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共和国首席画师”刘宇一:描绘良宵盛会 传递人民心声

更新日期:2024-09-09

84岁的画家刘宇一被誉为“共和国首席画师”,在他创作的众多影响广泛的红色经典油画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在17年间三次创作的《良宵》。自1979年首次亮相画展,《良宵》问世已四十多年。这幅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珍藏的画作,以对一个时代、一代风范的记录永远载入中国美术史册。

“孩子都有母亲,我的艺术也有母亲,她就是祖国和人民。我想通过我的画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那就是期盼祖国日日祥和、夜夜良宵。”——刘宇一(摄影:李宏艺)

传递“人民盼良宵”的心声

1956年,16岁的刘宇一从南京赴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走上学画之路。这段求学时光里,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定团结和人民幸福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年动荡结束后,人心思定,刘宇一萌生了创作一幅油画的想法。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让他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夜,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各阶层、各民族人士共度佳节,毛泽东与诗人柳亚子诗词唱和,其中柳亚子言“良宵盛会喜空前”,被传为佳话。刘宇一想要画出那次盛会,传达出“人民盼良宵”的强烈心声。

这将是一幅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热闹非凡的巨型油画。在当时,很多人不敢,也不想画这类题材。听说了他的想法,很多朋友劝刘宇一打消念头,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第一,要画出来太难了,这么多人物,你把握得了吗,能画得像吗?第二,画好了往哪儿摆?”巨大的现实困难摆在刘宇一面前。

此时刘宇一想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时,曾与几位同学一起拜访过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董先生提到毛主席看完《开国大典》原作后曾高兴地说:“是大国,是中国。”这六个字深深印在了刘宇一的脑海里,“大国”“中国”这四个字成为主导他艺术道路的创作密码。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刘宇一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创作出与“大国”“中国”相称的画作来,他想以一幅《良宵》向祖国献礼。

最初想用旧床单当画布

万事开头难,按照刘宇一的构想,画面中有一百多位人物,要表现如此多的人物,需要的画布很大。此时,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刘宇一每月工资只有42元,爱人李瑞眉的工资仅37.5元,每月除了维持家庭日常开支,还要寄10元给父母。这让夫妻俩没有能力买合适的画布和好的颜料。

刘宇一琢磨着用旧床单当画布,“在床单上刷上牛胶打底,再上利得粉和光油,普通的床单才能挂得住油彩。”但布料毕竟不够结实,不是理想的画布。这时,妻子的同学何平给他出了主意:当时桂林国宾馆的经理丛绍全是个爱画之人,可以请他提供画布和颜料,画完后把作品送给桂林国宾馆。桂林国宾馆为他提供了一块长6米、宽2米的画布,解决了他的食宿,并为他报销从广西到北京查找资料的路费。

刘宇一前往新华社直属的中国图片社,查找到一些历史资料图片。他还跑到图书馆,查询了许多人物的图片。为了省钱,他住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处地下室里。1979年8月,刘宇一回到南宁着手创作《良宵》,他争取到广西人民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单位给他放假一个月,让他专心创作。时值酷暑时节,刘宇一在桂林国宾馆的礼堂前厅废寝忘食地创作,房间里没有空调,他全然忘记暑热,忘我地在画布上挥洒着内心的激情。

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到来之际,《良宵》正式完成。整幅画展现了新中国蒸蒸日上、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祥和景象。1979年10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为刘宇一举行个人画展,展览一个月迎来了1.4万余名观众。1980年4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将《良宵》以单张年画形式出版,首发20万份,紧接着很多杂志也开始刊登《良宵》。一时间,《良宵》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油画《良宵》。

群众来信让他感动不已

1981年,来自浙江乐清的70岁渔民王承基走遍当地书店求购《良宵》印刷品无果,写了一封信寄给广西人民出版社,在信中他汇了三角钱,希望可以买到这幅画的印刷品。这封信被出版社转交给刘宇一,信中的鼓励与支持让刘宇一倍感温暖。刘宇一很快给王承基回了信,寄去《良宵》印刷品,并退回了老人寄来的钱。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五年后,刘宇一全家路过乐清,特地赶到王承基老人家中。王承基十分激动,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刘宇一一家。刘宇一对王承基说:“你欣赏这幅画,等于给我颁发了一枚奖章,为了表示对你的感谢,我来给你画一张画。”刘宇一为老人当场画了一幅素描,并赠给他自己随身带来的一幅《牧牛图》。

《良宵》后来又进京展出,不仅观展人数创纪录,也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刘海粟以“一管擎天笔,千秋动地歌”评价刘宇一的画作,丁玲称刘宇一的画为“洋溢着对生活和时代的热情”,“具有可以传世的文献价值”。不少老一辈革命家也前来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完成《良宵》(一稿)后,刘宇一意犹未尽,1983年他又创作了两米长、一米高版本的《良宵》(二稿)。1992年,应毛主席纪念堂邀约,刘宇一为毛主席100周年诞辰再次创作油画《良宵》。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刘宇一夜以继日、精心创作,最终完成了长12.26米、高3.5米的巨幅油画《良宵》(三稿)。这幅《良宵》根据毛主席纪念堂高大宽阔的墙体量身定制,成为最大尺寸的《良宵》,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

刘宇一创作《良宵》(三稿)。

时代与民族是他创作的经纬

“以时代的经、民族的纬,织出壮丽的美术史潮。”这是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一句话,也是刘宇一始终践行的理念。在他看来,艺术家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抓住你认为最重要的,感受最强烈的东西,我觉得我所生活的时代是最重要的。”

《良宵》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刘宇一继续主题美术创作,他用油画记录共和国的发展,创作了大量史诗巨作,讴歌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了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他的多幅鸿篇巨制都被陈列在重要场所,如天安门城楼的《开国盛典》《人民万岁》《祖国万岁》,人民大会堂的《伟业千秋》《京华盛景》,全国政协礼堂的《初春》等。

刘宇一说,画出具有中国气派,体现大国胸襟的作品,是自己这代画家的使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应当产生与她的历史和文明相称的鸿篇巨制。但巨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这就需要一些能下苦力劳作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如今,84岁的刘宇一正在带领团队创作一幅反映百年中国巨变的画作,以数百米的恢宏画卷展现新中国走过的艰苦卓绝而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记录时代的艺术道路上,他有一颗永远不知疲倦的心。