“大印刷”界定的全部内容纳入印刷史范畴,便是按“大印刷史观”看印刷史,格局自然大、视野自然广、心胸自然宽、历史自然长、涵盖范围周延,符合印刷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的特质。
一九九五至九六年间,我与好友印刷史专家张树栋先生共同策划,在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全力支持之下,邀约了一批对“大印刷史观”有共识的书史学家和印刷史学家十余人,全力合着《中华印刷通史》,完全按照“大印刷史观”来撰写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印刷科技发展的历史。到一九九八年,完成一部图文一百三十余万言的巨著,为古今中外第一部印刷通史,实践了“大印刷史观”的心愿,海内外学者专家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评价。自一九九八年以来,先后在两岸三地出版了正、简体字本、简体压缩本(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光盘及上网传播,并于二○○三年重新修订,增补史料、改正缺失,全书增至一百五十余万言,二○○五年在台北出版正体字修订版,并拷制大量光盘,也安排上网传播。在台湾有人刻意要“去中国化”之际,更具历史意义。有识之士,咸认是宏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双赢的一大贡献。
《印刷工业概论》一书,已经完成了三十多年的传承任务,功成身退。现在进入跨世纪的e化信息时代,“印刷”一词,虽名亡而实存,望后之贤者,继续发扬光大,衔接《中华印刷通史》之余风,照亮“大印刷史观”。
(原载二○○六年四月《香港印刷资源》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