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印刷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在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过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也从认识理念和组织协调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是用“大印刷观”指导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大印刷观”是我国印刷工业领域思想认识的重大创新成果
“大印刷观”是在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实践的一次理论升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82年,中央要求国家经委来组织全国印刷技术改造时,主要是针对“出书慢,周期长,买书难”的问题引发出来的。解决这个问题,依照过去的方法通常是排字印刷能力不足,国家就拨出专款,扩建厂房,购买设备,国内有的买国内的设备,国内没有的就进口。这种办法,通常经过二三年时间就会使书刊印刷能力有较快增长,矛盾暂时缓解。但这种办法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过几年矛盾又会显现出来。当时范慕韩同志领导经委协调小组时,提出了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统筹规划的指导思想。我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从印刷工艺过程来看。对印前(排版、制版)、印刷、印后(装订)整个印刷工艺环节要系统研究,统筹解决,为此提出了“自动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十六字技术改造目标。
二是从印刷工艺的技术进步过程来看。要统筹安排科研开发、印刷生产、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等多个环节,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把全国印刷工艺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为此,突出抓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和全国12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三是从印刷工业的整体发展上来看。印刷工业必须和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印刷设备和器材是印刷工业的物质基础,如果我国印刷机械、纸张、油墨、感光材料都很落后,印刷工业的基础肯定不会稳固,即使可以一时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器材,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引进,用外汇买印刷工业的现代化是不可取的。所以安排印刷工业的技术改造必须相应安排印刷设备、器材工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印刷工业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当时范慕韩同志为此作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大印刷工业好似一架飞机,印刷工业是机体,印刷设备工业是右翼,印刷器材工业是左翼,必须整体组装起来,才能形成一架完整的通往各个服务航线的飞机。”
慕韩同志还从印刷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他说:“历史上我国活字印刷发明最早,比德国人要早四百年,但是铅字印刷在中国普及却比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晚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30年左右才彻底代替了石印和雕版印刷。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轻工造纸工业落后,未能与印刷术同步前进,机械设备或者器材、纸张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因此大大妨碍了印刷工业的发展。这种印刷工业没有强大的国内工业基础的教训,是十分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实际上这个思路同出版印刷界领导同志的想法也是完全一致的。王益同志和王仿子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肯定印刷物资分配部门和印刷专业刊物,要面向全行业,为印刷行业和有关行业服务。1982年8月7日,王益同志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更是明确希望机械、电子、轻工、化工等部门大力协同,来解决当时我国印刷工业的落后状况;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倡导并推动照相排字、电子分色、胶印印书、装订联动;尤其是早在1975年,当时的国家出版局就组织召开了全国装订技术交流会,明确提出研究、制造、使用三结合,逐步实现精装、平装、骑订三条联动线的技改目标。
根据系统工程的原则,经委协调小组在编制“六五”后三年和“七五”全国印刷及装备发展规划时,就确定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按系统工程的原则统筹解决印刷工艺(排字、印刷、装订等等)所需的设备和相应配套的多种器材(纸张、油墨、感光材料、版材等);用组织“一条龙”的方法统筹安排科研、试制、技术引进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使我国的印刷和印刷装备生产能有较大增长,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
随着规划的贯彻实施和工作实践,大家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一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新华社进行中间试验虽然取得了成功,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这套系统能够实现书刊排版的激光照排(当时新华社排的是一报一刊,即每日新闻稿和《前进报》,新闻稿每日一期,相当于64页书刊,《前进报》则是十日一期的旬报),但是对系统更严格的考验还是排日报。如果不能排日报,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能认为是成功的,而当时我国报纸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实际上与书刊印刷处在同一水平上,都是铅排铅印,而日报时效性更强,因此矛盾更突出,要求实现激光照排的愿望更强烈。针对这个问题,当时协调小组与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共同向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提出,在“七五”计划中补充增加新闻报纸印刷和传输技术改造项目,在计划中追加了《经济日报》实用性试验和新闻传输检索等一批项目。这样,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报业首先得到突破,并且很快在全国报业推广应用,同时也带动了书刊激光照排的应用。
全国印刷技术改造从书刊印刷开始提出,而报纸印刷率先突破,这个事实说明印刷不仅只是“印书”。同样印报技术的突破也并不证明印刷仅仅只是“印书”、“印报”。印刷的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在印刷这个领域里,印刷工艺技术都是相通的,印刷每项技术的突破都会带动印刷多个领域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包装的要求就提出来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很不重视包装,当时有两句话:一句是“原始的包装,野蛮的装卸”;另一句是“—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张劲夫同志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当财政部长的时候,因包装粗劣或装卸不当一项每年就损失上百亿。他很痛心,请新闻纪录制片厂把原始包装、野蛮装卸的情景拍成纪录片,题目叫“触目惊心”,在中央机关内部放映,大家看后都非常受震动。还有一次劲夫同志到美国访问,双方互赠礼品,他带去的是中国瓷器,瓷器的英文名就叫CHINA,自然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技艺。但是当打开盒子时,里面包装的却是稻草,盒子也很粗糙,他当时很难为情。这种情景在80年代以前我们大家也都经历过。
在编制“六五”、“七五”规划之后,协调小组曾组织过几次考察。有两次由鲁兵、武文祥同志带队到欧洲、美国、日本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考察中很突出的一个印象是,从世界范围看,在印刷各个门类中包装印刷所占比重最大,发展速度也最快,看来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一种反映。
这个情况引起了范慕韩同志领导的协调小组的重视,大家在实践中拓展了对印刷的认识,认为印刷工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包括包装装潢印刷在内,因此在修订“七五”规划时,不仅补充了新闻报纸的改造项目,也增加了包装装潢印刷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其中包括像上海凹凸彩印厂等一些企业,但是在具体政策上有所区别。由于包装印刷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因此改造项目更多使用贷款方式。即使这样,也很大地调动了包装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1988年底,我随着范慕韩同志到上海了解“七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情况,看到经过改造的上海凹凸彩印厂不仅承印了全国许多著名商品的包装印刷,如茅台酒包装印刷,还承接了法国著名的时装杂志的印刷,给人耳目一新。当时范慕韩同志和我给江泽民、朱镕基同志写信介绍了该厂情况,并希望他们前去视察。不久之后,江泽民、朱镕基同志先后到凹凸厂、人民印刷八厂等检查工作。江泽民同志还为两厂分别题词:“精益求精”;“赶超国际包装印刷先进水平”。
此外,在修订“七五”规划时,还考虑到香港中华商务印刷公司。这是我国自己的企业,在香港地区,应该成为我国印刷业的窗口和桥梁。充分发挥中商公司这种特殊作用,对于内地印刷业的发展无疑会有很大推动。因此从地区上开拓了思路,香港中商公司也补充纳入了“七五”计划。与此同时,在实施印刷工业技术进步的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印刷工业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特别是1985年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审议“七五”规划时,张劲夫同志强调:发展我国印刷及装备工业,除了国家在资金上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制订政策,从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支持。在调查研究制订政策时,范慕韩同志领导的协调小组突出强调,印刷的过程是工业生产过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工业部门,应按照工业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印刷工业必须突破过去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督和管理。
为了促进印刷全行业管理和加强印刷及相关设备器材工业的横向联系,经委协调小组倡议并组建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范慕韩同志在担任十二年会长中身体力行,尽力为推动中国印刷工业的统一管理而不懈努力。
正是在这些工作实践中,1991年范慕韩同志在总结十年来的经验时,提出了“大印刷”的观点。他说:“所谓‘大印刷’,是针对把印刷理解为印书和印报的似已成为习惯的狭窄概念,把印刷工艺和印刷工业从这一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扩大印刷工艺技术应用的领域,建设起印刷工业的坚实基础,从而增强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效果。树立大印刷意识,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树立这种意识,以求彻底完成和实现突破小圈子,为加速实现印刷工业的现代化而努力。”他还说:提出“大印刷观”是“针对现实的工业分工情况,不因为国家部门分工把印刷市场人为分割开来,而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拓展印刷工艺,把书刊、报纸、工业品印刷、包装印刷、安全印刷、商业零件印刷等整个市场联系起来,突破对企业生产的分工局限,这种‘面向市场,发挥所能的概念也叫做大印刷”。
由此可见,“大印刷观”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工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推进我国印刷技术进步、深化印刷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转换印刷企业经营机制各个方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指导我国印刷工业建设比较系统、完整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这是我国印刷工业在指导思想上一项很重要的创新成果。
二、“大印刷观”是推动我国印刷工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十多年来,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走了大印刷的路子,支持和促进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突破、应用和推广,全面改造了书刊、报纸、机械、轻工、化工等相关印刷设备、器材重点企业200余个,国家投资20多亿元,使我国印刷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大印刷观”推动了我国印刷各个行业和相关设备、器材工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相沟通,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在整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2001年8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印刷业管理条例》,确定对全国印刷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条例规定适用的范围包括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它印刷品的印刷经营活动,这样结束了我国印刷业长期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开始了全行业统一监管、统筹规划的新时期。
二十多年来,我国印刷业大踏步对外开放,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已举办五届,影响越来越大;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交流特别是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中国召开,进一步推动我国印刷界走上世界舞台,促进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台湾、香港、澳门和祖国大陆的交流合作大大加强;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创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职工培训多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切,实际上也都体现出“大印刷观”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在“大印刷观”的讨论中,也开阔了海峡两岸印刷史学界的眼界,形成了“大印刷史观”,促进了我国印刷史研究的深入。所以我认为,“大印刷观”是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过程中在观念上、理论上的一个创新成果,应该很好地进行总结,使她成为我国印刷业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产。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新世纪。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使我们
跟上了世界印刷发展的步伐。但是世界印刷技术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数字化、网
络化将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面对这些新发展,我们应该承认,我国印刷技术和印刷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印刷界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坚持创新,继续发扬江泽民同志在“七四八”工程二十周年时的题词“拼搏奉献、为中华争光”的精神,为全面振兴我国印刷业作出不懈努力,为早日使我国印刷工业重新步入世界先进之林而不断攀登。
(原载《中国印刷》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