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生产机制对出版社之影响
摘要
出版活动是「透由知识内容的创作、编辑、复制并将其示之于众,促进社会大众值分享的过程」并藉此达到文化交流及兼具社会教育的责任。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数位科技大跃进的时代,拜数位科技之所赐,网路的普及率在近年有了大幅的成长,
这样的趋势让讯息传递与知识分享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快速,因为如此让以往扮演知识复制、传递角色的出版业者面临了极大的竞争压力,这股巨大的竞争压力是中外皆同无法避免的,要如何巧妙运用这股势力将其转换成对出版产业有用的助力,将是出版社致胜的关键点,在这场战役中谁越能接受改变谁就将是下一秒的赢家!
绪论
台湾出版社正经历一场极大的挑战,这股挑战的压力来自于市场规模的缩减以及竞争者势力的扩大,连一向长期掌控的华文书市场都因为中国市场的崛起,而渐渐被中国出版社所取代。
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台湾出版社要如何坚持出版活动的本质,继续扮演传递知识的角色并兼顾永续经营的优势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藉由分析台湾出版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来探讨解决的可能方案,同时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内容将缩小讨论范围至寻求如何降低退书率并提升利润空间的机制,其中POD机制将是一个探讨重点。
一.POD与出版业
1.1 POD的定义
POD的英文全名为Print On
Demand,若翻译成中文就是「即需即印」的意思。事实上,POD不能视为一项新的产品或概念,因为早在80年代当桌上型排版系统盛行之际,POD的概念已悄悄萌生,到了90年代后期,当数位量产式设备被各家设备厂竞相发表后,POD已从一项概念成为一种可行的生产模式。
各项研究显示,全录(XEROX)公司极有可能是第一家于业界提出POD生产概念的厂商,实际上Xerox早在1990年初期就推出了第一代的数位量产设备DT135(DocuTech系列),初期仍带有影印文件的设计原理,到了1995年左右,再推出了以输出为主的量产设备DocuTech
系列(2000年后更名为DocuTech
2000系列),从此开拓了数位量产设备的新纪元也带动了业界的风潮,并正视POD机制的可行性。(资料来源:台湾全录股份有限公司)
单就字面解释POD,不难发现POD的定义就是「有需要再印,不需要就不生产」,这样的概念与传统出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化。在欧美甚至亚洲各国都已将POD出版机制视为正在酝酿进行的一场出版业”静悄悄的革命”。
1.2 POD的优势
到底这场「出版业静悄悄的革命」会掀起怎样的涟漪呢?要知道结果就必须先清楚POD优势。
和传统的出版比较,POD并没有出版数量的限制。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中,若出版品没有销售一定数量的可能性,那么这个出版品就会因为被视无经济效益而没有被出版的必要,这是因为当图书送到印刷厂的同时,就医经担负了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包含了制版、纸张、印刷、开印刷机等等的成本,由于这些成本的结构庞大,所以势必有一定印量的图书数目才得以分担单一成本,况且传统印刷的计价方式往往是印本数量越多成本越便宜,于是出版商在成本的压力之下,完全无法顾虑市场的接纳量而往往印制了过多的数量,这也是造成退书率高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若书籍十分畅销,也可能因为生产流程的繁复而耽误了上架的时机。
POD在这一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POD了解到书也有所谓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现象。
在书籍被推出的初期,有一段我们称之为「市场试销期/Pre-Production」,在这段期间内图书知名度尚未开启,必须藉由市场试销的方式来测试图书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因此是POD机制出版的绝佳机会点,因为这个阶段的图书需求量较为少量,如果图书畅销,则将来到「图书畅销期/Active
Editions」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图书极有可能一刷(First
Edition)销售帐况极佳而有了二刷剩至三刷的机会,这个阶段由于需要大量的数量来应付市场通路的需求,因此较适合以传统印刷方式印制,而不适合采用POD的出版机制。当畅销期(Active
Edition)结束后,书目将成为库存书目(Backlist),但依旧有出版机会点,由于已过了畅销期,所以市场的需求量也会呈现锐减的现象,为了保有出版的机会,在这个时期采用POD出版机制,进行所谓的再印制(Reprint)是在适合不过的方式。
最后,图书会走入书本生命周期(Book Life Cycle)的最后一个阶段-绝版书(Out of
Print)期间,绝版书指的是书不再制制,但内容却有保存的价值,因此如果有印制需求出现,POD当然也是一个较为有利的机制。
POD还有另一项优势,那就是「无库存压力」的优势,因为这一个优势,所以出版社将可以轻松处理处理退书的各项问题点,当然也可以省下一大笔可观的管理成本。而越来越普遍的变动式资料列印,也是POD另一项可以加以应用的方法。
总括POD的优势可视为下列几项:
1.无库存压力
2.适合初期市场测试需求
3.再印制变的容易
4.绝版书不在出版无望
5.可以配合变动式列印的需求
6.适合少量多样的图书量
1.3 POD的应用领域
POD出版机制并不限于图书出版的领域,目前台湾市场中有相当多的行业别运用了POD机制来改善其作业流程,较有著名的有寿险业,利用了POD的机制印制保单,将属于个人保障的条文内容结合要保书、个人资料等一并印制成个人保单,这样的方式加快了保单的交件期限同时因为条款的清楚明了也提高了保户的满意度。另外银行业个人金融也是成功运用POD机制的行业别,这部分只要从近来越趋白热化的彩色帐单市场得到验证。为了专注于出版业的探讨,本文中将仅针对POD机制于出版业中的应用为讨论的范围。
要清楚POD机制在出版业的应用领域其实相当广泛,大致可归类为下列几个应用:
1.打样书
2.教科书(Course Book/Test Book)
3.再版绝版书
4.个人出版
接着,将针对这几项应用进行说明:
1.打样书
这个应用目前在台湾,较明显的是学校教科书的送审书。自从政府实施教改,并开放由民间业者编辑学校用教科书后,这块市场就呈现了白热化的竞争,运用POD的机制将可以加快送审的机制,也可以开善送审书的品质,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康轩文教集团的应用,目前平均在数位印刷机上的产出,约为6万张的印量,但高峰期出现时,其印量就可能高达十万张以上,虽然无法由这个数字研判送审书的生产册数,但却可以了解POD机制已带给业者工作流程上大幅的改善。
2.教科书(Course Book/Test Book)
这里所谈的教科书,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中的教科书,更明确的说明就是大学以上的教育用教科书。在国外各大学中的学生已经相当习惯将教授所开出的书单,以篇章列印的方式结合上课需要的内容印制成专属的上课用教材,同时教授们也相当习惯运用POD的机制,出版自己知识领域部分的著作,加强学校的知识库内容。这样的应用在国内尚属萌芽阶段,但逐渐注意到这块市场的学校却越来越多,其中逢甲大学以在4年前就以添购数位扫描设备,结合资料库的应用,开始进行收集数位内容的工作。
3.再版/绝版书
这个市场绝对是POD的运用领域,因为前面文中提到过,书籍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中,书籍最后二段的周期因为数料需求不大,不再适合印刷机开机的基本数量要求,此时POD将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4.个人出版
个人出版的概念让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网路书局或是数位出版的经营者同步也利用网路的威力,提供免费的个人文章的连载,这样的趋势创造了新作者单生的可能性。
另一股趋势则是鼓励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机会,每一本书都应该保有被出版的可能,因此利用POD机制进行个人出版的模式正在蔓延,成为一股不可被忽视的力量。
1.4 POD的效益分析
POD机制的效益,对出版社而言最显而易见的,就是降低退书率的可能,在降低退书率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成本的增加,这样的效率极有可能带来整个经营结构的变化与改善,当然也就有可能开拓更多的应用与出版的不同方式,如果说进入POD的领域是一种改善获利率的尝试,绝对不为过。而最重要的就是出版社将如何看待POD机制的可能性?及如何面对POD时代的来临。
二.出版业应如何面对POD时代来临?
2.1 POD的时代来临了吗?
针对这个议题,笔者将大胆给予肯定的答案,虽然大多数的出版人总认为POD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出版机制,但事实上POD的机制自90年代初期以来,就不断的被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别当中,例如前面曾经提到的寿险业、银行业、制造业等等,而在欧美各国,POD机制甚至被大幅度应用于教育界以及出版业当中。
但在台湾的出版业却存在对POD机制不信任的状况,分析最大的因素应该是因为早期的POD机制因为输出设备的不够成熟,而导致POD在出版品质上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且当时业界对成本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印务的成本,却忽略了其他隐形的成本,这些成本包含了人事管理成本、仓储管理成本、回复率的准确度(这里包含了完搞交件及重复印制的时间成本),这些成本就有如冰山下的大冰块,常常被忽略却是影响最大的原因。
由于这样历史背景,导致出版社忽略了POD机制的重要性及效益性,反而让POD在其他的行业别当中大放异彩。
这样的现象在近年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数位输出设备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善,现今的数位输出设备随还不至于到达百家齐放的程度,但不断推陈出新的设备及功能,却让POD变的更为可行,甚至在品质上也与印刷有了被比较的可能,根据资料显示,在1999年有将近二万三千九百套的数位印刷设备进入业界〔资料来源:数位印刷与教学之数位印刷机制/郝宗瑜),而Xerox更在2004年的德国Drupa展中发表了速度达100ppm
A4的全彩数位印刷机-iGen3
,大幅改善雷射碳粉式数位设备纸材受限的问题,由于特殊碳粉技术的发表让张页式数位输出设备,可以印制在凹凸纹路的各式纸张上,大幅改善纸张的使用范围。(资料来源:台湾全录,2005)
再加上近年来各数位设备厂,不仅仅强调产能,也同步强调流程的重要性,希望藉由流程的改善,提高与直接读者之间的沟通来进行POD出版的效益性。
有了完善的流程控管,性能更优良的数位出版设备,在台湾出版界的POD之路只欠缺了出版人对POD机制的信心及投入的决心。
事实上,台湾出版社也并非全盘否认POD机制的可能,诸如华文网、城邦集团、秀威资讯都是其中正注视或是以成功开拓POD经营模式的厂商。
所以POD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当然是!
2.2 出版社该不该投资POD?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绝对,因为首先要了解对”投资”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出版社对投资的定义来自于购买设备的单纯定义,那么就会相当容易陷入购机成本的迷思中,但如果出版社将POD视为一种经营模式的新开发,可以增加利润降低成本,那么投资的眼光就应该定位在流程与资料管理的重点上,如果决定自行添购设备来操作,那么人员的培养与设备折旧的议题都应考虑,普遍存在渔业界的作发应该是属于”委外”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寻求一个有信用的印刷合作厂,来执行传统印刷与POD机制的服务,将可藉由印刷厂的专业来稳定POD出版的品质与素质。
先拟定经营的方向,再来决定投资的重点,将是万无一失的绝佳良策。(未完待续)
文献探讨
参考书籍
Thomas Woll(2005)著,谁说出板不赚钱,台北:高宝出版社
吉儿.戴维斯 (2005)著,我是编辑高手 ,台北:新自然主义
王禄旺(2005)著,体验行销对网路书局虚拟社群影响之研究,台北:秀威出版社
郝宗瑜(2005)著,数位印刷与教学之数位印刷机制,台北:秀威出版社
学位论文
傅家庆(2004),台湾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策略之研究,南华大学出
版事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