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的印刷行业与印刷行业的微利时代
印刷行业是一个加工行业。加工行业意味着没有自己的产品,更不可能拥有品牌意义上的产品。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有高附加值。因为高附加值是品牌或者是高新技术转化赋予的。产品价格高低与高附加值并不是一回事。价格高低与供求关系有关。印刷业几年前有很好的印刷工价,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高附加值,而是由于印刷企业的“限入”造成供求紧张形成的。对于印刷行业而言,一旦竞争充分展开,行业性的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认识这一点,对我们应对微利时代的到来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我们放弃高价格的幻想和怀念。所谓微利时代的印刷行业,一方面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出于微利时代的印刷行业必然面临巨大的砍价压力。另一方面,印刷行业本身的竞争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议价能力。两者交互作用,导致整个印刷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上海浦东新区印刷协会召开一次“中国印刷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谈了自己从事印刷行业几年来的心得。《印刷杂志》的编辑会后多次诚恳邀我付诸文字,我自感自己进入印刷行业的时间不长,对印刷行业的发展也缺乏系统的定量分析,仅仅是自己定性的直觉判断,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对其中包涵多少“公理”心中没底。但编辑之盛情难却,而“公理”也须越辩越明,于是不揣简陋,斗胆写下下面的文字。我将怀着感激的心情期待着前辈同仁的批评。
一、对印刷行业特点的诠释
业内人士多把印刷行业称为“朝阳产业”,对此我觉得并不准确。我倾向于称之为“不老的产业”。印刷业的历史已绵长悠久,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业也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但这并不代表印刷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许多传统产业也都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化过程。所谓朝阳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指随着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推进,诞生出新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印刷虽然不属于“朝阳产业”的范畴,但显然也不是“夕阳产业”。作为人类的一种恒久需求,纸制品(包装产品和作为文化与信息载体的书刊)不可能淡出人类的生活,虽然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无纸化趋势在大大增强,但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可以并存的信息载体,不完全是简单的取代关系。有人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印刷存在。所以我说,印刷行业是一个不老的产业。
印刷行业是一个加工行业。对此大家皆不会有异议。加工行业意味着没有自己的产品,更不可能拥有品牌意义上的产品,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有高附加值,因为高附加值是品牌或者是高新技术转化赋予的。产品价格高低与高附加值并不是一回事。价格高低与供求关系有关。印刷业几年前有很好的印刷工价,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高附加值,而是由于印刷企业的“限入”造
成供求紧张形成的。比如化妆品行业,竞争激烈,削价竞争,但国际知名品牌仍以其强大的品牌
知名度支撑其产品的高价格,这才叫高附加值。对印刷行业而言,一旦竞争充分展开,行业性的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认识这一点,对我们应对微利时代的到来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我们放弃高价格的幻想和怀念。
加工行业的诱人之处是它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它没有自己的产品,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所以大规模的产品积压几乎不可能出现。一夜之间的崩溃和毁灭性打击在印刷行业是很少出现的。印刷企业不会一夜暴富,也不大会一招不慎就倾家荡产,这是作为加工行业的印刷业的特色。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投身这个行业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印刷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个进入门槛不高的行业。只是你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印刷设备,招聘工人,就可以承接业务了。起始的规模也没有门槛,一二台小机器也可以经营。由于印刷行业与意识形态有关联,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很长一个过程中,印刷行业的进入是有一定限制的。60元至80元一色令的印刷高工价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而这恰恰误导了大批资金投向印刷行业。时至今日,行业限入的诸多规定已基本不存在,印刷行业恢复了其门槛不高的本性。于是,印刷行业现在已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进入了自己的微利时代。
所谓微利时代的印刷行业,一方面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整个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处于微利时代中的印刷行业必然面临巨大的砍价压力。另一方面,印刷行业本身的充分竞争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议价能力。二者交互作用,导致整个印刷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二、从网上竞标看印刷业繁荣论
最近两年,不少印刷厂都有过网上竞标的痛苦经历。我所在的上海人民印刷八厂就先后接受过GE公司、天津史克公司、上海强生公司的网上竞拍。传统招标方式都是几家供应商各自报价,最后按性价比选择。这种报价是一次性的。网上竞标则是竞争者之间直接的肉博,价格由高到低,没有底点。每次竞标降价的幅度都在30%,产品毛利率最后只有10%,从财务核算的角度实际上是亏损的。面对如此强烈的竞争,哪怕能赚回一点折旧或工人工资,也只好勉而为之了。每次竞标过后,我都陷入了深思。我一直想弄明白,网上竞标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我想,一说明印刷厂没有品牌附加值,最多只有品牌接单能力。上海人民印刷八厂的品牌只是在获得竞标资格或同等价格下优先获得订单时才会有些作用。采购商并不因为你是人民印刷八厂而可以接受你高于别人的价格,这完全不同于同样是印刷机,海德堡机的价格就高于其它品牌。二说明印刷行业已进入价格主导的微利时代。2003年我国进口胶印机的数量的1000台(四色以上),10多年来差不多进了近万台,加上国产印刷机,我们胶印机的保有量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同,于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反转。
由此,我想起了最近几年弥漫的印刷业繁荣论,依据是由国民生产总值推算印刷业所占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网上竞标的无情结果不得不让我对此产生怀疑。就像在中国建迪斯尼乐园,主观设想以每个中国人去一次,将会是多么可观、高速的回报。中国人口众多,只算经济总量不算人均,将会产生多么大的误导。
原材料的上涨和销售价格大幅下跌,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过热的独特风景。两头挤压已使印刷行业几乎无利可图。我厂2004年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多支出400万元,价格下跌
又损失400万元,两项合计800万元,以20%的毛利率,必须多增加4000万销售才能维持往年的经营水平。多销售4000万,会增加财务费用、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毛利率反而还会下降。扩大销售规模必然要求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固定设备投入,而这又会进一步恶化供求关系。这样的情况下,我不知道,印刷业繁荣论所诱导的增量资金投入印刷行业究竟是福是祸?!真言逆耳,惟在引起同仁们深思。以我个人的拙见,胶印印刷的总量已趋于饱和。对于有意将资金投向印刷行业的投资者,我的建议是两句话:一是柔印优于胶印,柔印在未来几年里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二是无论柔印还是胶印,设备投入不要都购买标准配置,要尽量引入非标准配置。
三、微利时代印刷企业的应对战略
本人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印刷协会副理事长,对浦东印刷企业的现状比较熟悉。浦东新区聚集了上海众多优秀的印刷企业,上海印刷行业销售额四分天下有其一,其中不少企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这里介绍几家企业,或可对微利时代印刷企业的应对战略有所启迪。
1.差异化
美国亚洲纸业公司生产牛奶屋顶盒,上海民华印刷厂生产邮寄电信帐单的透明窗信封,走的是一条差异化战略之路。他们选
取市场细分中的一块目标市场,避开了主流包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技术领先
像浦东新区印刷厂通过技术攻关印刷银行存折,界龙印刷厂承印上海博物馆书画国宝展画册,上海人民印刷八厂成功研制“WP水性环保工艺”,获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国家经委等六部委高新技术产品证书,这些都是技术领先的成功范例
。但对印刷企业而言,技术领先往往只局限于某个产品,难以上升为整个企业的致胜战略。
3.业务依托
这又分为两类:一是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如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上海印钞厂是行政垄断性的业务关系:二是以资产为纽带,如上海仁彩印刷公司系通过与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纽带,稳定地获得了茅台酒包装的印刷业务。不过,上述两类业务依托战略,只能可遇而不可求,不具有普遍性。
4.进入国际市场,走外贸之路
深圳的许多印刷企业都是香港投资,借助于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大量承接外贸订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印刷企业至今少有承接外贸订单的。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是解决供求矛盾的方式之一。上海人民印刷八厂2001年开始承接外贸订单,经过与外商不断磨合,包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社会责任体系认证等措施积极朝外商所要求的方向努力,2004年已达6000万元的销售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贸不足的缺口。
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完全可以牵头、协调,在上海印刷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方面有所作为,形成合力。
5.设计带动业务
这方面上海春华设计彩印有限公司堪称范例。该公司由著名旅美华人设计大师张培椿与胞弟张培华创办,以设计为龙头带动印刷业务,使公司拥有独特的竞争力。曾几何时,上海凹凸彩印厂、上海人民印刷八厂当年都拥有强大的设计队伍,承接的业务像中华香烟、茅台酒、皇台酒等,大多数都是由设计带动的。这个优良有效的传统,在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大批崛起和本企业设计人员受制于管理体制的双重夹击下,已基本沦丧。印刷厂与专业设计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走出一条以设计带动印刷的特色之路,不失为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径。
6.自创产品
像无品牌的贺卡、照相纪念册,有品牌的“姚记”扑克牌,应该说,这些都是印刷企业应对微利时代的最好方式。我常常在想,欧美国家的手提纸袋市场巨大,国内市场也终将有朝一日会形成手提纸袋的专业市场,印刷企业可否在这方面未雨缪绸,早作谋划呢?
7.总成本领先
大多数印刷企业都是同质化的,集中在书刊和包装两大类上。像上海包装集团和上海印刷集团的下属企业,同质化现象就十分严重。对同质化竞争的企业来说,必要的装备规模和成本控制是唯一可行的选择。这是一条痛苦之路,一条别无选择的痛苦之路。它对印刷企业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以管理创新致胜。
四、管理创新微利时代的挑战
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成本控制到非生产性管理的成本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原材料采购和外发加工成本控制等等,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印刷企业迄今基本还是一个经验型管理的行业。标准化生产是成本控制的有效形式,但印刷企业做不到标准化生产。我一直戏谑印刷厂是工业行业里“饭馆”,产品质量全在厨师长(机长)。不同的厨师,味道会不一样。同一个厨师(机长)做同一个菜,今天和明天也会不一样,其原因就在于全部靠经验,而不是数据化的标准操作。我的比喻也许有些夸张,但道理大概不会偏出于此。改善这种经验式生产的状况,一方面有待于印刷设备的高度数据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对我们的生管理提出了不可回避的创新要求。如何建立所有产品的技术数据,努力接近于数据化、标准化操作。对于印刷产品,每天都有可能是不同的订单,这使得这种努力变得扑朔迷离。其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技术创新来解决。
对纸张性能的了解,纸张与油墨、胶水的相互关系,空气湿度对印刷的影响等等,这需要大量数据,长时间的积累,总结。
印前、印刷尚且具有一些基本的理论指导,印后的技术总结基本是空白,如我们在组织员工培训时,印后的搭盒完全没有一本指导教材,全凭“老师傅”口传面授。迄今,印刷机长的培养就像传统手工艺一样,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要实现印刷生产的标准化、数据化,单个企业的研发显然力量单薄,建议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各企业出钱出人出力,花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立一套数据库,或许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一个挑战来自印刷企业生产的“作坊式”模式。造纸行业的同志常常和我开玩笑,说印刷厂是“踏缝纫机的”。一台机器是一家印刷厂,十台机器是一家大印刷厂,这样是否就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呢?是否就不是一台台机器的简单叠加,不是“麻袋里的马铃薯”,而变成了1+1>2的系统有机整体呢?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但大家都很清楚,这个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非常困难,既要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宏观管理体系,又要建立一套考核到机台、班组的微观考核体系,无疑是应该朝这个方面努力的。如果我们能够实现质量管理体系+ERP管理+机台考核+技术标准体系,印刷企业的生产管理将出现整体性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上面说的是关于印刷生产的体系管理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也是值得探索的另一个层面。日用消费品行业如达能、强生公司以及许多啤酒公司,是销售与生产分离,生产成为加工和成本中心。我在厂内提出“内部市场主体化”,实质也就是独立核算,让车间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以机制迫使车间抓质量、抓技术、抓成本。经过三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真正实现销售与生产分离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国有印刷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在上海的印刷行业,国有企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有印刷企业的振兴对上海印刷业的做大做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有企业的困境究竟在哪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国有企业已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的资金、业务全部是从市场上搏击而来的,自负盈亏,但国有企业是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市场上去竞争的,是“戴着镣铐的舞者”。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我常常感到我参加的是一场不公平竞争
国有体制,让企业
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且是更让企业无法卸下这些沉重的历史包袱,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越动越紧,让人喘不过气来。以我们人印八厂为例,其体制性包袱主要有:
第一,资产质量差。
原有的会计制度是不提坏帐准备和库存损失准备的,几十年积累下来,坏帐多达上亿元,而每年的利润仍按报表数据上交,厂里累计上交几个亿。其后果便是资产虚化,质量很差。
第二,财务负担重,现金流紧张。
这是由上一点引出的必然结果。企业流量紧
张,只好举债度日,每年财务费用高时达800多万元,为银行打工。原材料采购由于付款期限较长,价格偏高,影响收益,恶性循环。
第三,缺乏再投入和更新能力。
由于资金紧张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无力更新设备。无论是内涵式的技术升级,还是外延式的规模扩大,都只能望洋兴叹。
第四,人浮于事,劳动力成本高。
民营外资企业劳动力成本一般占销售额比例6%~8%,而人印八厂则占到17%。即使有同样的销售额,也不可能有同样的利润。
国有企业劳动力成本高,一是工资“四金”支付明显高于民企外企。二是国企员工过多,体制原因,难以“减员增效”。低附加值加工行业人均产值不得低于20万,这是生存的底线,八厂员工2001年尚有1200多人,人均产值始终徘徊在生存上。
第五,上述四点都是“有形的包袱更为严重的是“无形的包袱”,是人浮于事造成的效率低下,用工制度造成的员工观念滞后,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全体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缺失,等等。这些对企业的经营的伤害都是至深且重得的。
有人对国企经营者颇多指责,想当然地把国企的困难归诸于经营者,我无意为国企经营者辩解,但弄清事情的实质有助于国企走出困境。面对国有企业的困境,我曾豪情万丈且不失冷静理性的喊出两句话,一句是“搞好国有企业一定困难重重,但我们可以搞得比今天好一点”,另一句是“体制绝不是万能的,唯有机制的生命之树常青”。表达的是一种谋
事在人,事在人为的意愿,人印八厂在机制上的一系列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探索,在经营战略上走向国际市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企业现金流量增加,银行贷款压缩,65%以上的工人涨了工资,还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但体制性困境仍未出现根本的改变,面对微利时代的逼压,前途堪忧。
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时又一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上海市政府果断“放小落地,放虎归山”的政策,包括我们厂在内的国有印刷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体制转换正在实质性地积极推进,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