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印刷意识
印刷是现代信息产业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把“无形”的电讯、文字和图形变为“有形”、“可携带”和可交换的信息。所以印刷是普及文化教育、传播知识的工具,前人的学说赖以保存,今人的经验赖以交流。同时由于印刷工艺的发展,印刷术不仅可用于纸张的重印,而且可在丝绸、布匹、木板、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等各种载体上重印。由此,印刷工业已成为每个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工业部门。从而印刷涉及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领域,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印刷早已脱出纸为载体、书刊印刷才是印刷的传统狭隘观念。
现代印刷赖以电子技术,也突破了传统的各种界线,把各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得到直接转换或互译。无论汉字简体、繁体,中文或日文、英文都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兼容和转换,也可口语对讲、口语转化为文字,文字转化为口语。有了这种多功能、多媒体的技术,就会进一步方便地加强国际之间的信息交流。
印刷术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树立起大印刷意识,是本章所要阐述的重点。
一、什么是大印刷意识
从印刷工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看出,分散和封闭式管理是束缚现代印刷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要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发展现代印刷工业,就必须在改革过程中树立大印刷意识,作为促进印刷技术进步和提高印刷工业管理水平的指导思想。
所谓大印刷意识,第一是指与印刷相关的工业部门,要紧密结合,使印刷与设备器材工业同步发展,印刷工业能得到本国相关工业的支持。形象地说,我们可以把印刷工业比做一架飞机的机体,印刷设备制造工业作为右翼,印刷器材工业作为左翼,只有把机体和左右翼紧密组合起来,方能形成一架高效能的飞行器,并且能够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所以印刷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结合,就是大印刷工业体系。历史上中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中国的毕升比欧洲的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虽也有泥活字、锡活字、铜活字、木活字等的使用,但始终未能成为印刷的主体,而由雕版印刷占据主导地位。今日究其原因,一是未能得到官府的支持和社会
的注视,二是没有相关的技术研究和物质生产的基础,到900年之后,才逐渐由国外输入、渐次发展起来。这一发展的历史过程,
实在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没有机械制造工业、治金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的发展,印刷工业也就只能停滞在半工业时代,而无法实现印刷工业的进步和进入机械化、电子化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改变了印刷未能与相关工业要同时发展的局面,克服了20世纪上半叶那种一切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为印刷工业的发展和普及建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些虽是在计划经济下完成,有其一定的缺陷,但在推动印刷工业发展上还是起过一定的作用。彻底完成了中国印刷术的第一次革命,并为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电子化准备了必要的前期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印刷工业技术改造时期,经过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经济委员会建立了印刷技术改造协调小组,顾名思义,这个小组的任务就是综合印刷技术进步的方向,组织印刷和相关工业部门协同编制发展规划,从而取得印刷设备、印刷器材的同步发展,适应印刷工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在国家改革和开放政策指引下,从国外引进了各项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科学研究的起点,加快印刷技术改造的前进步伐。这一成功的事例,就是在树立大印刷意识的思想基础上取得的。
所谓大印刷意识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范围。
多少年来的习惯,“印刷就是印书印报”在社会上似乎成了一个固定概念,把印刷应用的范围局限在印书印报的小圈子里。从国家工业管理体制方面来看也是这样,无论是起初设置在文化部下属的出版局,或以后独立的国家出版局,其任务也仅是管理书(籍)、画(刊)的印刷,连报纸印刷也不在其管理范围内。再加上“谁用、谁建、谁管”的分散封闭政策,越发显现出印刷工业的分割局面,印刷工业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
其实,印刷术的进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印书刊、印报纸、印钞票、印有价证券、印包装装潢、印商务杂件以及为数不少的工业品都需要印刷。印刷材料由纸张,进而扩大到各种载体,如果夸张一点说,除了水和空气之外,凡是有定形表面的对象上都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印制令人满意的文字和图画。各个印刷厂只要有大印刷的意识,向社会开放,向社会作市场调查,突破书报印刷的小圈子,寻找大印刷天地,印刷搞多种经营是大有可为的。
由上可以看出提出社会大协作,树立大印刷意识的重要性了。
二、大印刷的三个方面
在提出印刷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将与印刷相关工业的三个方面列入改造规划,在国家的第六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除对16个大中型印刷企业进行改造外,并将54个相关工业企业列入计划。其中造纸企业7个,器材企业25个,设备制造企业20个:
1.机电设备方面
主要是机械和电子工业部门按印刷工业的要求,先后通过国内科研和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逐步提供了下述产品:
排版设备
先后由提供手动照排机到华光Ⅳ型计算机排版系统设备、科印批处理与交互式微机编辑排版系统设备,从而武装了书刊、报纸和轻印刷排版的需要,由“热排”进入了“冷排”,丢掉铅
字,由铅排进入了电子排版时代。
分色制版设备 电子分色机是彩色印刷提高质量不可少的设备,先后提供中低档次的分色机和中高档399电子分色机,在进一步试
制高档次分色机345的同时,又研究开发编辑(录入)、排版和制版联动机,把编辑的文字图片稿样直接制在PS版上,然后上机开印。
用于制版的设备还有程控照相机、自动洗印机、连续晒版机,以及液体树脂版制版机。
印刷设备
先后为书报印刷和包装印刷提供了平版胶印机、四开四色单张胶印机,对开单张纸四色胶印机,卷筒纸轮转胶印机及四色胶印机、自动压痕机、模切机、烫金机、烫塑机,同时为轻印刷提供了小胶印机。
装订设备 其中主要有骑马钉装订联动机,全张折页机、三面切书机、平装胶订自动机,精装联动线,线装联动线等。
2.印刷器材方面
主要是化工和轻工产品,供制版的有:激光照排胶卷、电子分色片、照相纸、PS版(包括铝基和纸基版)、氧化锌版、洗印套药、制树脂版的各种化工材料。
供印刷的有各种油墨、橡皮布、胶辊、吸纸走纸的真空泵等。
3.印刷纸张方面
为适应胶印和高质量图片画册需要,首先提供了大量消费的新闻纸,又陆续提供胶版印书纸,高质量的铜版纸等。由于我国木材供应不足,木浆纸远少于草浆纸,因而局限了对高质量印刷纸张的生产,不得不有一定数量的进口纸张来补足。
上述的设备器材,有的是在70年代己经开始研制或投入生产,而进入80年代完善提高。从品种上说,基本上可满足国内印刷工业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印刷技术改造的进度,如果没有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协调和同步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振兴印刷工业与同步发展相关工业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相关工业的匹配和供应,要实现印刷工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们有过自身的历史经验,在毕升提倡活字印刷之后,大约过了400多年,才有谷登堡创设活字印刷,但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推行起来,其原因就是因为有相关工业的相辅相成,由铅合金字到相应的油墨、纸张到所需的机械设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印刷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所赖也是由于相关工业的同步发展。尽管社会上有分工,但任何分工都有其相互的适应,也有合作,这也就是“系统工程”这个概念在现代化生产中及广大从业者所认识和实施的来源。
三、大印刷的五个服务对象
在现代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下,印刷服务的对象可概分为五大市场:书报印刷、安全印刷、包装印刷、商业性零件印刷和工业品印刷。这五个市场对印刷工业来说,既有其相同之处,又各有其特点,兹分述如下:
1.书报印刷
书报印刷是最大的一个印刷市场。199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92148种,其中书籍73625种,课本14010种,图片4513种,折合用纸量66.6万吨,比上年增长2.83%;1992年共出版杂志6486种,平均期印数2.05亿册,折合用纸量14.74万吨,比上年种数增长7.1%,总印数增长15.24%。我国年出书种数和发行量占世界第一位;1992年全国新闻报纸达1657种,总发行量258亿份,折合用纸量54.92万吨,也列世界前茅。为了完成如此巨额的印刷要求,全国大约有书报印刷厂1800家,职工总数约160万人。
报纸发行虽只有百多年历史,但书刊出版却己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唐始宋兴的雕版印刷,进到清末民初的铅版印刷,向着80年代以来的照排胶印印刷发展,对书刊的印刷出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在精装、平装或线装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上都有一定水平。
书刊印刷方面,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印刷企业的经营上是一个最为复杂的难题,不得不采取一定措施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短版活”。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承接这类短版活,以适应书刊出版的需要。
2.安全印刷
所谓安全印刷系指包括邮票、钞票、印花、奖券、票卡等各种有价证券的印刷。从事这类印刷的企业都要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机构和技术措施,以保证印刷品的不被盗窃和防止伪造。
邮票在中国的印刷历史并不长,尽管中国的邮驿通信远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了,但设置邮政还是百多年来的事。而且初期的邮政管理是掌握在外人控制的海关手中,邮票也是在国外印刷的。
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由海关印制发行的海关大龙邮票。
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因国内政局的混乱,未能及时印出新邮票,而以清代的邮票加盖中华民国字样代用。
1912年才发行了一套孙中山的光复纪念邮票。1913年又发行了第一套三枚的普通邮票。从清政府在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算起,到1949年为止的70年间,共发行了80套108种邮票,其中主要是由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印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上海和北京各印刷厂承接的如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胶版印刷;第二套纪念邮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是由北京人民印刷厂用雕刻凹版印制的。直到1959年专业的邮票厂建成投产后,方全部承担了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和印刷业务。从1949年到1992年的53年中,共发行了600套普通、特种和纪念邮票。到1992年邮票印制能力达到70亿张,面值25亿元,这是中国安全印刷的一个重要部分。
邮票的印刷大部分是凹版套色印刷,只有普通票是彩色胶印。
纸币是安全印刷的又一大类,但纸币印刷的历史要比邮票印刷悠久多了。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在13世纪时就有了纸币流通,到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纸币是用雕版印刷的,版面的图案相当精美,且有的三色套印,在世界纸币印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纸币的发行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商业的发达,交易金额越来越大,如果使用当时通行的金属币流通,十分沉重而携带不便,于是出现了如今日的支票一款的“交子”,金额可以随时填写,以后又发展为固定的币面面值。
中国最初的钞票就叫做“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钞票名称。据说马可波罗于明代来到中国,曾看到元代流行的纸币,是13世纪60年代印的。此前被西方人士认为世界最早使用的钞票是1294年,也比中国要晚30多年,且在那种票面上还印有汉字“钞”,说明有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据载内蒙在西部额尔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了不少元代“中统宝钞”和“至元通行宝钞”。
中国发行纸币最早的地区是四川,其所印“交子”两面都盖有发行者的印章和花押,朱墨交错,难以作伪。据另一种说法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成都有六大家富商建立了“交子铺”,联合发行“交子”,在票面上印有人物、房舍。到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官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此说尚待证实。如确,则中国印刷钞票又早了两个世纪。
中国纸币的名称,在明代崇祯年间实行币改,“交子”遂改称“钱引”和“宝钞”。这种以雕版印刷的纸币一直由元及明、由明及清,用到清末时期的钱庄、票号,以后才逐渐改用雕刻铜辊印刷钞票,成为现代通行的钞票。
民国成立以后,除一部分由外国承印钞票外,也设置了印刷厂(前称造币厂,因其时铸造银币和铜币是主要任务)印制纸币,并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承担过部分印钞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接收和改造原有印钞厂,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专业印钞厂。
3.包装印刷
这是印刷工业大可施展技艺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的一条经验,是经过精心设计、精美印刷,给任何商品加上漂亮的内外包装,提高顾客的喜爱程度,以扩大占领市场,这就出现了日渐兴旺的包装印刷。
包装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制作包装盒带(袋)可能纸张是主要的,但铁皮、铝箔、木材、布麻、塑料也被广泛应用。在这些载体上印刷花纹图像各有不同的要求,大小、粗细、色调、印刷方法也各不相同。
包装和印刷是两种不同的工艺,有的是在两个企业中分别完成,但更多的是一个企业完成的。这是由于一般制盒(袋)和印刷的连续性而形成的,如一些印铁厂由制铁筒、铁罐、铁盒以至印刷完成后交给货主(制印塑料袋也大体如此)。而有一些烟盒及一般包装纸,则由印刷厂完成印刷后交付货主去成型。包装印刷多是在彩印厂完成的。
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轻视了包装印刷,几乎连这个名词都不存在。市场上买一斤糖,用草纸或报纸一包就送给顾客,就是瓶装或盒装也最多印上一个品名和出产厂家的商标而已。这种情况在国内被谅解了,但一接触到出口外销,问题就发生了,一等产品由于二等包装就只能卖到三等价钱。国产的商品出口前国外常常是经过分装、改装换上新颖醒目的商标,售价一下子就提高了,我们失去提高包装印刷所应得到的利益。因此,从1980年国家注意到包装对商品出口的重要意义,从包装材料到印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由于包装印刷的兴起,大大提高了市场商品增值,所以包装印刷业家不断增多,印刷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各种工业生产的末道工序,而包装印刷业也就成为印刷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4.轻印刷
一般习惯是把办公自动化(OA)称为轻印刷。其实轻印刷应包括账簿、本册、表格、名片、请柬等各种商业性零件在内,连同办公文件统称为轻印刷。
办公自动化是指机关、团体、公司等日常书信、文件等的印刷。早期为了代替手写,且可达到复制的目的,曾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将文件、布告、通知等类的文书称为“告帙”适应行文的目的,直到清末石印技术传入并有相当发展之后,办公文件以及讲义、教材等亦渐改用石印方法,大大便利了机关、团体和学校的需要。进到20世纪20年代又有油印技术由日本输入,使用铁笔衬以钢板在蜡纸上写出文字或图表,然后上油印机以油墨刷印,这种油印技术是一种孔版印刷,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到30年代以后,又渐有手动打字代替手写,前进了一步。
从80年代开始,办公逐渐向自动化发展。这一套自动化设备是由计算机排版,多种制版方法和小型胶印机或复印机,加配一台小型配页折页装订联合起来组成的一套办公自动化装备,可以打印几十份到几百份不等的文件,极为方便。
这种办公自动化的装备对文件印刷是极大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印刷文件的清晰度,改善了阅读条件,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特别一印几十份甚至几百份的文件资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一印而成。除此,办公文件丢掉了铅字,有利于环境卫生,这是现代办公自动化的一大改进。
办公自动化及商业零件印刷有最为广大的市场,所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以及公司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应用轻印刷装备,以提高办公效率,适应社会交往,以及满足个人生活学习需要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5.工业品印刷
如前所述,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印刷材质大大扩展,由纸张、皮革、丝绸、金属板材、木材、塑料到玻璃、陶瓷,都可以进行精美悦目的印刷,从而印刷术扩展到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
纺织品的印刷在中国起源很早,从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就有非常美观的印刷彩色图案、人物。民间相传千年来的土布,由于蓝色可以取自植物靛蓝,从而以孔版即可印刷成蓝白花布,在广大人民中极受欢迎。
到了清末民初,纺织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只着眼于纺纱和织布,除染色以外印花的技术尚未传入,每年有大量的白胚布匹出口而不能在国内深加工。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聘用外国技工传授雕辊印花技术,然后购置印花机器进行批量印刷。
雕辊是一种凹版印刷。所用版是一种成分为黄铜的圆辊,先请高级设计师将花纹在印辊上打底,然后再由雕刻技工按图雕成版辊,然后上机印刷。这种凹印的产品异常精细,安全印刷的邮票、钞票、各种有价证券多半也是以雕辊印刷的。
从工艺上说,纺织和印染完全不同,特别是雕辊工艺要求精细。如果能将雕辊工艺集中成为专业厂,则印染厂设计图样,专业厂制辊,可以大大减轻印染厂的负担,而且可以扩大印花布匹的品种。目前在印刷界有的彩印活,制版中心可以承担制版业务,既可以提高电子分色设备的利用率,又可减去印刷企业的制版负担,实行起来就显示出这种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建筑材料印刷 印刷术进入建筑材料是近代的事。最早印制建材的是墙围纸,一般是单色的图案或花卉。在旧式火炕的上部四
周,贴上选用的墙围纸,然后罩上一层桐油,这样依墙堆放被褥就不致弄脏而且美观。据说这种做法在明代中期,就在北方兴起了,其印法就已经是辊版印刷而不是平印了。
现代建筑材料为求精致美观,印刷的墙纸己被大量采用,作为室内装饰必备的材料。还有的在木板上或塑脂板上加印上美观的木纹或图案,用作墙围护壁,或可做成各种耐用大方的室内家具用品。近年又兴起使用塑料澡盆,在澡盆表面印刷花纹,就如同大理石澡盆一般,足可以假乱真。
陶瓷玻璃用品的印刷
过去在陶瓷或玻璃器皿上着色绘画,多用手工方式描绘,局限了产品的批量生产。至今除作为美术工艺品的器皿以外,凡大批量烧制的器皿,多已采用印刷贴花了。这样既可增加陶瓷和玻璃的美观,又可以达到复制的大量生产,也使陶瓷和玻璃器皿本身到表面装饰都可以脱离手工操作而进入机械化生产。采用印刷技术为陶瓷玻璃工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五方面来看,印刷已跳出过去所谓“印刷”的狭隘的圈子,印刷不仅可以印刷书报杂志,而且可以在工农业产品方面发挥其作用,从而使印刷既为发展文化教育服务,又为国民经济生产服务,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了。
为国民经济生产服务的市场很广阔,还有很多方面尚待开辟,这就需要在大印刷意识的思想指导下,由科研生产努力开发新的领域,发挥印刷工业的作用。
(摘自《范慕韩文集》续篇第五章、第78~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